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和前纵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采用铝型材制成且内部具有空腔,吸能盒的横截面为“8”字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采用中空的铝型材制作,整体重量小、强度高,有利于电动汽车轻量化,可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而且采用“8”字形的吸能盒,提高车身碰撞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撞击对人体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汽车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骨架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电动汽车越来越成为汽车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电动汽车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为电动汽车蓄电池续航里程有限,这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现有电动汽车的碰撞吸能结构主要是由前防撞梁总成和前纵梁总成构成,绝大部分部件是采用钢板冲压成型,成型工艺复杂,成本高,制成的碰撞吸能结构重量大,不利于电动汽车轻量化,不能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且金属件制作装配及维护成本均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不能满足节能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碰撞吸能结构,目的是满足整车轻量化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和前纵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采用铝型材制成且内部具有空腔,吸能盒的横截面为“8”字形。所述吸能盒是由两个横截面为八边形且内部中空的吸能管体连接而成。所述吸能管体的横截面为八边形。两个所述吸能管体为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吸能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凸出的溃缩筋。所述防撞梁本体采用铝型材制成。所述前纵梁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纵梁前段、前纵梁中段和前纵梁后段,前纵梁前段、前纵梁中段和前纵梁后段采用铝型材制成且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前纵梁前段的横截面为“8”字形。所述前纵梁前段是由两个横截面为八边形且内部中空的管体连接而成。所述前纵梁中段的横截面为“8”字形。所述前纵梁中段是由两个横截面为八边形且内部中空的管体连接而成。所述前纵梁后段包括由多个侧壁包围形成的空心管体和设置于空心管体内的加强筋,加强筋将空心管体的内腔分隔成多个独立的空腔。所述前纵梁后段包括由四个侧壁包围形成的空心管体和设置于空心管体内的两个十字加强筋,两个十字加强筋将空心管体的内腔分隔成六个独立的空腔。所述前纵梁后段具有让所述前纵梁中段嵌入的容置槽。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还包括夹在所述前纵梁前段和所述前纵梁中段之间且与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中段连接的中段封板。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前纵梁中段和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的加强板。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采用中空的铝型材制作,整体重量小、强度高,有利于电动汽车轻量化,可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而且采用“8”字形的吸能盒,提高车身碰撞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撞击对人体的伤害。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身碰撞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吸能盒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是前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前纵梁总成的侧视图;图7是前纵梁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前纵梁中段与前纵梁后段的装配图;图9是前纵梁中段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中段的截面图;图11是前纵梁后段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前纵梁后段的主视图;图中标记为:100、前防撞梁总成;101、防撞梁本体;102、吸能盒;103、吸能管体;104、溃缩筋;105、第一侧棱线;106、第二侧棱线;107、第三侧棱线;108、第四侧棱线;109、第五侧棱线;110、第六侧棱线;111、第七侧棱线;112、第八侧棱线;113、防撞梁安装板;200、前纵梁总成;201、前纵梁前段;202、前纵梁中段;203、前纵梁后段;204、前段封板;205、中段封板;206、后段封板;207、容置槽;208、加强板;209、支撑梁;210、前端面;211、后端面;212、第一定位面;213、第二定位面;214、第三定位面;215、十字加强筋;300、地板前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包括相连接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和前纵梁总成200。如图2所示,前防撞梁总成100包括防撞梁本体101、与防撞梁本体101连接的吸能盒102和与吸能盒102连接的防撞梁安装板113。如图3所示,防撞梁本体101采用铝型材制成,截面为“C”型;吸能盒102采用铝型材制成且内部具有空腔,吸能盒102的横截面为“8”字形,这种截面的吸能盒吸能较大。如图3和图4所示,吸能盒102是由两个横截面为八边形且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吸能管体103连接而成,制作时通过原材料挤出成型,采用铝型材制成的吸能盒102的刚度好、重量轻,使防撞梁总成100满足整车轻量化要求。如图2所示,吸能盒102在防撞梁本体101上设置两个,两个吸能盒102沿防撞梁本体101的长度方向布置,两个吸能盒102分别位于防撞梁本体101的一端,各个吸能盒102的一端与防撞梁本体101焊接连接,另一端与防撞梁安装板113焊接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各个吸能盒102的两个吸能管体103为沿防撞梁本体101的宽度方向布置,防撞梁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与Z向相平行,防撞梁本体101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吸能管体103的长度方向与X向相平行。如图3和图4所示,吸能管体103的横截面为八边形结构,吸能管体103具有八个侧壁,两个吸能管体103在Z向上为对称设置。吸能管体103的相邻两个侧壁之间具有一个圆弧状的侧棱线,吸能管体103的八个侧棱线沿周向依次为第一侧棱线105、第二侧棱线106、第三侧棱线107、第四侧棱线108、第五侧棱线109、第六侧棱线110、第七侧棱线111和第八侧棱线112,两个吸能管体103通过位于第一侧棱线105和第八侧棱线112之间的侧壁相连接,形成横截面为“8”字形的一体结构,形成的吸能盒102内部具有被该侧壁分隔开的两个空腔。如图3和图4所示,吸能管体103的侧壁上设有朝向吸能管体103的内部凸出的溃缩筋104,溃缩筋104优选为三角形结构。设置溃缩筋104,可以使吸能盒102达到按照设定的溃缩方式进行溃缩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吸能效果。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吸能管体103的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溃缩筋104,两个溃缩筋104处于与Z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在Z向上为对称布置。在各个吸能管体103上,溃缩筋104是在第三侧棱线107开始朝向吸能管体103的内部凹入且朝向第三侧棱线107两侧的两个侧壁延伸形成。如图2所示,溃缩筋104设置于靠近吸能管体103的与防撞梁本体101连接的端部位置处。防撞梁本体101采用铝型材通过折弯成型,具有刚度好、重量轻的优点,使防撞梁总成100满足整车轻量化要求。如图2所示,防撞梁本体101与两个吸能管体103的前端连接,防撞梁安装板113与两个吸能管体103的后端连接,防撞梁安装板113并用于在车身骨架上位于前防撞梁总成后侧的前纵梁总成200连接。防撞梁安装板113采用铝板材制成,重量轻。如图5至图7所示,前纵梁总成200包括沿X向依次连接的前段封板204、前纵梁前段201、中段封板205、前纵梁中段202和前纵梁后段203,前纵梁前段201、前纵梁中段202和前纵梁后段203采用铝型材制成且内部具有空腔。如图5和图6所示,前纵梁前段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和前纵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采用铝型材制成且内部具有空腔,吸能盒的横截面为“8”字形。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和前纵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采用铝型材制成且内部具有空腔,吸能盒的横截面为“8”字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是由两个横截面为八边形且内部中空的吸能管体连接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管体的横截面为八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吸能管体为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宽度方向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凸出的溃缩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霞,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