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994345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4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0.4~0.6g的壳聚糖中加水定容至100ml,磁力搅拌后,调节pH为4.0~5.0;2)、在20mL质量浓度为1.2~1.8%的多聚磷酸钠溶液中加入儿茶素,从而配制成儿茶素浓度为60~65mg/mL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3)、将步骤2)所得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全部加至步骤1)所得物中,所得的反应体系于20~30℃持续搅拌30~50min,得儿茶素纳米粒混悬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儿茶素为茶叶中最主要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和保健活性。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茶叶中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有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物质组成,其中儿茶素类占茶多酚总量60%-90%。儿茶素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大量研究均表明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心血管疾病、抑菌消炎等多种保健和药理作用。美国医学基金会主席认为:“茶多酚(儿茶素)是21世纪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效果的化合物”。目前,国内外对于茶多酚(儿茶素)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层出不穷,已经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做出传统的片剂和胶囊用于口服发挥保健功能外,尚有研究人员将其制成膜剂用于慢性皮肤溃疡治疗,发挥儿茶素抗菌消炎、抗溃疡、抗烧伤性组织损伤等局部保护作用。还有制成儿茶素凝胶剂用于口腔细菌杀灭作用;制成栓剂用于治疗常见阴道致病菌抑制作用;制成乳膏剂用于临床痤疮的治疗。国外有研究人员将其用于鞋垫、衣服等预防虫蛀和杀菌方面。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寄生曲霉菌等产毒菌株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污染的食品中,尤其以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AFT微溶于水,易溶于油脂、氯仿和甲醇等有机溶剂。AFT对温度的敏感性差,280℃才能裂解,因此一般的烹饪条件下不易被破坏。1993年AFT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天然污染的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最多,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因此AFT一般以AFB1为代表,在食品监测中作为污染监测指标。大量研究均表明AFT是肝癌最强烈的致癌物。目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和各种心脑血管慢性病逐渐呈现升高的趋势,往往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现代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往往导致内分泌发生紊乱,从而导致机体机能和各种复合疾病进一步发生和加剧,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各种快餐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从而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体内积聚了大量的自由基,同时可能会慢慢滋生各种疾病,尤其是肝脏损伤风险处于高危状态。一旦饮食中有大量黄曲霉毒素摄入,肝脏的解毒和抗损伤能力不堪一击,更加易于导致肝癌的发生。因此,开发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并能够抵抗黄曲霉毒素吸收和代谢所致肝损伤的新型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和市场前景。目前与儿茶素或茶多酚相关的保健品层出不穷,传统保健品剂型有片剂、胶囊,新型保健品剂型有微球、微囊、脂质体、环糊精包合剂及固体分散剂等,其中部分剂型(如茶多酚片剂、茶多酚胶囊等)在临床进行了推广和应用,但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些制剂均以单一的儿茶素作为主要活性成分,然而关于儿茶素和其他药品或保健品组成的复方制剂,鲜见报道。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积累和大量文献报道可知,由于儿茶素类化合物极性较大、水溶性较高,生物膜渗透性较差,加之小肠上皮细胞膜中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等)对儿茶素发挥“外排”作用,从而使得该类化合物口服后难以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以致儿茶素类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大部分在肠道中被各种酶或微生物所代谢和降解,或随粪便排泄到体外,从而使得该类化合物难以在体内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如何提高部分儿茶素类化合物生物膜转运,同时能够在肠道中吸附黄曲霉毒素,从而抑制其吸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是解决限制儿茶素临床应用和保护黄曲霉毒素肝损伤的关键“瓶颈”问题。目前在提高儿茶素生物膜转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茶素衍生化物的制备和应用上,近来年也有学者开展了儿茶素/茶多酚纳米粒制剂或注射用纳米乳剂的研究,但此类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促进儿茶素跨膜转运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关于儿茶素微囊制备以及通过降低抗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来发挥抗损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虽然有文献报道了不同浓度绿茶及茶叶渣对黄曲霉毒素B1导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同时也有研究报道了茶多酚在树鼩肝癌形成中的化学预防作用,但是上述研究只是从肝脏损伤角度来研究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损伤的保护或干预作用,然而从新剂型和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视角来研究对黄曲霉毒素保护功能,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制备出显著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混悬液。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0.4~0.6g的壳聚糖中加水定容至100ml,磁力搅拌后,调节pH为4.0~5.0(较佳为4.5);2)、在20mL质量浓度为1.2~1.8%(较佳1.5%)的多聚磷酸钠溶液中加入儿茶素,从而配制成儿茶素浓度为60~65mg/mL(较佳为60mg/mL)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3)、将步骤2)所得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全部加至步骤1)所得物中,所得的反应体系于20~30℃(较佳为25℃)持续搅拌30~50min,得儿茶素纳米粒混悬液。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的改进:所述步骤3)中,将步骤2)所得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滴加至步骤1)所得物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的改进:所述步骤1)中,磁力搅拌的转速为800~1000r/min。在本专利技术中:选用满足以下条件的壳聚糖:分子量为11万,脱乙酰度>80%,含量>99%。选用满足以下条件的儿茶素:总多酚含量>98%,其中儿茶素EGCG>80%。步骤3)中的搅拌为200~400r/min。步骤1)中,根据实际需要,配制1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通过边滴加边测pH方法来达到目的pH值。本专利技术采用多聚磷酸钠(TPP)离子交联法制备儿茶素/壳聚糖载药纳米粒,并考察儿茶素纳米粒对黄曲霉毒素体内生物利用度的降低作用。本专利技术在专利技术过程中,使用了如下的检测方法:方法一、血浆中儿茶素EGCG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向0.3mL空白血浆中加入儿茶素EGCG标准品的方法,配制浓度范围为0.1-200mg/L的儿茶素EGCG标准样品,再向其中加入30μL 20%(质量百分浓度)的抗坏血酸,再加入30μL100μg/mL香兰素作为内标,混合后加入3mL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振荡1min,6000r/min高速离心5min,分别得有机相(位于上层)和水相(位于下层);将水相(位于下层)用3mL乙酸乙酯重复萃取一次(萃取条件同上),合并两次萃取有机相,于45℃水浴中氮气流(弱氮气流)吹干,所得残渣用0.1mL 20%(体积%)的乙腈水溶液溶解,超声振荡后,18000r/min高速离心3min,取20μL上清液HPLC进样分析。具体为:以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两元高压泵,紫外检测器,大连伊利特Hypersil BDS C18柱(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0.1%(质量%)柠檬酸水溶液=10∶90;柱温30℃,波长280nm;流速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在0.4~0.6g的壳聚糖中加水定容至100ml,磁力搅拌后,调节pH为4.0~5.0;2)、在20mL质量浓度为1.2~1.8%的多聚磷酸钠溶液中加入儿茶素,从而配制成儿茶素浓度为60~65mg/mL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3)、将步骤2)所得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全部加至步骤1)所得物中,所得的反应体系于20~30℃持续搅拌30~50min,得儿茶素纳米粒混悬液。

【技术特征摘要】
1.降低黄曲霉毒素生物利用度的儿茶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在0.4~0.6g的壳聚糖中加水定容至100ml,磁力搅拌后,调节pH为4.0~5.0;2)、在20mL质量浓度为1.2~1.8%的多聚磷酸钠溶液中加入儿茶素,从而配制成儿茶素浓度为60~65mg/mL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3)、将步骤2)所得的儿茶素--多聚磷酸钠溶液全部加至步骤1)所得物中,所得的反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英平杨华钱鸣蓉李锐吉小凤王小骊汪建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