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具备超结(SJ:Super Junction)结构的半导体装置(以下称为超结半导体装置),该超结结构是将漂移层设置为在与芯片主面平行的方向(横向)交替地配置有提高了杂质浓度的n型区域和p型区域的并列pn层而成。在超结半导体装置中,导通状态时电流流通并列pn层的n型区域,截止状态时耗尽层也从并列pn层的n型区域和p型区域之间的pn结延伸而使n型区域以及p型区域耗尽,负荷耐压。另外,在超结半导体装置中,由于能够提高漂移层的杂质浓度,所以能够在维持高耐压的状态下减少导通电阻。作为这样的超结半导体装置,提出了具备从元件活性部至耐压结构部的范围内将n型区和p型区配置为以相同的宽度延伸的条纹状的平面布局而成的并列pn层的装置(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第0020段,图1、图2))。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耐压结构部中的并列pn层的杂质浓度比元件活性部中的并列pn层的杂质浓度低,从而使耐压结构部的耐压比元件活性部的耐压高。元件活性部是导通状态时有电流流通的区域。元件周边部包围元件活性部的周围。耐压结构部配置于元件周边部,是缓和芯片正面侧的电场而保持耐压的区域。另外,作为另一个的超结半导体装置,提出了并列pn层的n型区域以及p型区域的重复节距在耐压结构部中设置得比在元件活性部中窄的装置(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第0023段,图6)以及下述专利文献3(第0032段,图1、图2))。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在元件活性部以及耐压结构部均设置将n型区域和p型区域配置为条纹状的平面布局而成的并列pn层。在下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表面元件结构,其设置于第一主面侧;低电阻层,其设置于第二主面侧;第一并列pn层,其设置于所述表面元件结构和所述低电阻层之间,且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交替地配置;第二并列pn层,其设置为包围所述第一并列pn层的周围,且交替地配置有第二个第一导电型区域和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以比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的重复节距窄的节距;和中间区域,其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并列pn层与所述第二并列pn层之间,与所述第一并列pn层以及所述第二并列pn层接触,其中,在所述中间区域,具有:第三个第二导电型区域,其与所述第一并列pn层的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接触,并且平均杂质浓度比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低,第四个第二导电型区域,其与所述第二并列pn层的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接触,并且平均杂质浓度比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低。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02 JP 2015-076123;2015.11.05 JP 2015-21794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表面元件结构,其设置于第一主面侧;低电阻层,其设置于第二主面侧;第一并列pn层,其设置于所述表面元件结构和所述低电阻层之间,且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交替地配置;第二并列pn层,其设置为包围所述第一并列pn层的周围,且交替地配置有第二个第一导电型区域和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以比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的重复节距窄的节距;和中间区域,其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并列pn层与所述第二并列pn层之间,与所述第一并列pn层以及所述第二并列pn层接触,其中,在所述中间区域,具有:第三个第二导电型区域,其与所述第一并列pn层的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接触,并且平均杂质浓度比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低,第四个第二导电型区域,其与所述第二并列pn层的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接触,并且平均杂质浓度比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区域,具有:第三个第一导电型区域,其与所述第一并列pn层的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接触,并且平均杂质浓度比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低;第四个第一导电型区域,其与所述第二并列pn层的所述第二个第一导电型区域接触,并且平均杂质浓度比所述第二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区域配置有:第三并列pn层,其是所述第三个第一导电型区域和所述第三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交替地配置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区域配置有:第四并列pn层,其是所述第四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四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交替地配置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配置为条纹状的平面布局,所述第二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配置为朝向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相同的条纹状的平面布局,所述第三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四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配置为朝向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相同的条纹状的平面布局。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心对置的所述第三个第二导电型区域和所述第四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隔着漂移区相邻。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配置为条纹状的平面布局,所述第二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配置为朝向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正交的条纹状的平面布局,所述第三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配置为朝向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区域相同的条纹状的平面布局,所述第四个第二导电型区域配置为朝向与所述第二个第二导电型区域相同的条纹状的平面布局。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元件活性部,其配置有所述表面元件结构以及所述第一并列pn层,并且在导通状态时有电流流通;元件周边部,其配置有所述第二并列pn层,且包围所述元件活性部;终端区域,其在所述元件周边部的相对于所述元件活性部侧的相反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低电阻层之间;第五个第一导电型区域,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并列pn层与所述终端区域之间,且平均杂质浓度比所述第二个第一导电型区域低;以及导电层,其与所述终端区域电连接。9.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形成工序,重复进行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其中,所述第一工序,堆积第一导电型半导体层,所述第二工序,在所述第一导电型半导体层的表面层,以交替地配置的方式形成第一个第一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以及第一个第二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并且在比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更靠外侧以预定宽度分离的位置,以比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的重复节距窄的节距交替地配置的方式形成第二个第一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以及第二个第二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和热处理工序,通过热处理,使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型杂质注入区域扩散而形成第一个第一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田敏明,新村康,竹野入俊司,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