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车控制杆及前轮连杆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4849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板车控制杆及前轮连杆构造,其主要是在车头座两侧分别设有一轮座,分别供前车轮穿枢在两侧,及在车头座顶面枢设有一轴座,供与控制杆末段连接,且在轴座及轮座间分别与一连杆两端的鱼目轴承连结,形成连动;这样,只须利用踩踏重力的偏移或控制杆的转移,即能透过控制杆、连杆与轮座的连动关系,使前车轮转移改变行进方向,以及控制杆保持前车轮转向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滑板车控制杆及前轮连杆构造,特别是指一种操控性更稳定的滑板车控制杆及前轮连杆构造。滑板车是目前极为轻便、低消费额,又极具休闲效果的运动用具,因此,以滑板车做为休闲、健身,甚至做为代步的工具,已广被人们接受,因此,消费者在使用的要求上,除了加强车身的结构安全外,对应滑行时的舒适性及使用方便性,亦愈来愈重视。如附图说明图1、2所示,以现有滑板车的转向机构为例,其主要是在滑板1前端侧设有一车头座2,及使车头座2两侧分别与一轮座3一端301枢结,另在车头座2顶面垂立固设有一控制杆4,而该车头座2在底面中央处设有一限位板201,及在限位板201间穿设一作动杆5,供弹簧501套设在作动杆5周侧,且该轮座3在轴向端侧302位置处分别穿枢一前车轮6,及以另一端303与作动杆5端侧枢结,使轮座3、作动杆5及前车轮6形成连动;如此,使用者只须视转动方向,将踩踏在滑板1的重力偏移至左侧或右侧,即能在一侧的前车轮6受压偏移时,牵引轮座3偏转并推挤作动杆5,使作动杆5在限位板201间朝另一侧突伸,并推移轮座3带动另侧的前车轮6偏移,使滑板车转移,待重力回复至滑板1中央的平衡状态时,供由弹簧501的回复弹力,使作动杆5回复至原位,并带动前车轮6归位,上述构造虽能达到转向的目的,然而,在实际使用时,仍存有以下缺陷即,由该控制杆4直接固设在车头座2顶面,而与前车轮6的转向动作完全无关,因而在使用上较不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另外,该前车轮6的转移,主要依赖作动杆5左右的位移,在该作动杆5仅借由限位板201限位的情形下,显然有不够稳定的使用缺陷,导致该作动杆5在位移时,同时有受阻在限位板201而造成位移不顺、卡滞等情形发生。本技术的目的则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使前车轮的转向动作,在操作上更稳定的滑板车控制杆及前轮连杆构造。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一种滑板车控制杆及前轮连杆构造,主要是在滑板前端侧设有一车头座,及立设有一控制杆,供前轮分别枢结在两侧,使前轮随滑板重力的偏移,而转移改变行进方向,其特征在于二轮座,分别枢设在车头座两侧,其在轴向位置处设有一轴孔,分别供该前车轮的轮轴穿枢;一轴座,穿固在车头座内,供控制杆末段穿枢;二连杆,分别在二端设有一鱼目轴承,分别供与控制杆末端及轮座连结,形成连动。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其中,该车头座在两侧分别设有一穿孔,而该轮座则在一端设有一枢杆,供套设一弹性元件后与穿孔穿枢。其中,该控制杆为一中空杆体,其在内壁嵌置有二蝶形螺帽,及在顶段枢设有一枢转装置,而该枢转装置包含有一封盖、一下球体、一螺杆及一上球体,该封盖嵌固在控制杆端口,供下球体套枢在控制杆及封盖顶端外周,而该螺杆穿经下球体与蝶形螺帽螺合,使下球体限位在控制杆外周,且该上球体与下球体迫合形成连动,而在控制杆外周枢转。其中,该控制杆能在顶段周侧相对处凸设有一握把。其中,该轴座在底面固设有一锁块,而该锁块在两侧分别延设有一枢孔,分别供与连杆一端的鱼目轴承固结。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只须利用踩踏重力的偏移或控制杆11的转移,即能透过控制杆11、连杆50与轮座40的连动关系,使前车轮12转移改变行进方向,且能以控制杆11末端的锁块31提供上述连杆50、轮座40及前车轮12间一相互连结的结构关系,进而保持前车轮12转向的稳定性,且该锁块31与衔接臂44连动时,可由连杆50的鱼目轴承51、52自动调整结合角度,如此,即使锁块31与衔接臂44并不呈直线对称,亦能顺畅的转移;本技术能更稳定的操控前车轮12的转移动作,且配合控制杆11的操控动作,而能符合使用者一般的操作习惯,使前车轮12动作更为顺畅及灵敏,而在使用上更具方便性及实用性。图1是现有滑板车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滑板车的底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中车头座、轮座、连杆与前车轮的顶视图。图5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中车头座、轮座、连杆与前车轮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中枢转装置与控制杆的剖视图。图中的参照号数1 滑板2 车头座201限位板3 轮座301一端 4 控制杆302轴向端侧303另一端5 作动杆501弹簧 6 前车轮10 滑板11 控制杆 111握把 112螺孔12 前车轮 121轮轴 13 蝶形螺帽20 车头座21 穿孔22 贯孔30 轴座31 锁块311枢孔 312穿孔32 螺栓40 轮座41 枢杆42 弹簧 43 轴孔44 衔接臂50 连杆51 鱼目轴承52 鱼目轴承 53 螺栓54 螺栓55 螺帽 56 螺帽60 枢转装置61 封盖612颈部613穿孔62 下球体 621穿口622嵌口623凸缘 63 螺杆64 上球体 641环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3、4、5所示,本技术主要是在滑板10前端侧设有一车头座20,及立设有一控制杆11,且枢设有二前车轮12,另包含有一轴座30、二轮座40、二连杆50及枢转装置60;其中该滑板10、控制杆11、前车轮12等构件及其组合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针对本技术的特征加以说明该滑板10在中空的控制杆11内壁嵌置有一蝶形螺帽13(如图6所示),及在控制杆11顶段周侧相对处凸设有一握把111、且在底面设有二螺孔112(如图5所示)。该车头座20,如图4、5所示,呈拱形,其在两侧分别设有一穿孔21,及在顶面设有一贯孔22。该轴座30固设在车头座20的贯孔22内,供控制杆11末段穿枢,在对应控制杆11底面处设有一锁块31,而该锁块31呈三角形的板体,其在凸出的一端侧设有二枢孔311,及在对应螺孔112处设有二穿孔312,分别供螺栓32穿经后与螺孔112螺合,使锁块31与控制杆11固结形成连动。该轮座40,分别枢设在车头座20两侧,其在一端设有一枢杆41,供套设一弹性元件(本实施例是采用弹簧)42后与穿孔21穿枢,及在轴向位置处设有一轴孔43,分别供该前车轮12的轮轴121穿枢,且在另端侧形成一衔接臂44。该连杆50分别在二端设有一鱼目轴承51、52,分别供一螺栓53、54穿经鱼目轴承51与锁块31的枢孔311、及鱼目轴承52与轮座40的衔接臂44后,配合一螺帽55、56予以锁结,使控制杆11、轴座30、轮座40及前车轮12形成连动。该枢转装置60,如图6所示,包含有一封盖61、一下球体62、一螺杆63及一上球体64,其中,该封盖61在底面具有一环肋,供与控制杆11端口嵌合,在顶面凸设有一颈部612,并在中央设有一穿孔613,而该下球体62在底面设有一穿口621,供套枢在控制杆11及封盖61的颈部612外周,及在顶面依序设有一嵌口622及一凸缘623,供该螺杆63穿经封盖61的穿孔613、下球体62与蝶形螺帽13螺合,并挡止在凸缘623顶面,使下球体62被螺杆63限位在凸缘623与封盖61间,且该上球体64在周侧凹设有一环槽641,使上球体64本体具有一弹性裕度,供与下球体62的嵌口622迫合形成连动,而在控制杆11外周枢转。上述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构造、特征及位置的说明,至于动作时,如图4、5所示,当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板车控制杆及前轮连杆构造,主要是在滑板前端侧设有一车头座,及立设有一控制杆,供前轮分别枢结在两侧,使前轮随滑板重力的偏移,而转移改变行进方向,其特征在于:二轮座,分别枢设在车头座两侧,其在轴向位置处设有一轴孔,分别供该前车轮的轮轴 穿枢;一轴座,穿固在车头座内,供控制杆末段穿枢;二连杆,分别在二端设有一鱼目轴承,分别供与控制杆末端及轮座连结,形成连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海寰
申请(专利权)人: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