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94107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9 1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1),其具备:膜(11)和固体电解质膜(12),所述膜(11)具有对乙腈的接触角为35度以上且75度以下、且对氯仿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面,所述固体电解质膜(12)与膜(11)的上述面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对乙腈的接触角为35度以上且75度以下、而且对氯仿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薄膜的表面涂布固体电解质膜形成用组合物的工序,以及使涂布后的所述固体电解质膜形成用组合物固化而形成固体电解质膜的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具有高电压这样的特征而被广泛用作便携设备的电源。近年来,随着便携设备的小型化、轻质化及高性能化,二次电池的高性能化及安全性提高的要求增加。另外,二次电池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及家庭用蓄电系统等大型尺寸的用途。其中,使用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由于安全性高且寿命长,因此开发取得了进展。目前,关于固体电解质的制造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上涂布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而得到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膜的方法。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在电极上直接涂布电解质溶液,并进行加热及干燥的方法。此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通过在塑模上浇注电解质溶液并加以干燥,然后进行加热及加压,从而得到作为固体电解质的膜的方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969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0426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041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对于现有的方法而言,存在在PET薄膜上发生电解质溶液的涂刷困难而导致固体电解质膜的外形、厚度及宽度等的形状出现偏差而不均匀的问题。另外,还存在无法容易地将固体电解质膜从薄膜或塑模等剥离而损伤固体电解质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固体电解质膜的形状偏差,且薄膜的剥离性良好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其具备薄膜和固体电解质膜,所述薄膜具有对乙腈的接触角为35度以上且75度以下、且对氯仿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面,所述固体电解质膜与所述薄膜的上述面相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中,优选上述固体电解质膜含有重均分子量1万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和金属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中,优选上述金属盐为锂盐。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对乙腈的接触角为35度以上且75度以下、且对氯仿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薄膜的表面涂布固体电解质膜形成用组合物的工序,以及使涂布后的上述固体电解质膜形成用组合物固化而形成固体电解质膜的工序。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能够抑制固体电解质膜的形状偏差,且薄膜的剥离性良好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另外,在固体电解质膜包含重均分子量1万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和金属盐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情况下,机械强度及柔软性均优良。另外,在金属盐为锂盐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情况下,可以提供能量密度高、导电性优异的固体电解质膜。另外,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用于制造能够抑制固体电解质膜的形状偏差,且薄膜的剥离性良好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剖面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11.薄膜、12.固体电解质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1的剖面图。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1具有薄膜11和形成于薄膜11的一面A的固体电解质膜12。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11与固体电解质膜12相接的面A对乙腈的接触角为35度以上且75度以下,并且对氯仿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面A对乙腈的接触角优选为55度以上且65度以下。面A对氯仿的接触角优选为17度以上且37度以下。在薄膜11的面A的接触角在上述接触角的范围以外(超过上限值)时,与上层的固体电解质膜12之间发生涂刷困难,导致固体电解质膜12的形状(例如厚度及宽度等)出现偏差。另外,如果薄膜11的面A的接触角在上述接触角的范围以外(低于下限值),则在使用时无法容易地将薄膜11从固体电解质膜12上剥离,导致固体电解质膜12变形。需要说明的是,接触角可如下获得:对薄膜11的与固体电解质膜相接的面A滴加2μL的上述溶剂(乙腈或氯仿),在23±5℃的温度下使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通过θ/2法算出静态接触角而得到。作为将薄膜11的面A的接触角控制在上述范围的方法,可以实施利用氧化法等的表面处理、或者剥离处理。作为上述氧化法,可举出例如: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放电处理、铬氧化处理(湿法)、火焰处理、热风处理、臭氧处理及紫外线照射处理等。这些表面处理法可根据薄膜的种类适当选择,从提高润湿张力的效果及操作性方面出发,通常优选使用电晕放电处理法。作为薄膜11,只要将面A的接触角控制在上述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从现有公知的基材中适当选择任意的薄膜直接使用。作为基材的材质,可举出例如:合成树脂膜、纸材、无纺布、木材及金属箔等。作为合成树脂膜的材质,可举出例如: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甲基戊烯等)、聚碳酸酯、聚乙酸乙烯酯、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酰亚胺、聚氨酯、以及聚苯乙烯等。作为纸材,可举出例如:全化浆纸、浸渍纸、玻璃纸和涂料纸等。基材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2层以上的多层。作为基材,优选为合成树脂膜,作为合成树脂膜的材质,优选为聚酯膜,更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进一步优选为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由于在加工时和使用时等不易产生尘埃等,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例如尘埃等导致的涂敷不良等。薄膜11的厚度可根据用途适当设计。薄膜11的厚度通常只要为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即可,优选为1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125μm以下。另外,作为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对上述基材的一面涂布剥离剂而设置了剥离剂层的薄膜用作薄膜11。需要说明的是,在薄膜11具有剥离剂层的情况下,剥离剂层的表面具有上述范围的接触角,且固体电解质膜12形成于剥离剂层的该表面上。作为薄膜11的剥离剂层所使用的剥离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除了聚硅氧烷树脂类剥离剂以外,还可以举出:醇酸树脂类剥离剂、含有长链烷基的化合物类剥离剂、丙烯酸类剥离剂、聚乙烯等烯烃类剥离剂、以及异戊二烯类树脂等橡胶类剥离剂等。作为聚硅氧烷树脂类剥离剂,有溶剂型的剥离剂和无溶剂型的剥离剂。对于溶剂型聚硅氧烷树脂而言,由于经溶剂稀释后制成涂敷液,因此从高分子量且高粘度的聚合物到低粘度且低分子量聚合物(低聚物)均可广泛使用。因此,与无溶剂型聚硅氧烷树脂相比,溶剂型聚硅氧烷树脂更容易控制剥离性,且容易按照要求的性能(品质)进行设计。另外,作为聚硅氧烷树脂类剥离剂,有加成反应型、缩合反应型、紫外线固化型及电子束固化型等的剥离剂。加成反应型聚硅氧烷树脂的反应性高且生产性优异,与缩合反应型聚硅氧烷树脂相比,有制造后的剥离力的变化小及无固化收缩等的优点。因此,作为构成剥离剂层的剥离剂,优选使用加成反应型聚硅氧烷树脂。作为加成反应型聚硅氧烷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各种聚硅氧烷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现有的常用作热固化加成反应型聚硅氧烷树脂类剥离剂的聚硅氧烷树脂。作为该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其具备薄膜和固体电解质膜,所述薄膜具有对乙腈的接触角为35度以上且75度以下、且对氯仿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面,所述固体电解质膜与所述薄膜的上述面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06 JP 2014-0442231.一种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其具备薄膜和固体电解质膜,所述薄膜具有对乙腈的接触角为35度以上且75度以下、且对氯仿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面,所述固体电解质膜与所述薄膜的上述面相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薄膜的固体电解质膜,其中,所述固体电解质膜含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冈孝至武藤豪志
申请(专利权)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