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热添加剂组合物及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78664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2 0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透明绝热涂料、绝热透明制品及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包括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但不包括蓝色纳米氧化钨粉末;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重量配比为2~16:2~16;其中,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20~120nm;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20~120nm。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和绝热涂料具有优异的绝热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及用途,尤其涉及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透明绝热涂料、绝热透明制品及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用途。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多种生产透明隔热涂料的技术,这些涂料技术多添加氧化锡锑(ATO)纳米浆料或者氧化铟锡(ITO)纳米浆料其中一种作为隔热成分。例如,申请号为201110260315.6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彩色透明的隔热玻璃涂料,包括39~85%的有机硅树脂、13.9~60%的纳米ATO浆料、0.1~0.8%纳米透明颜料色浆和0.01~1%的流平剂。该专利文献利用纳米ATO的良好的隔热效果和纳米氧化铁颜料的紫外线吸收能力,使涂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和透明性;但是,其侧重于屏蔽玻璃外部的近红外光通过玻璃进入室内而实现隔热作用,但不能阻隔室内的中远红外光向室外辐射,因而不具有保温功能。再如,申请号为200410014672.4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纳米透明隔热复合涂料,其中采用了纳米隔热粉体湿浆,该纳米隔热粉体湿浆为粒径范围10~60nm、固含量5~15%的纳米氧化锡锑水/醇湿浆或者粒径在10~60nm、固含量10~20%的纳米氧化铟锡水/醇湿浆。该专利文献使涂料同时具有隔热性和透明性,其中隔热性能通过吸收、屏蔽近红外波段的辐射而实现。该专利文献仅择一地使用ATO或者ITO作为隔热功能组分,而明确要求不要将两种材料混合使用。另外,申请号为201110367312.2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透明玻璃隔热涂料,其中包含的纳米混合浆料含有重量比为1:1:1的一次粒径不大于40nm的蓝色纳米WO3粉体、一次粒径不大于10nm的蓝色ATO粉体和一次粒径不大于20nm的蓝色ITO粉体。该专利文献认为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小则隔热涂料的透明性能、隔热性能越好,且蓝色纳米WO3粉体为必要组分。但是,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小制备工艺越复杂,成本越高;而且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张力使得它们很容易团聚,使得它们的二次粒径不可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此外,增加蓝色纳米WO3粉体将进一步提高透明玻璃隔热涂料的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成本较低,将其添加到涂料或其他成膜制品中,从而赋予涂料或其他成膜制品优异的绝热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明绝热涂料,该透明绝热涂料涂敷在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表面,在保持材料的透明性的同时,起到很好的绝热作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明绝热制品,所述透明绝热制品为表面涂敷有上述透明绝热涂料的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制品,或者为含有上述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绝热贴膜制品。所述透明绝热制品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优异的绝热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用于制备透明绝热涂料或上述绝热制品的用途。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所述的组合物包括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但不包括蓝色纳米氧化钨粉末;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重量配比为2~16:2~16;其中,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选自纳米氧化锡锑、纳米氮化硅、纳米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20~120nm;其中,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选自纳米氧化锆、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铌、纳米氧化铟、纳米氧化铟锡和纳米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20~120n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所述的组合物由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组成;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重量配比为2~16:2~16;其中,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选自纳米氧化锡锑、纳米氮化硅、纳米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20~120nm;其中,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选自纳米氧化锆、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铌、纳米氧化铟、纳米氧化铟锡和纳米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20~120nm。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30~100nm;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30~100nm。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在750~2500nm波长下的吸收率大于65%;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在2.5~20μm波长下的反射率大于70%。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为氧化锡锑,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为氧化铟锡。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的组合物还包括纳米红外反射颜料;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和所述的纳米红外反射颜料的重量配比为2~16:2~16:5~12;所述的纳米红外反射颜料的粒径为30~100nm。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的纳米红外反射颜料选自纳米氧化铁红、纳米氧化铁黄或纳米氧化铁蓝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透明绝热涂料,包括:基础树脂 18~40重量份;涂料助剂 2~20重量份;和绝热添加剂组合物 5~25重量份;其中,所述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为前述绝热添加剂组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绝热透明制品,所述绝热透明制品为表面涂敷有上述透明绝热涂料的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制品;或者所述绝热透明制品为含有前述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绝热贴膜制品。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前述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用途,其用于制备透明绝热涂料、绝热透明玻璃、绝热透明高分子材料制品或者绝热贴膜制品。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用量进行合理配比,并特别选择合适粒径范围的纳米粉体,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成本较低、绝热性能优异。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透明玻璃、透明贴膜等具有优异的透明性能和绝热性能。例如,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透明玻璃的建筑具有优异的绝热效果,室内温度受室外温度的影响较小,冬暖夏凉,环保节能;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透明玻璃的汽车受汽车外的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小,冬暖夏凉,环保节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受到任何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氧化锡锑也称为ATO,具有本领域常规的含义,即氧化锡与氧化锑的半导体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氧化铟锡也称为ITO,具有本领域常规的含义,即氧化铟与氧化锡的半导体组合物。在本专利技术中,“近红外吸收”、“中远红外反射”是本领域熟知的术语,这里不再赘述。除非特别声明,本专利技术的“份”表示重量份。除非特别声明,本专利技术的“粒径”表示平均粒径。尽管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本专利技术的绝热添加剂组合物的绝热原理,但大致推测的原理如下:太阳光谱中的能量绝大部分分布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对于可见光的透过率高,从而保证了玻璃的透明性;同时能够吸收近红外光,从而将外部的近红外区的能量有效阻隔,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有效阻隔室外的热量;纳米中远红外辐射粉对于近红外光也具有一定的反射作用,能够将外部的部分近红外光阻挡在室外,在夏季具有一定的隔热作用。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对于可见光的透过率高,从而不影响玻璃的透明性;同时,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对中远红外辐射具有较强的反射能力,因而在寒冷的冬季,可以有效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括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但不包括蓝色纳米氧化钨粉末;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重量配比为2~16:2~16;其中,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选自纳米氧化锡锑、纳米氮化硅、纳米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20~120nm;其中,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选自纳米氧化锆、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铌、纳米氧化铟、纳米氧化铟锡和纳米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20~120n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括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但不包括蓝色纳米氧化钨粉末;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重量配比为2~16:2~16;其中,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选自纳米氧化锡锑、纳米氮化硅、纳米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20~120nm;其中,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选自纳米氧化锆、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铌、纳米氧化铟、纳米氧化铟锡和纳米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20~120nm。2.一种绝热添加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由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组成;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和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重量配比为2~16:2~16;其中,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选自纳米氧化锡锑、纳米氮化硅、纳米氧化铝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20~120nm;其中,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选自纳米氧化锆、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铌、纳米氧化铟、纳米氧化铟锡和纳米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20~120n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近红外吸收粉的粒径为30~100nm;所述的纳米中远红外反射粉的粒径为30~100n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近红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石林张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佳士利纳米涂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