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967393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9 20:43
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在旧建筑(1)上开设洞口(5);第二,对开设洞口进行加固;第三,安装电梯井(11)和行走平台;第四,在旧建筑的构造柱(15)外侧、圈梁(16)外侧设置H型钢加固件(19,20);第五,在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19)上设置摩擦阻尼器(24)将防屈曲支撑(27)通过连接板(23)与上固定件(25)和下固定件(26)进行连接;第六,将不同栋的旧建筑之间的行走平台Ⅱ(13)通过行走平台Ⅲ(14)进行连接。该方法既能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且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且成本低廉,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的规划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居住房屋很大一部分为2000年前的砖混六层建筑。尤其是汶川地震的发生,让人们对于六层砖混旧建筑的抗震性能很是担忧,而且该类建筑没有设置电梯,居住在高楼层的居民,上下楼很不方便,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幼儿。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在六层旧建筑房屋上加装电梯的技术,该技术普遍是在房屋的外立面上设置升降电梯,该升降电梯的设置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结构,使得建筑房屋的抗震性能下降,另一方面电梯井与周围环境没有融合,设置的很突兀,影响了小区环境和居民的居住品质,此外,该种改造方式,安装电梯和运维电梯的费用昂贵,因此,急需出现一种六层砖混旧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既能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且成本低廉,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该方法既能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且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且成本低廉,安全性好。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该建筑群为六层砖混结构住宅区,所述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在旧建筑上开设洞口,每个单元开设两个洞口,所述的两个洞口的底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所述的两个洞口的顶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顶面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顶面;第二,对开设洞口进行加固,将两组平行的角钢分别外包在洞口的内边缘和外边缘,角钢在交接处互相焊接,所述的两组平行的角钢之间设置有平板,平板压靠在两组平行的角钢上,平板上设置垫板,通过锚栓Ⅰ将垫板、平板锚固在洞口墙体中;第三,安装电梯井和行走平台,与旧建筑中间单元相对应的楼间位置安装电梯井,在所述的中间单元的洞口和电梯井之间安装行走平台Ⅰ,其他单元的洞口处连接水平的行走平台Ⅱ,所述的行走平台Ⅱ和行走平台Ⅰ相互连接,所述的行走平台Ⅰ和行走平台Ⅱ都为两层,其中下层地面和上层地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第四,在旧建筑的构造柱外侧、圈梁外侧上等间距的埋设锚栓Ⅱ,在H型钢加固件上焊接锚栓Ⅲ,将H型钢加固件设置于所述的构造柱和圈梁的外侧,H型钢包括水平向的H型钢加固件和竖直向的H型钢加固件,所述的水平向的H型钢加固件和竖直向的H型钢加固件在纵横交接处相互焊接,在锚栓Ⅱ和锚栓Ⅲ之间设置螺旋筋,所述的锚栓Ⅱ和锚栓Ⅲ交错设置,然后进行支模,压入胶凝材料,将锚栓Ⅱ、锚栓Ⅲ和螺旋筋完全包裹;第五,在水平向的H型钢加固件上设置摩擦阻尼器并用连接件进行固定,将防屈曲支撑通过连接板与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进行连接,所述的上固定件设置于摩擦阻尼器的下部,所述的下固定件设置于水平向的H型钢加固件和竖直向的H型钢加固件的相交处,所述的防屈曲支撑为正“八”字形、倒“八”字形、“/”形或者“\\”形,防屈曲支撑的设置方式取决于旧建筑洞口的设置位置,防屈曲支撑应对原有的洞口进行避让;第六,将不同栋的旧建筑之间的行走平台Ⅱ通过行走平台Ⅲ进行连接,所述的行走平台Ⅲ也为两层,其中下层地面和上层地面的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其中所述的行走平台Ⅰ、行走平台Ⅱ、行走平台Ⅲ都包括桁架和透明钢化玻璃板。该设置既能保证行走平台的强度,又能便于施工安装,不影响旧建筑的采光,形成原建筑群的空中景观,可以根据需要在行走平台外侧种植蔓藤类的植物,增加建筑群的绿化面积。还包括步骤七,在所述的行走平台Ⅰ、行走平台Ⅱ与洞口相接处设置缝隙,并通过软橡胶板进行覆盖,该设置减少对旧建筑的结构的破坏,同时能够保证进出洞口的安全。其中所述的行走平台Ⅱ的下方安装有立柱,该设置用于行走平台的支撑,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在行走平台外侧种植蔓藤类的植物,增加建筑群的绿化面积。其中埋设锚栓Ⅱ的步骤中,通过在构造柱或者圈梁外侧打孔,将锚栓Ⅱ埋设其中。其中所述的步骤四中的胶凝材料为不收缩砂浆。其中所述的埋设锚栓Ⅱ的步骤前,先去除构造柱和圈梁的外皮,露出混凝土结构,该步骤能够提高锚固的强度。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电梯井和行走平台的设置,一方面,对洞口进行改造加固,提高了旧建筑的强度和抗震性能,另一方面,电梯井设置在楼宇之间与行走平台有机结合,形成了建筑群的绿化景观;(2)行走平台的设置,使得一栋楼只需要一部电梯,节约了成本,同时将电梯设置于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使得各层用户只需要爬半层至一层半的台阶,就可以到达,使得电梯的运行效率提高,运维成本降低;(3)行走平台Ⅲ的设置,使得建筑群中的各建筑进行了有机的联系,当用户在建筑群中的不同楼宇之间行走时,可以通过行走平台进行,该方式减少了地面行人的数量,一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车分流,另一方面,增加了上部空间的利用率,节省出来了地面空间;(4)构造柱和圈梁外设置H型钢加固件,提高了框架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且该方式构造简单,成本低廉;(5)H型钢加固件的设置除了提高框架的强度外,与防屈曲支撑进行了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鸟瞰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旧建筑的剖面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改造后的剖面图。图3为加固洞口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加固洞口A-A的剖视图。图5为构造柱外侧设置H型钢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圈梁外侧设置H型钢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摩擦阻尼器和正“八”字形防屈曲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摩擦阻尼器和倒“八”字形防屈曲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摩擦阻尼器和“/”形防屈曲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摩擦阻尼器和“\\”形防屈曲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旧建筑;2——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3——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4——休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5——洞口;6——角钢;7——平板;8——垫板;9——锚栓Ⅰ;10——洞口墙体;11——电梯井;12——行走平台Ⅰ;13——行走平台Ⅱ;14——行走平台Ⅲ;15——构造柱;16——圈梁;17——锚栓Ⅱ;18——锚栓Ⅲ;19——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20——竖直向H型钢加固件;21——胶凝材料;22——螺旋筋;23——连接件;24——摩擦阻尼器;25——上固定件;26——下固定件;27——防屈曲支撑;28——桁架;29——透明钢化玻璃板;30——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10所示,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该建筑群为六层砖混结构住宅区,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在旧建筑1上开设洞口5,每个单元开设两个洞口5,两个洞口5的底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1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2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3,两个洞口5的顶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4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该建筑群为六层砖混结构住宅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在旧建筑(1)上开设洞口(5),每个单元开设两个洞口(5),两个洞口(5)的底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1)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2)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3),两个洞口(5)的顶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4)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4)顶面;第二,对开设洞口进行加固,将两组平行的角钢(6)分别外包在洞口(5)的内边缘和外边缘,角钢(6)在交接处互相焊接,两组平行的角钢(6)之间设置有平板(7),平板(7)压靠在两组平行的角钢(6)上,平板(7)上设置垫板(8),通过锚栓Ⅰ(9)将垫板(8)、平板(7)锚固在洞口墙体(10)中;第三,安装电梯井(11)和行走平台,与旧建筑中间单元相对应的楼间位置安装电梯井(11),在中间单元的洞口和电梯井(11)之间安装行走平台Ⅰ(12),其他单元的洞口处连接水平的行走平台Ⅱ(13),行走平台Ⅱ(13)和行走平台Ⅰ(12)相互连接,行走平台Ⅰ(12)和行走平台Ⅱ(13)都为两层,其中下层地面和上层地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2)、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3);第四,在旧建筑的构造柱(15)外侧、圈梁(16)外侧上等间距的埋设锚栓Ⅱ(17),在H型钢加固件(19,22)上焊接锚栓Ⅲ(18),将H型钢加固件设置于构造柱(15)和圈梁(16)的外侧,H型钢加固件包括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19)和竖直向H型钢加固件(20),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19)和竖直向H型钢加固件(20)在纵横交接处相互焊接,在锚栓Ⅱ(17)和锚栓Ⅲ(18)之间设置螺旋筋(22),锚栓Ⅱ(17)和锚栓Ⅲ(18)交错设置,然后进行支模,压入胶凝材料(21),将锚栓Ⅱ(17)、锚栓Ⅲ(18)和螺旋筋(22)完全包裹;第五,在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19)上设置摩擦阻尼器(24)并用连接件(23)进行固定,将防屈曲支撑(27)通过连接板(30)与上固定件(25)和下固定件(26)进行连接,上固定件(25)设置于摩擦阻尼器(24)的下部,下固定件(26)设置于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19)和竖直向H型钢加固件(20)的相交处,防屈曲支撑(27)为正“八”字形、倒“八”字形、“/”形或者“\”形,防屈曲支撑(27)的设置方式取决于旧建筑洞口(5)的设置位置,防屈曲支撑(27)应对原有的洞口进行避让;第六,将不同栋的旧建筑之间的行走平台Ⅱ(13)通过行走平台Ⅲ(14)进行连接,行走平台Ⅲ(14)也为两层,其中下层地面和上层地面的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2)、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旧建筑抗震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方法,该建筑群为六层砖混结构住宅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在旧建筑(1)上开设洞口(5),每个单元开设两个洞口(5),两个洞口(5)的底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1)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2)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3),两个洞口(5)的顶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4)以及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处的上方窗口(4)顶面;第二,对开设洞口进行加固,将两组平行的角钢(6)分别外包在洞口(5)的内边缘和外边缘,角钢(6)在交接处互相焊接,两组平行的角钢(6)之间设置有平板(7),平板(7)压靠在两组平行的角钢(6)上,平板(7)上设置垫板(8),通过锚栓Ⅰ(9)将垫板(8)、平板(7)锚固在洞口墙体(10)中;第三,安装电梯井(11)和行走平台,与旧建筑中间单元相对应的楼间位置安装电梯井(11),在中间单元的洞口和电梯井(11)之间安装行走平台Ⅰ(12),其他单元的洞口处连接水平的行走平台Ⅱ(13),行走平台Ⅱ(13)和行走平台Ⅰ(12)相互连接,行走平台Ⅰ(12)和行走平台Ⅱ(13)都为两层,其中下层地面和上层地面的水平标高分别为旧建筑的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休息平台(2)、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的休息平台(3);第四,在旧建筑的构造柱(15)外侧、圈梁(16)外侧上等间距的埋设锚栓Ⅱ(17),在H型钢加固件(19,22)上焊接锚栓Ⅲ(18),将H型钢加固件设置于构造柱(15)和圈梁(16)的外侧,H型钢加固件包括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19)和竖直向H型钢加固件(20),水平向H型钢加固件(19)和竖直向H型钢加固件(20)在纵横交接处相互焊接,在锚栓Ⅱ(17)和锚栓Ⅲ(18)之间设置螺旋筋(22),锚栓Ⅱ(17)和锚栓Ⅲ(18)交错设置,然后进行支模,压入胶凝材料(21),将锚栓Ⅱ(17)、锚栓Ⅲ(18)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治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