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及其施工工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96404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5 0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及其施工工法,由小规格普通型钢焊接成操作平台主体,通过预制浑南凝土垫块的高度严格控制板厚,混凝土垫块与操作平台主体相分离的方式可实现快速装拆,板面负筋通过绑扎铁丝牢靠吊挂固定在操作平台型钢下方,精确定位板面负筋,利用混凝土临近终凝时的强度固定板面负筋位置,拆除平台并找平板面混凝土。其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操作平台,可精确定位板面负筋;有效地控制楼板厚度;供人员行走,减少对已绑扎钢筋的踩踏;并可多次周转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及其施工工法
技术介绍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可模性高、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便于预留孔洞和布置管线等诸多优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其设计、施工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1)板面负筋直径变小,层数单层居多。随着高强钢筋的应用,板面负筋直径越来越小,尤其是住宅楼,为了控制成本,普遍采用小直径板面负筋且极少采用双层配筋。(2)撑子铁、塑料卡等定位板面负筋问题较多。当前,板面负筋定位多采用撑子铁或塑料卡等方式。撑子铁受力性能好,当绑扎间距足够小时可供人员行走,但由于是现场加工和使用,难免有误差或用错于不同厚度的板内,造成板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楼板超厚;塑料卡为工厂化加工,尺寸准确,但受力性能较差,板面钢筋绑扎成型后一旦受到踩踏,很容易与板面筋分离而达不到定位效果。(3)利用梁面主筋或墙内连梁面筋定位板面负筋精度难以保证。板面钢筋在有梁或墙部位,可利用梁面主筋或墙内连梁面筋定位板面负筋,无需再绑扎定位撑子铁。但当梁面主筋或墙内连梁面筋位置不准确(多数为向下偏移)时,就不能准确定位板面负筋。(4)主次梁交接部位钢筋普遍超高。主次梁交接部位主梁钢筋应向下弯折避开次梁钢筋,实际操作中很少专门加工出这种弯折,现场绑扎时次梁上部主筋及板面负筋位置普遍超高,造成楼板超厚或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5)混凝土浇筑时钢筋踩踏变形严重。当前阶段,楼层混凝土基本采用泵送,施工时极少搭设行走用的操作平台,操作人员直接在梁面及板面钢筋上行走,其直接后果是绑扎好的板面钢筋因被踩踏而严重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及其施工工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其组成包括:钢架、纵向钢板、横向角钢、混凝土垫块,若干横向角钢焊接在两个平行的所述纵向钢板之间,所述横向角钢之间相互平行,在所述纵向钢板之间利用绑扎铁丝绑扎一组板面负筋,所述板面负筋之间距离相同,将所述纵向钢板两端的横向角钢放置在所述混凝土垫块上,所述纵向钢板与所述横向角钢之间的高差与楼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同。所述混凝土垫块的厚度等于楼板的厚度,所述混凝土垫块强度等级不低于楼板的强度等级。所述板面负筋与所述纵向钢板垂直,所述板面负筋吊绑在两根所述纵向钢板下缘上。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的施工工法,其步骤包括:(1)加工操作平台,使用所述纵向钢板以及所述横向角钢焊接;(2)制作混凝土垫块,混凝土垫块的厚度等于楼板的厚度,混凝土垫块强度等级不低于楼板的强度等级;(3)绑扎梁板钢筋,用绑扎铁丝将板面负筋牢靠吊绑于纵向钢板下缘上;(4)安放混凝土垫块,将预制混凝土垫块整齐排布并搁置在板面模板上,每个操作平台两端各搁置两块;(5)安装操作平台,将操作平台,运送至指定位置后,将其横向角钢竖楞底部搁置在预先排布好的混凝土垫块上,微调混凝土垫块位置,使每个平台下的4个混凝土垫块与操作平台紧密接触,均匀受力;(6)楼板混凝土浇筑,浇筑梁内混凝土至板底模板处;从纵向钢板和横向角钢上部灌入混凝土,用振动棒从纵向钢板和横向角钢缝隙向两侧推振混凝土,直至经振捣后的混凝土基本平垫块顶面为止;浇筑梁面混凝土及板跨中混凝土至设计标高;(7)操作平台移除,楼板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解开吊绑板面负筋的全部绑扎铁丝,从一端开始逐步拆除平台并搬离板面,运送至堆放场地码放整齐备用,搬运人员只能在未拆除平台上行走,不得踩踏新浇筑混凝土板面;(8)将板面混凝土找平收光。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轻便的多功能操作平台,可精确定位板面负筋;有效地控制楼板厚度;供人员行走,减少对已绑扎钢筋的踩踏;并可多次周转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的1-1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的2-2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多个操作平台安放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1-1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2-2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板面负筋捆扎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7的1-1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图7的2-2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9所示,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其组成包括:纵向钢板1、横向角钢2、混凝土垫块3,若干横向角钢焊接2在两个平行的所述纵向钢板1之间,所述横向角钢2之间相互平行,在所述纵向钢板1之间利用绑扎铁丝5绑扎一组板面负筋4,所述板面负筋4之间距离相同,将所述纵向钢板1两端的横向角钢2放置在所述混凝土垫块3上,所述纵向钢板1与所述横向角钢2之间的高差与楼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同。所述混凝土垫块3的厚度等于楼板的厚度,所述混凝土垫块3强度等级不低于楼板的强度等级。所述板面负筋4与所述纵向钢板1垂直,所述板面负筋4吊绑在两根所述纵向钢板1下缘上。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1)加工操作平台,使用所述纵向钢板1以及所述横向角钢2焊接;(2)制作混凝土垫块,混凝土垫块3的厚度等于楼板的厚度,混凝土垫块3强度等级不低于楼板的强度等级;(3)绑扎梁板钢筋,用绑扎铁丝5将板面负筋4牢靠吊绑于纵向钢板1下缘上;(4)安放混凝土垫块,将预制混凝土垫块3整齐排布并搁置在板面模板上,每个操作平台两端各搁置两块;(5)安装操作平台,将操作平台,运送至指定位置后,将其横向角钢2竖楞底部搁置在预先排布好的混凝土垫块3上,微调混凝土垫块位置,使每个平台下的4个混凝土垫块3与操作平台紧密接触,均匀受力;(6)楼板混凝土浇筑,浇筑梁内混凝土至板底模板处;从纵向钢板1和横向角钢2上部灌入混凝土,用振动棒从纵向钢板1和横向角钢2的缝隙向两侧推振混凝土,直至经振捣后的混凝土基本平垫块顶面为止;浇筑梁面混凝土及板跨中混凝土至设计标高;(7)操作平台移除,楼板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解开吊绑板面负筋4的全部绑扎铁丝5,从一端开始逐步拆除平台并搬离板面,运送至堆放场地码放整齐备用,搬运人员只能在未拆除平台上行走,不得踩踏新浇筑混凝土板面;(8)将板面混凝土找平收光。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其组成包括:纵向钢板、横向角钢、混凝土垫块,其特征在于:若干横向角钢焊接在两个平行的所述纵向钢板之间,所述横向角钢之间相互平行,在所述纵向钢板之间利用绑扎铁丝绑扎一组板面负筋,所述板面负筋之间距离相同,将所述纵向钢板两端的横向角钢放置在所述混凝土垫块上,所述纵向钢板与所述横向角钢之间的高差与楼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其组成包括:纵向钢板、横向角钢、混凝土垫块,其特征在于:若干横向角钢焊接在两个平行的所述纵向钢板之间,所述横向角钢之间相互平行,在所述纵向钢板之间利用绑扎铁丝绑扎一组板面负筋,所述板面负筋之间距离相同,将所述纵向钢板两端的横向角钢放置在所述混凝土垫块上,所述纵向钢板与所述横向角钢之间的高差与楼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垫块的厚度等于楼板的厚度,所述混凝土垫块强度等级不低于楼板的强度等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面负筋与所述纵向钢板垂直,所述板面负筋吊绑在两根所述纵向钢板下缘上。4.一种现浇楼板多功能、可周转操作平台的施工工法,其步骤包括:(1)加工操作平台,使用所述纵向钢板以及所述横向角钢焊接;(2)制作混凝土垫块,混凝土垫块的厚度等于楼板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燎原徐红杰侯振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