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
,涉及一种低功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当半导体器件进入22nm技术代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是三维多栅器件(Multi-gate MOSFET,MuGFET)的代表,其具有出众的抑制短沟效应能力和高集成密度,其制备工艺与传统CMOS工艺兼容,目前已成为半导体器件的主流。但是,在向更小尺寸技术节点迈进时,三维多栅器件的深体区由于远离顶栅控制,会出现较大的泄漏电流,增加器件的静态功耗。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通常采用减薄Fin宽度的方法来增加两个侧壁栅对深体区的静电控制能力,同时对Fin进行掺杂以减少泄漏电流。但是若想通过刻蚀的方法形成更薄且大高宽比的Fin,其本身对刻蚀工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且刻蚀形成超薄的Fin侧壁会有很大的边缘粗糙度,造成器件特性一致性的退化;另外,为了抑制深体区漏电而对Fin进行掺杂不仅会引起沟道迁移率退化,更会引入较大的随机掺杂涨落(RDF),这些都限制了多栅器件在低功耗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形成鳍型隔离结构以阻断深体区泄漏通路的低功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以改善现有的公知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功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定义器件的有源区,形成器件之间的隔离;B.形成用于阻断Fin深体区泄漏通路的鳍型隔离条;B1.淀积一层氧化硅作为掩膜层1;B2.通过光刻技术定义鳍型隔离条的图形窗口;B3.利用光刻胶为掩蔽,各向异性刻蚀掩膜层1和有源区,形成鳍型窄槽;B4.去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功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衬底、器件隔离、有源区、鳍型隔离条、沟道层、源区、漏区、栅电极层、层间介质、接触孔和Metal 0;其中,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有源区和器件隔离;在有源区的部分表面上形成源区和漏区以及连接二者的鳍型隔离条;在鳍型隔离条的两个侧壁和上表面覆盖沟道层,沟道层同时也与源区和漏区连接;在器件隔离的部分表面上形成栅电极层,栅电极层包括栅线条和栅引出区,栅线条覆盖部分沟道层的两个侧壁和上表面,栅引出区连接栅线条;层间介质覆盖源区、漏区、沟道层、栅电极层和除此之外的有源区和器件隔离;在层间介质中形成接触孔,暴露出部分源区、漏区和栅引出区的上表面;在接触孔中填充金属Metal 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功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衬底、器件隔离、有源区、鳍型隔离条、沟道层、源区、漏区、栅电极层、层间介质、接触孔和Metal 0;其中,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有源区和器件隔离;在有源区的部分表面上形成源区和漏区以及连接二者的鳍型隔离条;在鳍型隔离条的两个侧壁和上表面覆盖沟道层,沟道层同时也与源区和漏区连接;在器件隔离的部分表面上形成栅电极层,栅电极层包括栅线条和栅引出区,栅线条覆盖部分沟道层的两个侧壁和上表面,栅引出区连接栅线条;层间介质覆盖源区、漏区、沟道层、栅电极层和除此之外的有源区和器件隔离;在层间介质中形成接触孔,暴露出部分源区、漏区和栅引出区的上表面;在接触孔中填充金属Metal 0。2.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定义器件的有源区,形成器件之间的隔离;B.形成用于阻断Fin深体区泄漏通路的鳍型隔离条;B1.淀积一层氧化硅作为第一掩膜层;B2.通过光刻技术定义鳍型隔离条的图形窗口;B3.利用光刻胶为掩蔽,各向异性刻蚀第一掩膜层和有源区,形成鳍型窄槽;B4.去胶;B5.通过热氧化工艺的处理,高深宽比间隙的鳍型窄槽被填充,形成鳍型隔离条,而第一掩膜层的图形窗口仍然存在;C.形成顶部沟道层;C1.利用湿法腐蚀工艺漂洗第一掩膜层,第一掩膜层的图形窗口会因被各向同性腐蚀而扩大,扩大后的窗口宽度与鳍型隔离条宽度之差即为器件的侧壁沟道层厚度;C2.淀积一层沟道材料,沟道区图形窗口被沟道材料填充;C3.通过化学机械抛光去除淀积超出第一掩膜层上表面的沟道材料,实现平坦化;C4.通过湿法腐蚀工艺回漂沟道区图形窗口内的沟道材料,沟道区图形窗口内剩余的沟道材料厚度即为器件顶部沟道层的厚度;D.形成器件的沟道区和源漏区;D1.淀积一层介质材料作为第二掩膜层,沟道区图形窗口被第二掩膜层填充;D2.通过化学机械抛光去除淀积超出第一掩膜层上表面的第二掩膜层,实现平坦化;D3.通过湿法腐蚀工艺,大面积去除第一掩膜层,露出有源区表面;D4.通过光刻技术定义器件的源漏图形窗口;D5.以光刻胶和第二掩膜层为掩蔽,各向异性刻蚀有源区,形成源漏区和沟道区,源漏区为单晶有源岛,沟道区由内部的鳍型隔离条、侧壁的两个单晶有源层、顶部沟道层共同组成,器件工作时,沟道载流子在侧壁的两个单晶有源层、顶部沟道层中进行输运;D6.去胶;E.源漏注入和制备栅电极;E1.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源漏进行重掺杂,并激活退火;E2.去除第二掩膜层;E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明,陈珙,杨远程,黄如,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