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提供一待成型料件,具有一穿孔;提供一第一模具,具有一凸部;提供一第二模具,具有一凹部配合所述第一模具的凸部构成有一压合空间;将待成型料件置于所述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之间,所述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靠合,所述凸部与凹部压合形成所述固定角铁;使所述固定角铁形成一第一固部,一第二固部与所述第一固部呈一角度,以及至少一角补强部连于所述第一固部与第二固部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固定角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冲压成型技术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及固定角铁。
技术介绍
习知成型方法,通常无法一次冲压完成含有角补强部的固定角铁。因此,可能无法顺利形成该角补强部,或该角补强部成形有破损,而导致该固定角铁不具备足够的强度。此时,须以更多次工程次数以完成,但较浪费加工成本;或者以铸造或压铸生产,模具及机台的时间及成本更多。因此,已知固定角铁的成型方法及固定角铁,存有缺点仍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及固定角铁,其可减少加工次数,成型合格率高,并能提高产品的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提供一待成型料件20,具有一穿孔14;提供一第一模具30,具有一凸部31;提供一第二模具40,具有一凹部41配合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构成有一压合空间;将待成型料件20置于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之间,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相互靠合,所述凸部31与凹部41压合形成所述固定角铁10;使所述固定角铁10形成一第一固部11,一第二固部12与所述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以及至少一角补强部13连于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成型方法,利用该第一模具的凸部与第二模具的凹部,可一次压合即成形该固定角铁的形状,而且可顺利形成其角补强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提供一待成型料件20;提供一第一模具30,具有一凸部31;提供一第二模具40,具有一凹部41配合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构成有一压合空间;将待成型料件20置于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之间,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相互靠合,所述凸部31与凹部41压合形成所述固定角铁10;使所述固定角铁10形成一第一固部11,一第二固部12与所述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以及至少一角补强部13连于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在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各成形一穿孔14及/或一定位凸部15。以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角铁成型方法中,所述第一模具30设有定位件50供定
位所述待成型料件20。所述第一模具30还具有一肩部32连于凸部31的一侧供成型所述固定角铁10的角补强部13。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形成有两斜边311及至少一侧边312,所述第二模具40的凹部41形成有两斜边411及至少一侧边412配合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的两斜边311及至少一侧边312。所述待成型料件20具有一翼板22构成所述角补强部13,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的末端各形成有一凸板16超出于所述翼板22。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侧边齐平或超出所述凸板16侧边。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固定角铁,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固部11,具有一穿孔14及一凸板16;一第二固部12与所述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所述第二固部12具有一穿孔14及一凸板16;至少一角补强部13连于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固部11的凸板16超出于所述角补强部13。其中,所述凸板16的边缘与所述角补强部13齐平或位于更内侧。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各成形一定位凸部15。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固定角铁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待成型料件下料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冲压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另一冲压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再一冲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冲压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冲压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冲压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变化实施另一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变化实施再一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变化实施又一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变化实施更一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成型方法下料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成型方法的一冲压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成型方法另一冲压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成型方法再一冲压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成型方法成形品立体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另一成型方法冲压加工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待成型料件另一形状立体图;图20是图19的待成型料件成型的固定角铁的立体图;图21是图20的一平面视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待成型料件再一形状成型的平面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待成型料件先不加工穿孔及定位凸部示意图;图24是图23的待成型料件成型的固定角铁的立体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已先加工穿孔及定位凸部及压痕示意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未先加工穿孔及定位凸部,但先加工压痕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申请人首先在此说明,在通篇说明书中所指的内、外、上、下等有关方向性的形容词,都是以本专利技术图式中的方向为基准。以下将通过所列举的实施例配合随附的图式,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特征,其中: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角铁成型方法中,固定角铁10具有一第一固部11,一第二固部12,第二固部12与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以及两角补强部13连接于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均设有一穿孔14及两定位凸部15。如图2至图5所示,成型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提供一待成型料件20,具有一穿孔14及至少一定位凸部15;其中,待成型料件20呈长圆形或椭圆形。提供一第一模具30,第一模具30具有一凸部31,凸部31形成有两斜边311及两侧边312;即凸部31一方向呈∟形,另一方向呈∪形。提供一第二模具40,第二模具40具有一凹部41,凹部41形成有两斜边411及两侧边412配合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的两斜边311及两侧边312,并与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构成有一压合空间;即凹部41一方向呈∟形,另一方向呈∪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具30位于上方,第二模具40位于下方。其中,第二模具40设有定位件50供定位待成型料件20的外周。其中,第二模具40具有一逃槽42供固定角铁10的定位凸部15容设。其中,该压合空间与待成型料件20的板厚相同。成形时,将待成型料件20置于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之间,第一模具30
与第二模具40相互靠合,凸部31与凹部41压合形成固定角铁10;使固定角铁10形成一第一固部11,一第二固部12与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以及至少一角补强部13连接于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如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成型方法,与前述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第一模具30位于下方,第二模具40位于上方。如图7及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再一及又一较佳实施例成型方法,与前述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与第二模具40的凹部41其中一个或两个均为浮动式模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均可再配合以下一种或多种而变化,即:例如,待成型料件20位于一连续料带(图中未示)。或者,所述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其在压合形成固定角铁10之后,还包含一步骤将固定角铁10的边缘切除或整型。再如,如图9所示,其中第一模具30还具有一肩部32连于凸部31的一侧供成型固定角铁10的角补强部13。或是,如图10所示,在待成型料件20预先成形有多个凹槽21,本实施例中呈H形,以方便加工的辅助定位及更易弯曲成型。还是,如图11所示,其中第一模具30及第二模具40其中一个或两个均具有顶出件60供顶出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提供一待成型料件(20),具有一穿孔(14);提供一第一模具(30),具有一凸部(31);提供一第二模具(40),具有一凹部(41)配合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构成有一压合空间;将待成型料件(20)置于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之间,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相互靠合,所述凸部(31)与凹部(41)压合形成所述固定角铁(10);使所述固定角铁(10)形成一第一固部(11),一第二固部(12)与所述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以及至少一角补强部(13)连于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15 TW 104112143;2015.07.07 TW 1041220771.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提供一待成型料件(20),具有一穿孔(14);提供一第一模具(30),具有一凸部(31);提供一第二模具(40),具有一凹部(41)配合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构成有一压合空间;将待成型料件(20)置于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之间,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相互靠合,所述凸部(31)与凹部(41)压合形成所述固定角铁(10);使所述固定角铁(10)形成一第一固部(11),一第二固部(12)与所述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以及至少一角补强部(13)连于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2.一种固定角铁成型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提供一待成型料件(20);提供一第一模具(30),具有一凸部(31);提供一第二模具(40),具有一凹部(41)配合所述第一模具(30)的凸部(31)构成有一压合空间;将待成型料件(20)置于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之间,所述第一模具(30)与第二模具(40)相互靠合,所述凸部(31)与凹部(41)压合形成所述固定角铁(10);使所述固定角铁(10)形成一第一固部(11),一第二固部(12)与所述第一固部(11)呈一角度,以及至少一角补强部(13)连于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之间;在所述第一固部(11)与第二固部(12)各成形一穿孔(14)及/或一定位凸部(15)。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固定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瑞坤,
申请(专利权)人:祥伟自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