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其包括成对分布的驱动轴,成对分布的驱动轴分别与差速器的左侧齿轮和右侧齿轮传动连接;驱动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在远离差速器的方向,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依次传动相连;第一驱动半轴上布置有盘式电机控制器、盘式电机和行星减速器;盘式电机控制器与盘式电机相连,用于控制盘式电机;盘式电机与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行星减速器通过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转动;第二驱动半轴的末端与电动汽车的车轮传动连接。上述方案能解决目前的电动汽车采用传统的径向磁通类型的电动机及阶梯平行轴减速器存在占据空间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新能源及减小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此种情况下,汽车的更新换代日益频繁,对环境污染较小及动力源较为清洁的电动汽车越来越普遍,电动汽车也是当今社会着力发展的领域。目前,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合动力汽车均采用传统的电动机结合传统的阶梯平行轴减速器实现驱动。传统的电动机通常为径向磁通类型的电动机,例如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或交流异步电动机。我们知道,径向磁通类型的电动机轴向安装尺寸较大,此类电动机的功率密度及效率较低。而阶梯平行轴减速器占据较大的轴向空间。很显然,目前的电动汽车采用径向磁通类型的电动机结合阶梯平行轴减速器的方式会增大车身的体积。很显然,对于空间要求严格、效率较高的电动汽车而言,径向磁通类型的电动机及阶梯平行轴减速器会导致电动汽车的其他零部件(例如电池)无法合理布置,甚至无法布置。可见,采用传动的径向磁通类型的电动机结合阶梯平行轴减速器会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发展及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以解决目前的电动汽车采用传统的径向磁通类型的电动机及阶梯平行轴减速器存在占据空间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包括成对分布的驱动轴,成对分布的所述驱动轴分别与所述差速器的左侧齿轮和右侧齿轮传动连接;所 述驱动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在远离所述差速器的方向,所述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依次传动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半轴上布置有盘式电机控制器、盘式电机和行星减速器;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与所述盘式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盘式电机;所述盘式电机与所述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所述行星减速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半轴和所述第二驱动半轴转动;所述第二驱动半轴的末端与所述电动汽车的车轮传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差速器两侧的所述驱动轴上的所述行星减速器的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的壳体固定相连。优选的,在靠近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左侧齿轮的方向,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所述盘式电机和所述行星减速器依次分布在所述第一驱动半轴。优选的,所述驱动轴为两对,两对所述驱动轴分别分布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桥和后桥;所述前桥和所述后桥中的一者与再生制动系统相连。优选的,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空调组件,所述空调组件与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池包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盘式电机是单转子单定子盘式电机、双定子单转子盘式电机、双转子单定子盘式电机、表贴式盘式电机或内置式盘式电机。优选的,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为圆形套筒结构,且套设于所述第一驱动半轴上;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与所述电池包相连,用于将所述电池包的提供的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以控制所述盘式电机工作。优选的,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还包括故障检测模块,所述故障检测模块与所述盘式电机相连,用于将所述盘式电机的故障信号反馈给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的处理单元。优选的,还包括刹车位置传感器、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所述刹车位置传感器、所述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与所述转速传感器均与所述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ECU相连。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电动汽车充分利用盘式电机、行星减速器轴向尺寸短、输出转矩大的优点,将盘式电机、行星减速器、差速器置于成对布置的驱动轴上(相当于驱动半桥)。相对于传统的电动机结合阶梯平 行轴减速器组合方式而言,能有效节省底盘空间,方便布置更大容量的电池包等电动汽车的其他组成部分,能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降低车辆重心,提高行驶稳定性。另外,相对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动汽车有利于降低悬架弹簧以下质量,尤其是降低轮胎部分的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和图5分别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械差速四轮纯电力驱动电动汽车的两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动力耦合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械差速后轮电力驱动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械差速前轮电力驱动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纯电动汽车电力控制回路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一条封闭放电回路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另一条封闭放电回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所提供的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可以通过四轮驱动(如图1所示),也可以通过后轮驱动(如图3所示),也可以通过前轮驱动(如图4所示)。请参考图1-5,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包括成对分布的驱动轴,成对分布的驱动轴分别与差速器17F的左侧齿轮D1和右侧齿轮D2传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提供的电动汽车的驱动结构为对称结构, 也就是说,同一对的驱动机构通过差速器17F实现差速连接,同时也以差速器17F为中心对称分布。驱动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半轴S1和第二驱动半轴5LF,在远离差速器17F的方向,第一驱动半轴S1和第二驱动半轴5LF依次传动相连,也就是说,第一驱动半轴S1的一端与左侧齿轮D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半轴5LF相连,第一驱动半轴S1的转动会带动第二驱动半轴5LF转动,电动汽车的车轮1LF设置在第二驱动半轴5LF的末端,第一驱动半轴S1的转动最终会通过第二驱动半轴5LF最终驱动车轮1LF转动。本实施例中,车轮1LF处设置有刹车盘2LF,第二驱动半轴5LF通过支撑轴承3LF与电动汽车的车架形成转动副。第一驱动半轴S1与第二驱动半轴5LF可以通过万向节6LF传动连接。第二驱动半轴5LF与车轮1LF的轮轴之间也可以通过万向节4LF实现传动连接。优选的,万向节6LF和万向节4LF可以是十字轴万向节,也可以是球笼式万向节。当然,万向节6LF也可以通过一对齿轮副或一对法兰盘9LF实现与第一驱动半轴S1的连接。通过齿轮副连接则允许第一驱动半轴S1与车轮1LF的轮轴不同轴。另外,第一驱动半轴S1或者第二驱动半轴5LF可以通过支撑轴承7LF与电动汽车的车架形成转动副,进而达到稳定支撑传动轴的目的。第一驱动半轴S1上布置有盘式电机控制器10LF、盘式电机11LF和行星减速器12LF;如图1所示,在靠近差速器17F的左侧齿轮D1的方向,盘式电机控制器10LF、盘式电机11LF和行星减速器12LF依次分布在第一驱动半轴S1。盘式电机控制器10LF用于控制盘式电机11LF工作,例如盘式电机11LF的开启、关闭、转速大小等。盘式电机11LF与行星减速器12LF传动连接,盘式电机11LF输出的转速经过行星减速器12LF减速后传递给第一驱动半轴S1,最终由第一驱动半轴S1通过第二驱动半轴5LF传递给车轮1LF。本实施例中,成对的驱动轴上均设置有行星减速器,第一驱动半轴S1的行星减速器12LF的行星架PL4可以与第一驱动半轴S2上的行星减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对分布的驱动轴,成对分布的所述驱动轴分别与所述差速器的左侧齿轮和右侧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在远离所述差速器的方向,所述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依次传动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半轴上布置有盘式电机控制器、盘式电机和行星减速器;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与所述盘式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盘式电机;所述盘式电机与所述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所述行星减速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半轴和所述第二驱动半轴转动;所述第二驱动半轴的末端与所述电动汽车的车轮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差速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对分布的驱动轴,成对分布的所述驱动轴分别与所述差速器的左侧齿轮和右侧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在远离所述差速器的方向,所述第一驱动半轴和第二驱动半轴依次传动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半轴上布置有盘式电机控制器、盘式电机和行星减速器;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与所述盘式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盘式电机;所述盘式电机与所述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所述行星减速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半轴和所述第二驱动半轴转动;所述第二驱动半轴的末端与所述电动汽车的车轮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两侧的所述驱动轴上的所述行星减速器的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的壳体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左侧齿轮的方向,所述盘式电机控制器、所述盘式电机和所述行星减速器依次分布在所述第一驱动半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为两对,两对所述驱动轴分别分布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桥和后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起旭,刘霄,柯常海,邹忠月,
申请(专利权)人:刘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