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51802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2 01:50
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水泵座的一侧连设有节温器壳体,内设一节温器阀体;节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入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水泵包括第二入水口、第三入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节温器阀体的设置,使得第一入水口同时只能连通第一出水口或第二出水口;当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一出水口时,第三入水口处于工作状态,将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导入水泵;而当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二出水口时,第二入水口处于工作状态,将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成型工艺简单,加工成本较低以及使用可靠、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部件,具体涉及发动机的水泵和节温器的总成。
技术介绍
汽车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同属于汽车冷却系统(见图1)。其中,所述发动机水泵21的作用是对汽车冷却系统提供冷却液流动的动力。所述节温器22的作用是控制冷却液的流向,当发动机温度较低时,切换冷却系统进行小循环,即冷却液不经过外部冷却装置23,直接回流至发动机的缸体24和缸盖25,此时可实现发动机启动的快速升温;当发动机温度较高时,切换冷却系统进行大循环,即冷却液先经过外部冷却装置23降温,再流入发动机的缸体24和缸盖25,此时能使发动机维持在最佳工作温度。目前,发动机水泵21和节温器22在发动机上是相互独立设置的,但是,为了冷却控制需要,发动机水泵21驱动的冷却液需要流经节温器22,为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一般使用橡胶管等连接管路26,再辅以卡箍等防脱装置,预防胶管脱落。此现有结构设计存在零件过多的问题,导致零件成本较高,并且由于零件之间容易出现冷却液泄漏,所以需要较高频率的后期维护,而当出现泄漏故障时,还需要付出维修成本。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技术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由于零件繁多导致零件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解决易出现冷却液泄漏导致的维护要求高、维修成本高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所述水泵包括水泵盖和水泵座,所述水泵盖和水泵座之间形成有一叶轮安装腔,该叶轮安装腔供一叶轮安装设置;所述水泵座的一侧连设有一节温器壳体,该节温器壳体内设有一节温器阀体;其中,所述节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入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发动机缸盖及缸体的冷却液出水管路,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水泵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水泵包括第二入水口、第三入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连通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管路,所述第三入水口连通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出水管路,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节温器阀体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入水口同时只能连通第一出水口或所述第二出水口;当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一出水口时,所述第三入水口处于工作状态,将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导入水泵;而当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二出水口时,所述第二入水口处于工作状态,将所述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入水管路”,以将发动机缸盖及缸体的冷却液导入外部冷却装置进行降温。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水泵的冷却液入水管路”,以将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入水口连通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管路”,用于导入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入水口连通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出水管路”,用于导入经冷却装置降温的冷却液。5.上述方案中,通过所述节温器阀体的设置,使得所述水泵具有接入汽车冷却系统的大循环通路或汽车冷却系统的小循环通路两种工作状态:接入大循环通路状态时,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三入水口将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导入水泵,即“水泵—>发动机缸盖和缸体—>节温器—>冷却装置—>水泵”;接入小循环通路状态时,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将所述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即“水泵—>发动机缸盖、缸体—>节温器—>水泵”。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包括水泵以及节温器壳体,节温器壳体内设有节温器阀体。其中,节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入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水泵包括第二入水口、第三入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通过节温器阀体切换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一出水口或第二出水口,进而使得水泵具有接入汽车冷却系统的大循环通路或小循环通路两种工作状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由于零件繁多导致零件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现有技术易出现冷却液泄漏而导致的维护要求高、维修成本高的问题。因此,本技术具有成型工艺简单,加工成本较低以及使用可靠、维护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附图1为汽车冷却系统的原理框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略有立体视角);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图3的A-A向剖面示意图;附图5为图3的B-B向剖面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方视角立体图;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方视角分解爆炸图;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方视角立体图;附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方视角分解爆炸图。以上附图中:1.水泵盖;2.水泵座;3.叶轮安装腔;4.叶轮;5.节温器壳体;7.节温器阀体;8.第一入水口;9.第一出水口;10.第二出水口;11.第二入水口;12.第三入水口;13.第三出水口;21.发动机水泵;22.节温器;23.外部冷却装置;24.缸体;25.缸盖;26.连接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参见附图2~9所示,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所述水泵包括水泵盖1和水泵座2,所述水泵盖1和水泵座2之间形成有一叶轮安装腔3,该叶轮安装腔3供一叶轮4安装设置;所述水泵座2的一侧连设有一节温器壳体5,该节温器壳体5内设有一节温器阀体7;其中,所述节温器壳体5包括第一入水口8、第一出水口9以及第二出水口10;所述第一入水口8连通发动机缸盖及缸体的冷却液出水管路,所述第一出水口9连通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入水管路,以将发动机缸盖及缸体的冷却液导入外部冷却装置进行降温。所述第二出水口10连通水泵的冷却液入水管路,以将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所述水泵包括第二入水口11、第三入水口12以及第三出水口13;所述第二入水口11连通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管路,用于导入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所述第三入水口12连通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出水管路,用于导入经冷却装置降温的冷却液。所述第三出水口13连通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节温器阀体7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入水口8同时只能连通第一出水口9或所述第二出水口10;当所述第一入水口8连通第一出水口9时,所述第三入水口12处于工作状态,将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导入水泵;而当所述第一入水口8连通第二出水口10时,所述第二入水口11处于工作状态,将所述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即通过所述节温器阀体7的设置,使得所述水泵具有接入汽车冷却系统的大循环通路或汽车冷却系统的小循环通路两种工作状态:接入大循环通路状态时,所述第一入水口8连通第一出水口9,所述第三入水口12将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导入水泵,即“水泵—>发动机缸盖和缸体—>节温器—>冷却装置—>水泵”;接入小循环通路状态时,所述第一入水口8连通第二出水口10,所述第二入水口11将所述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即“水泵—>发动机缸盖、缸体—>节温器—>水泵”。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所述水泵包括水泵盖和水泵座,所述水泵盖和水泵座之间形成有一叶轮安装腔,该叶轮安装腔供一叶轮安装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座的一侧连设有一节温器壳体,该节温器壳体内设有一节温器阀体;其中,所述节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入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发动机缸盖及缸体的冷却液出水管路,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水泵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水泵包括第二入水口、第三入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连通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管路,所述第三入水口连通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出水管路,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节温器阀体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入水口同时只能连通第一出水口或所述第二出水口;当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一出水口时,所述第三入水口处于工作状态,将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导入水泵;而当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第二出水口时,所述第二入水口处于工作状态,将所述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导入水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水泵和节温器总成,所述水泵包括水泵盖和水泵座,所述水泵盖和水泵座之间形成有一叶轮安装腔,该叶轮安装腔供一叶轮安装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座的一侧连设有一节温器壳体,该节温器壳体内设有一节温器阀体;其中,所述节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入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发动机缸盖及缸体的冷却液出水管路,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水泵的冷却液入水管路;所述水泵包括第二入水口、第三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德里·吉恩·保尔徐海锋弗洛伦斯·罗宾董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索格菲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