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984006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2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直线与驾驶员座椅的靠背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提拉式手刹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提拉式手刹的操纵部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车辆,提拉式手刹的设计周期短,不会与变速操纵器或中央肘靠发生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乘用车的机械驻车制动手柄一般都采用铡刀式,该种形式的手刹往往受限于中央肘靠与变速操纵器之间的空间限制、手刹手柄与驾驶员座椅之间的间隙限制,布置较为困难。相关技术中,手刹的布置多采用日本乘坐舒适性标准中的人机操作控制面来控制,设计出的手刹的手柄与变速操纵器距离太小,在变速操纵器处于二挡位置时,手刹无法拉起工作,且手刹的手柄在全行程拉起位置会与中央肘靠干涉,为了防止手刹手柄与中央肘靠发生干涉,相关技术中的中央肘靠往往需要在手刹手柄的抬升区域设置缺口,或者缩短中央肘靠的长度,将手刹机构后移,这使得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变差,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简单可靠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所述直线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靠背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所述提拉式手刹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提拉式手刹的操纵部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车辆,提拉式手刹的设计周期得以缩短,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不会与变速操纵器或中央肘靠发生干涉,可以快速地设计出合乎要求的提拉式手刹,对布置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使副仪表台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增大,且提拉式手刹对中央肘靠的长度限制少,有利于布置较长的中央肘靠,便于驾驶员的胳臂支撑,整车的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更好。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D点到C点的距离为c,且满足1mm≤c≤10m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a满足190mm≤a≤200m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b满足160mm≤a≤180m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D点位于变速操纵器的后方,且在变速操纵器处于N挡时,D点与变速操纵器沿前后方向的距离为j,满足320mm≤j≤360m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中间位置,得到H1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提拉式手刹包括:底座;操纵部,所述操纵部包括与所述底座铰接相连的转动臂和与所述转动臂相连的操作臂,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操作臂形成为L形,所述操作臂构造为弧形,且在所述手刹处于任意状态下所述操纵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前点位于所述操作臂的两端之间。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副仪表台和中央肘靠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俯视图。附图标记:提拉式手刹1,操纵部11,操作臂111,转动臂112,拉线连接部1121,手柄113,连接臂114,底座12,转轴121,拉线13,拉线支架131,座椅2,靠背21,副仪表台3,变速操纵器31,中央肘靠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参照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如图1-图2所示,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2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该直线与驾驶员座椅2的靠背21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提拉式手刹1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提拉式手刹1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可以理解的是,在乘用车的设计中,H点为人体模型中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也称跨点(Hip Point),随着座椅2的移动H点形成为一段轨迹,R点为轨迹H上的乘坐基准点,通过限定H1点与R点的距离,使驾驶员座椅2位于常用位置,提拉式手刹1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即为驾驶员与提拉式手刹1直接接触的一端,本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驾驶员常用乘坐位置、座椅2与提拉式手刹1的干涉以及操作便利性等要素,可以应用于各种车型,最后得到的C点可以作为拉式手刹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的限位点,在设计提拉式手刹1时,保证提拉式手刹1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D点位于C点之前,且靠近C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车辆,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周期得以缩短,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不会与变速操纵器31或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可以快速地设计出合乎要求的提拉式手刹1,对布置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使副仪表台3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增大,且提拉式手刹1对中央肘靠4的长度限制少,有利于布置较长的中央肘靠4,便于驾驶员的胳臂支撑,整车的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更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将驾驶员座椅2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中间位置,得到H1点。可以理解的是,将驾驶员座椅2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中间位置时得到的H1点为轨迹H的中点,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保证驾驶员座椅2在相当大的区域内移动时,驾驶员都可以较为舒适地操作提拉式手刹1,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的操作便利性更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D点到C点的距离为c,且c可以满足:1mm≤c≤10mm。由此,在保证提拉式手刹1不与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使提拉式手刹1的布置位置尽可能地靠后,防止提拉式手刹1与变速操纵器31发生干涉,且副仪表台3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更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A点到H1点的距离a可以满足:190mm≤a≤200mm,这样,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较为适宜大多数身材的驾驶员操作,且在驾驶员操作提拉式手刹1时,驾驶员的肘部可以较为自然舒适地支撑在中央肘靠4上,提拉式手刹1的操作省力、舒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C点到B点的距离b满足160mm≤a≤180mm。这样,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便于操作,驾驶员在操作提拉式手刹1时,胳膊的移动距离短,操作舒适性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D点可以位于变速操纵器31的后方,且在变速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所述直线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靠背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所述提拉式手刹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提拉式手刹的操纵部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所述直线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靠背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所述提拉式手刹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提拉式手刹的操纵部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D点到C点的距离为c,且满足1mm≤c≤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a满足190mm≤a≤2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宋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