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97155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0 18:07
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管道,管道内壁两侧自上而下设有上导轨和下导轨,管道内设有主车厢和数个中转车厢,主车厢位于中转车厢的下部,管道的上部设有数个中转站台,主车厢的下部两侧安装下动力轮,下动力轮与下导轨配合,中转车厢的量的安装上动力轮,上动力轮与上导轨配合;主车厢的顶部设有主车厢顶门,中转车厢的底部部设有中转车厢底门,主车厢顶门能够与中转车厢底门配合,中转车厢的顶部设有中主车厢顶门。本发明专利技术形成管道形式,可以在地下铺设,也可以在地上设置,封闭的空间可以减少外界障碍(例如恶劣天气、人员进出等)对行进的影响,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性。通过汽缸方式锁定中转车厢和主车厢能够提高锁定后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系统只,车辆经过车站停车完成乘客上下车需要进行减速、停车、启动、加速等过程,该过程占用了整个运输过程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使运输的效率和速度受到极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管道,管道内壁两侧自上而下设有上导轨和下导轨,管道内设有主车厢和数个中转车厢,主车厢位于中转车厢的下部,管道的上部设有数个中转站台,主车厢的下部两侧安装下动力轮,下动力轮与下导轨配合,中转车厢的量的安装上动力轮,上动力轮与上导轨配合;主车厢的顶部设有主车厢顶门,中转车厢的底部部设有中转车厢底门,主车厢顶门能够与中转车厢底门配合,中转车厢的顶部设有中主车厢顶门,中转站台的底部设有站台口,中主车厢顶门能够与站台口配合;主车厢内设有通往主车厢顶门的主车厢扶梯,中转车厢内设有通往中转车厢顶门的中转车厢扶梯;主车厢的顶部设有竖向气缸,主车厢的顶部和中转车厢的底部开设相同的通孔,竖向气缸的活塞杆朝上并能够穿过通孔,中转车厢的通孔的侧部设有水平气缸,竖向气缸活塞杆的顶部安装卡块,水平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U型座,U型座能够与竖向气缸的活塞杆配合,卡块的直降大于U型座的宽度。如上所述的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所述的管道内壁两侧的中部中导轨,主车厢的上部两侧设有中动力轮,中动力轮与中导轨配合。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主车厢在不停车的状态下,在中转车站内完成乘客上下车的过程,有效保证主车厢保持较快的速度通过中间的车站,提高车辆的运输速度,增加运力,降低长途运输的时间。本专利技术形成管道形式,可以在地下铺设,也可以在地上设置,封闭的空间可以减少外界障碍(例如恶劣天气、人员进出等)对行进的影响,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性。通过汽缸方式锁定中转车厢和主车厢能够提高锁定后的稳定性,保证二者安全的稳定的配合,实现中转上下过程的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Ⅰ局部放大图;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的放大图。图号标注:1管道,2下导轨,3中导轨,4上导轨,5主车厢,6下动力轮,7中动力轮,8中转车厢,9上动力轮,10中转站台,11主车厢扶梯,12主车厢顶门,13中转车厢底门,14中转车厢扶梯,15中转车厢顶门,16站台口,17竖向气缸,18卡块,19水平气缸,20U型座,21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如图所示,包括管道1,管道1内壁两侧自上而下设有上导轨4和下导轨2,管道1内设有主车厢5和数个中转车厢8,主车厢5位于中转车厢8的下部,管道1的上部设有数个中转站台10,主车厢5的下部两侧安装下动力轮6,下动力轮6与下导轨2配合,中转车厢8的量的安装上动力轮9,上动力轮9与上导轨4配合;主车厢5的顶部设有主车厢顶门12,中转车厢8的底部部设有中转车厢底门13,主车厢顶门12能够与中转车厢底门13配合,中转车厢8的顶部设有中主车厢顶门15,中转站台10的底部设有站台口16,中主车厢顶门15能够与站台口16配合;主车厢5内设有通往主车厢顶门12的主车厢扶梯11,中转车厢8内设有通往中转车厢顶门15的中转车厢扶梯14;主车厢5的顶部设有竖向气缸17,主车厢5的顶部和中转车厢8的底部开设相同的通孔21,竖向气缸17的活塞杆朝上并能够穿过通孔21,中转车厢8的通孔21的侧部设有水平气缸19,竖向气缸17活塞杆的顶部安装卡块18,水平气缸19的活塞杆上安装U型座20,U型座20能够与竖向气缸17的活塞杆配合,卡块18的直降大于U型座20的宽度。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主车厢5在不停车的状态下,在中转车站10内完成乘客上下车的过程,有效保证主车厢5保持较快的速度通过中间的车站,提高车辆的运输速度,增加运力,降低长途运输的时间。本专利技术形成管道形式,可以在地下铺设,也可以在地上设置,封闭的空间可以减少外界障碍(例如恶劣天气、人员进出等)对行进的影响,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性。通过汽缸方式锁定中转车厢8和主车厢5能够提高锁定后的稳定性,保证二者安全的稳定的配合,实现中转上下过程的稳定。具体而言,为了提高主车厢5行进过程稳定性和速度,本实施例所述的的管道1内壁两侧的中部中导轨3,主车厢5的上部两侧设有中动力轮7,中动力轮7与中导轨3配合。通过中导轨3在主车厢5行进过程增加了上部的支撑,有效提高稳定性。通过中动力轮7能够进一步提供动力,便于提速。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站点,中站站台10位于站点处。中转车厢8首先位于中转站台10内,中转车厢顶门15打开,出发的乘客由中转站台10进入中转车厢8内,通过中转车厢扶梯14进入。中转车厢8完成上车后,向主车厢5驶入方向移动到达指定位置后停止。当主车厢5向中转站台10行进并马上到站前,中站车厢8启动,主车厢5同时减速,当主车厢5与中转车厢8汇合后,调整速度以使其同速运动并且主车厢5、中转车厢8的通孔21配合。竖向气缸17向上伸入至中转车厢8内,水平气缸19伸出通过U型座20咬住竖向气缸17,从而可以保持主车厢5、中转车厢8共同行进的稳定性。稳定后,打开主车厢顶门12、中转车厢底门13,此时主车厢5与中转车厢8实现相通,主车厢5内到站的乘客通过主车厢扶梯11走向中转车厢8内,同时出发的乘客由主车厢扶梯11进入主车厢5内,当乘客全部到达相应的车厢后,水平气缸19复位,竖向气缸17复位,中转车厢8减速、主车厢5加速,中转车厢8和主车厢5分离,主车厢5无需停车离开中转站台10继续向下一个站点行进,中转车厢8则进入中转站台10内停车进行乘客的上下,从而完成一次不停车上下车的过程。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1),管道(1)内壁两侧自上而下设有上导轨(4)和下导轨(2),管道(1)内设有主车厢(5)和数个中转车厢(8),主车厢(5)位于中转车厢(8)的下部,管道(1)的上部设有数个中转站台(10),主车厢(5)的下部两侧安装下动力轮(6),下动力轮(6)与下导轨(2)配合,中转车厢(8)的量的安装上动力轮(9),上动力轮(9)与上导轨(4)配合;主车厢(5)的顶部设有主车厢顶门(12),中转车厢(8)的底部部设有中转车厢底门(13),主车厢顶门(12)能够与中转车厢底门(13)配合,中转车厢(8)的顶部设有中主车厢顶门(15),中转站台(10)的底部设有站台口(16),中主车厢顶门(15)能够与站台口(16)配合;主车厢(5)内设有通往主车厢顶门(12)的主车厢扶梯(11),中转车厢(8)内设有通往中转车厢顶门(15)的中转车厢扶梯(14);主车厢(5)的顶部设有竖向气缸(17),主车厢(5)的顶部和中转车厢(8)的底部开设相同的通孔(21),竖向气缸(17)的活塞杆朝上并能够穿过通孔(21),中转车厢(8)的通孔(21)的侧部设有水平气缸(19),竖向气缸(17)活塞杆的顶部安装卡块(18),水平气缸(19)的活塞杆上安装U型座(20),U型座(20)能够与竖向气缸(17)的活塞杆配合,卡块(18)的直降大于U型座(20)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管道式不停车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1),管道(1)内壁两侧自上而下设有上导轨(4)和下导轨(2),管道(1)内设有主车厢(5)和数个中转车厢(8),主车厢(5)位于中转车厢(8)的下部,管道(1)的上部设有数个中转站台(10),主车厢(5)的下部两侧安装下动力轮(6),下动力轮(6)与下导轨(2)配合,中转车厢(8)的量的安装上动力轮(9),上动力轮(9)与上导轨(4)配合;主车厢(5)的顶部设有主车厢顶门(12),中转车厢(8)的底部部设有中转车厢底门(13),主车厢顶门(12)能够与中转车厢底门(13)配合,中转车厢(8)的顶部设有中主车厢顶门(15),中转站台(10)的底部设有站台口(16),中主车厢顶门(15)能够与站台口(16)配合;主车厢(5)内设有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比罗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