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02477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6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能够在电动车辆的行驶中使通电臂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稳定。在电动车辆(12)中,在电动车辆(12)的行驶中通电臂(28)的自由端(60)与外部电力线(170)接触时,姿势控制装置(48)控制车身(52)的姿势,使得通电臂(28)的旋转角度接近目标旋转角度或目标旋转角度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通电臂的电动车辆,该通电臂用于经由与外部电力线接触的充电或供电。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3-233037号公报(以下称作“JP 2013-233037 A”。)中,在电动车辆10的行驶中,使充电臂18向车宽方向延伸出,与由正极架线24p及负极架线24n构成的架线24接触而从供电装置26进行充电(说明书摘要)。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装置向架线24施加直流或交流的高电压([0023])。充电臂18与架线24的接触通过在滑轨37上使致动器38移动而使充电臂18延伸出来进行([0034]、[0035]、[0045])。如上述那样,在JP 2013-233037 A中,通过在滑轨37上使致动器38移动而使充电臂18延伸出,由此使充电臂18与架线24接触([0034]、[0035]、[0045])。即,充电臂18与架线24的对位通过由驾驶员操作转向装置而调整电动车辆10的姿势来进行。在电动车辆10的行驶中使充电臂18(通电臂)与架线24(外部电力线)接触的情况下,可能伴随着行驶引起的车身的姿势的变化(包括移动。)而使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若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则可能产生因交替地发生接触与非接触而在充电臂18与架线24之间产生电弧等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行驶中使通电臂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稳定的电动车辆。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车辆具有:电源;通电臂,其具有与车身连结成能够旋转的固定端、伴随着所述固定端处的旋转而能够向车宽方向位移的自由端、及配置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中的所述固定端侧与所述电源电连接;角度检测器,其检测所述通电臂的旋转角度;接触检测器,其检测所述自由端相对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以及姿势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车身的姿势,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车辆的行驶中所述接触检测器检测出所述自由端的接触时,所述姿势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车身的姿势,使得所述通电臂的旋转角度接近目标旋转角度或目标旋转角度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接触时,控制车身的姿势,使得通电臂的旋转角度接近目标旋转角度或目标旋转角度范围。由此,能够使通电臂相对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稳定。即,在电动车辆的行驶中使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接触的情况下,可能伴随着行驶引起的车身的姿势的变化(包括移动。)而使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若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则可能产生因交替地发生接触与非接触而在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之间产生电弧等不良情况。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止这样的不良情况。还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电动助力转向机构,所述电动助力转向机构具备:转向装置;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其对所述转向装置施加反作用力;以及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其中,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产生所述转向反作用力,以便抑制所述转向装置的转向角的变化,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未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产生所述转向反作用力,以便使所述旋转角度接近所述目标旋转角度或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由此,能够引导驾驶员的转向操作,以便保持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还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束角控制致动器,其控制转向轮的束角;以及束角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束角控制致动器,其中,所述束角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束角控制致动器,以便抑制所述束角的变化,所述束角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未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束角控制致动器,以便使所述旋转角度接近所述目标旋转角度或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由此,能够自动地调整转向轮的束角,以便保持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还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对左右驱动轮的驱动力分配进行调整的驱动力分配调整机构,所述驱动力分配调整机构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维持所述驱动力分配,所述驱动力分配调整机构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未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驱动力分配发生变化,以便使所述旋转角度接近所述目标旋转角度或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由此,能够自动地调整左右驱动轮的驱动力分配,以便保持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还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对左右轮的制动力分配进行调整的制动力分配调整机构,所述制动力分配调整机构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维持所述制动力分配,所述制动力分配调整机构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未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制动力分配发生变化,以便使所述旋转角度接近所述目标旋转角度或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由此,能够自动地调整左右轮的制动力分配,以便保持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电源;通电臂,在其一端具有与沿着行驶路呈线状(即,直线状或曲线状)配置的外部电力线接触的受电部,且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臂位移机构,其在行驶中使所述通电臂朝向车身的外侧位移;以及姿势控制装置,其在所述外部电力线与所述受电部接触且电动车辆行驶时,维持所述电动车辆的姿势或使所述电动车辆的姿势发生变化,以便在所述外部电力线与所述受电部之间维持规定的接触状态或向所述规定的接触状态引导。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外部电力线与充电臂的受电部接触且电动车辆行驶时,维持电动车辆的姿势或使电动车辆的姿势发生变化,以便在外部电力线与受电部之间维持规定的接触状态或向所述规定的接触状态引导。由此,能够在电动车辆的行驶中容易控制电动车辆相对于外部电力线的相对位置。另外,例如,在维持电动车辆的姿势或使电动车辆的姿势发生变化来维持规定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在从外部向电源的充电中或从电源向外部的供电中容易维持外部电力线与受电部的接触压力。因此,在外部电力线与受电部之间难以产生电弧,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向电源的充电或从电源的供电。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的简要结构图。图2是强调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充电系统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强调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充电系统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4是简要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外部供电装置的一部分的外观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电臂控制的流程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姿势控制的流程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与目标转向反作用力的计算相关的说明图。图8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的简要结构图。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姿势控制的流程图。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束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辆(12、12a~12c),其具备:电源(24);通电臂(28),其具有与车身(52)连结成能够旋转的固定端、伴随着所述固定端处的旋转而能够向车宽方向位移的自由端(60)、及配置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60)之间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中的所述固定端侧与所述电源(24)电连接;角度检测器(84),其检测所述通电臂(28)的旋转角度;接触检测器(63),其检测所述自由端(60)相对于外部电力线(170)的接触;以及姿势控制装置(48),其控制所述车身(52)的姿势,所述电动车辆(12、12a~12c)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车辆(12、12a~12c)的行驶中所述接触检测器(63)检测出所述自由端(60)的接触时,所述姿势控制装置(48)控制所述车身(52)的姿势,使得所述通电臂(28)的旋转角度接近目标旋转角度或目标旋转角度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28 JP 2014-0704571.一种电动车辆(12、12a~12c),其具备:电源(24);通电臂(28),其具有与车身(52)连结成能够旋转的固定端、伴随着所述固定端处的旋转而能够向车宽方向位移的自由端(60)、及配置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60)之间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中的所述固定端侧与所述电源(24)电连接;角度检测器(84),其检测所述通电臂(28)的旋转角度;接触检测器(63),其检测所述自由端(60)相对于外部电力线(170)的接触;以及姿势控制装置(48),其控制所述车身(52)的姿势,所述电动车辆(12、12a~12c)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车辆(12、12a~12c)的行驶中所述接触检测器(63)检测出所述自由端(60)的接触时,所述姿势控制装置(48)控制所述车身(52)的姿势,使得所述通电臂(28)的旋转角度接近目标旋转角度或目标旋转角度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12、12a~12c),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12、12a~12c)具备电动助力转向机构(46),所述电动助力转向机构(46)具备:转向装置(100);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102),其对所述转向装置(100)施加反作用力;以及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106),其控制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102),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106)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102)产生所述转向反作用力,以便抑制所述转向装置(100)的转向角的变化,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106)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未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102)产生所述转向反作用力,以便使所述旋转角度接近所述目标旋转角度或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12、12a~12c),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12、12a~12c)具备:束角控制致动器(202),其控制转向轮的束角;以及束角控制装置(204),其控制所述束角控制致动器(202),所述束角控制装置(204)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岛孝光芝端康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