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两相冷却回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92105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3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源两相冷却回路(2),其具有用于在该冷却回路(2)中所引导的冷却介质的蒸发器(6)和冷凝器(18),其中在该蒸发器(6)上连接了蒸发器导入管(4)和蒸发器导出管(10),并且其中在该冷凝器(18)上连接了冷凝器导入管(16)和冷凝器导出管(22)。这种冷却回路应该如此来改进,使得在保持系统构造简单和造价合理的情况下降低或甚至完全避免了在运行期间的压力冲击。为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而规定,该蒸发器导入管(4)、该冷凝器导出管(10)、该蒸发器导入管(16)和该蒸发器导出管(22)连接到共同的衰减容器(24)上,其中在该冷凝器导出管(22)中在该冷却回路(2)运行时形成有液柱(52),该液柱承担了液体密封(50)的功能以及流体动力减振器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一种无源两相冷却回路
技术介绍
在两相热传导系统中在循环回路中所输送的冷却介质(也称作冷介质)进行从液态至气态的相变并再次变换回来,所述两相热传导系统与单相回路相比在运行温度差小的情况下实现了高的热传导速率。但是两相系统具有明显更大的自由度,并从而比单相系统在其可控性上更复杂。这尤其针对无源系统,其中无源系统不需要有源装置、诸如电泵等等来进行流动作用,并反而其中冷却介质的传输仅仅通过存在于所属热源与散热器之间的温差而引起。特别是,不规则的压力波动和压力冲击、在导管系统中尤其冷凝导致的压力撞击是所存在的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极端的机械应力。在最差情况下这导致对系统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基于的任务是,改进开头所述种类的冷却回路,使得在保持该系统简单和造价合理的情况下降低或甚至完全避免在运行期间的压力冲击。该任务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冷却回路而得到解决。该设备的重要部件是衰减容器,也称作脱耦容器,其具有针对特定设计情况所匹配的容积以及用于该冷却回路的通向蒸发器和冷凝器并且由之通出的导管的至少四个端子。另外,在用于冷凝器回流的端子上设置有管状构造的部件,该部件能够形成液柱。由于其用作流体动力减振器,该液柱实现了在瞬时范围内流的稳定。另外通过该液柱还实现了在该冷凝器输出上的压力降低,由此导致在该冷凝器中运行压差的提高,并从而导致质量流的提高。总之,在无源两相系统中通过所推荐的设备可以降低或甚至完全避免了当前所担心的压力冲击,其中该设备有效地作为流体动力减振器。另外,通过改变回路中的压力比而引起并稳定了定向流(减少或消除了二次回流),增大了在冷凝器中的运行压差,这提高了影响热传导的质量流并从而结果实现了明显的功率提升。换句话说,所推荐的对两相冷却回路的改进通过无源稳定以及功率提升而实现了相对于现有系统明显更鲁棒的运行并从而实现了实用性的提高。通过提高该两相系统的功率密度,可以在运行温度差小的情况下无源地导出大的热量,这是单相所不能实现的。可能的应用比如在核领域中由湿存储的热量导出、部件冷却(比如在泵、柴油机组、变压器中)、反应堆外壳冷却以及具有电致热负荷的空间的冷却。当然在非核领域中也可以有很多应用。优选地在该衰减容器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液体密封结构,该液体密封结构尤其是作为其集成件或者其中预安装的组成部分,这简化了整个系统的安装。在一种第一有利的变化中,也被称作虹吸管的液体密封结构具有U形、S形或J形的管段,其比如在家用设备领域中是常见的。在一种第二有利的变化中,液体密封结构如此来实现,使得管或管末端浸入到侧面围绕的、从上面向衰减容器内室开口的容器或器皿中,使得可以形成液柱。在优选的扩展中,蒸发器导入管和蒸发器导出管通入到衰减容器的底部区域中,也即优选地相互有一些间距。从而保证了一方面通过蒸发器所流入的由液体和蒸发的冷却介质组成的混合物可以在衰减容器中相分离,并且另一方面在底部区域所收集的液体冷却介质可以简单而畅通地流出到该蒸发器导入管中。冷凝器导入管相反则优选进入到该衰减容器的顶部区域中,使得在液体冷却介质上方所收集的蒸汽可以简单而畅通地流入到该导管中。为支持在该冷却回路中的自然循环,该衰减容器优选地设置在该冷凝器下方,其中该冷凝器导出管-必要时除去包含液体密封的区段-至少主要作为下降管来构造。通过本专利技术所实现的优点尤其在于,通过回路与该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脱耦,以及通过实现流体动力减振器,在无源系统中实施监管措施,以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建立稳定的和定向的流。附图说明下面借助附图来详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此以相应相当简化和示意的形式: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无源两相冷却回路,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源两相冷却回路,以及图3示出了对图2的局部的可选变化。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部分在附图中设置相同的参考符号。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一种常规冷却回路2的示意概括图,如其在很多技术应用中所使用的,其中它用于从加热的设备区域来传输走多余的热量。所参与的流体的流方向分别通过流箭头来表示。在回路中所引导的冷却介质首先以液体的形式通过蒸发器导入管4(也称作蒸发器导入通路或供给导管)进入到蒸发器6中。该蒸发器6作为热换热器来构造,其通过热耦合的热源70、在此单纯示例地以引导热介质的加热导管8的形式而被加热。通过该热源70的热传导,该冷却介质在该蒸发器6中至少部分地被蒸发。如此生成的冷却介质蒸汽通过蒸发器导出管10(也称作蒸发器返回通路或蒸汽导管)离开该蒸发器6。在之后的下游,该冷却介质蒸汽通过冷凝器导入管16(也称为冷凝器导入通路)进入到冷凝器18中。该冷凝器18作为换热器来构造,其热耦合到散热器72上,在此单纯示例地以引导冷却介质的冷却导管20的形式。通过热传导到该散热器72,该冷却介质蒸汽在该冷凝器18中被冷凝。以这种方式再次被液化的冷却介质通过冷凝器导出管22(也称作冷凝器返回通路)离开该冷凝器18,其中冷凝器导出管22在之后的下游过渡到该蒸发器导入管4,如此使得在此重新开始该循环。在具有强制流的冷却回路的情况下,在该蒸发器导出管10与该冷凝器导入管16之间连接了泵14以传输冷却介质。但是对于多种应用,该冷却回路2优选地作为无源回路来构造,其不需要有源部件、尤其不需要泵。在这种情况下,该蒸发器导出管10直接过渡到该冷凝器导入管16。在此,按照自然循环的原则通过在该热源70与散热器72之间的温差而产生冷却介质的回路。为此,所涉及的部件相互以合适的对地高度来设置,并且相应的导管横截面等合适地确定尺寸。该冷却介质关于其沸腾温度以合适的方式与冷却回路2中的温度比和压力比的组合相协调,使得在该蒸发器6中实际进行所期望的蒸发,并在该冷凝器18中实际进行所期望的冷凝。根据该冷却介质从液体到气体以及返回的相变化而称为两相冷却回路。两相热传导系统实现了在运行温度差小的情况下高的热传导速率。但是压力冲击以及冷凝冲击是所存在的一个问题,因为可能出现极端的机械应力。这在最差情况下导致系统的干扰。由于在流引导部件中的不稳定以及部分混乱的过程,从而可能导致在系统中强烈的波动或振动,使得引导蒸汽的流区域被偏移到具有较冷壁温度的区域中。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导致蒸汽的突然的冷凝,并从而导致所述的冷凝冲击。这大致如下来理解:如果在该蒸发器的管路中形成了蒸汽泡,那么就对环境进行剧烈冷却。尤其感兴趣的是管壁的循环冷却。也即,管壁再次需要一些时间,以进行加热并实现必要的过热。从而局部存在强烈的波动,其以一定的频率来振动。因为在蒸发器管中存在不同的沸腾区域,其以不同的频率来振动,所以本身在整体稳定的状态下局部产生不稳定的状态。但是因为在无源系统中局部的沸腾条件也负责提供流的驱动力,所以就总是存在流波动。在最差情况下局部或整体产生谐振,并且整个系统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热导出可能大大降低)。另外还存在以下的缺点:根据散热器处于哪个等级,在冷凝器中可能出现冷凝的过冷。过冷的液体必须在该蒸发器中首先再次被变到蒸发温度。但是因为单相热传导比两相传导明显更差,所以蒸发器的潜力仅被不充分地利用。这类现象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图2中所推荐的设备而减少或甚至完全避免。以下的说明基于的是图1的说明,并侧重于现在所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源两相冷却回路(2),其具有用于在该冷却回路(2)中所引导的冷却介质的蒸发器(6)和冷凝器(18),其中在该蒸发器(6)上连接了蒸发器导入管(4)和蒸发器导出管(10),并且其中在该冷凝器(18)上连接了冷凝器导入管(16)和冷凝器导出管(22),其特征在于,该蒸发器导入管(4)、该蒸发器导出管(10)、该冷凝器导入管(16)和该冷凝器导出管(22)连接到共同的衰减容器(24)上,其中在该冷凝器导出管(22)中在该冷却回路(2)运行时形成有由液体冷却介质构成的液柱(52),所述液柱承担了液体密封结构(50)的功能以及流体动力减振器的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19 DE 102014205086.31.一种无源两相冷却回路(2),其具有用于在该冷却回路(2)中所引导的冷却介质的蒸发器(6)和冷凝器(18),其中在该蒸发器(6)上连接了蒸发器导入管(4)和蒸发器导出管(10),并且其中在该冷凝器(18)上连接了冷凝器导入管(16)和冷凝器导出管(22),其特征在于,该蒸发器导入管(4)、该蒸发器导出管(10)、该冷凝器导入管(16)和该冷凝器导出管(22)连接到共同的衰减容器(24)上,其中在该冷凝器导出管(22)中在该冷却回路(2)运行时形成有由液体冷却介质构成的液柱(52),所述液柱承担了液体密封结构(50)的功能以及流体动力减振器的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回路(2),其中该液体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马斯·福克斯利奥·奥尔罗特马库斯·雷克马提亚·罗伊特
申请(专利权)人:阿海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