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轮防滑带,包括带状本体,加厚端部,及连接部;所述带状本体的防滑表面上具有防滑部;所述加厚端部包括分设在带状本体两端且与带状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厚于带状本体的厚度;所述连接部包括分别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所述第一织带上设有能够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织带的扣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滑效果更好,安装方式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轮胎的防滑技术,特别涉及的是一种车轮防滑带。
技术介绍
防滑技术对于汽车来说,是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寒冷多雪的国家和地区。车辆在平滑的路面上行驶时,或者是在刹车、转弯时,车轮非常容易打滑,发生车辆行驶方向失控、无法及时刹车等危险状况,带来灾难。传统的车轮防滑方式为在车轮上设置铁链,安装时,需要将铁链平铺在地上,而后将车辆行驶到铁链上进行包裹安装。对于车辆轮胎来说,铁链容易损伤轮胎,缩短轮胎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加重车辆行驶时的负担,铁链的防滑作用也不够好。此外,安装方式也尤为复杂。目前,对于传统的车轮防滑方式的改进方式为采用塑料防滑带来取代铁链,但是塑料防滑带所设计的防滑部件不能起到所需的防滑效果,而且非常容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被破坏,导致防滑效果进一步被削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轮防滑带,防滑效果更好,安装方式简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轮防滑带,包括带状本体,加厚端部,及连接部;所述带状本体的防滑表面上具有防滑部;所述加厚端部包括分设在带状本体两端且与带状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厚于带状本体的厚度;所述连接部包括分别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所述第一织带上设有能够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织带的扣具。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扣具为金属卡扣;所述金属卡扣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连接所述第一织带,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防滑表面的朝向相反;所述金属卡扣在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织带,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防滑表面朝向相同。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滑部包括第一防滑部和第二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包括均匀布置在所述防滑表面中间位置的至少三个钉部;所述第二防滑部包括均匀布置在整个所述防滑表面的多个凸起颗粒。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钉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带状本体上的固定台,所述固定台内设有通孔;及穿设在所述固定台的通孔中的金属钉,所述金属钉的防滑端面位于防滑表面一侧,所述防滑端面上带有滚花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防滑部包括至少两种形状的凸起颗粒。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至少一凸起颗粒呈钉状凸起,且在所述钉状凸起的外侧面上设有凸起保护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凸起保护部以所述钉状凸起为中心呈十字架形状布置在所述钉状凸起的周围,所述凸起保护部的高度从连接所述钉状凸起的位置开始向外逐渐降低;或者,所述凸起保护部以所述钉状凸起为中心呈连续块状布置在所述钉状凸起的周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至少一凸起颗粒呈柱状凸起。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滑部部分或全部在所述带状本体的背向所述防滑表面的表面延伸而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可相对所述带状本体移动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环部和凹部,所述环部环设在所述带状本体上且和所述带状本体之间具有一定锁紧力,所述凹部设于所述环部上且凹部的朝向和所述防滑表面的朝向相反,所述凹部用以连接车轮车圈的外框并在连接后具有一定的锁紧力。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带状本体的基材为热塑性树脂、合成纤维或可弯曲的金属板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织带通过金属卡扣把带状本体固定到轮胎和轮毂上,安装方式更为简单,安装到车轮上的防滑带,防滑表面朝外,车辆行驶过程中,防滑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车压施加到上面时,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实现较佳的防滑效果;带状本体具有厚于带状本体的厚度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由于厚度增加,强度增加,可以有效防止织带拉紧的时候,固定位置出现裂开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轮防滑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轮防滑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轮防滑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带状本体,11-防滑表面,21-第一端部,22-第二端部,31-第一织带,32-第二织带,4-扣具,5-垫片,6-第一防滑部,61-固定台,62-金属钉,7-第二防滑部,71、72、73-凸起颗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参看图1-3,本实施例的车轮防滑带,用来连接到车轮轮胎上,起到路面防滑的作用,车轮防滑带包括带状本体1,加厚端部,及连接部。本技术的防滑带,整体的防滑表面呈面状,增加了防滑带和地面的接触区域,从而可以增加摩擦阻力,防滑效果更好。带状本体1的防滑表面11上具有防滑部。带状本体1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弯曲后两端连接形成环状,车轮防滑带连接到车轮上时,防滑表面11朝外,从而在车轮滚动的时候,防滑部与地面直接接触,增大摩擦力。加厚端部包括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分设在带状本体1的两端,且与带状本体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降低易损易断的可能性。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的厚度均厚于带状本体1的厚度。可选的,前后造型一样的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厚度比带状本体1厚一倍,强度增加,可以有效防止织带拉紧的时候,固定位置出现裂开的问题。连接部包括第一织带31和第二织带32。第一织带31和第二织带32分别连接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第一织带31上设有扣具4,扣具4与第二织带32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实现防滑带的可重复利用,而且安装时,可将第二织带32定位到扣具4中锁紧后,即完成连接,拆卸则反过来操作即可。第一织带31和第二织带32例如可以是尼龙织带,编织带可以增强连接部位的强度,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扭曲力,不容易变形或破损。在实际安装到车轮上时,防滑带包住轮胎和轮圈外框,连接部将两端连接起来,从而防滑带环锁在轮胎和轮圈外框上,带状本体1的防滑表面11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可以和地面接触产生较大摩擦力,实现防滑。扣具4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例如可以是插扣、压紧扣、锁紧扣等,能够将第二织带32卡紧扣住并可拆卸连接即可。扣具的材质同样不做限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扣具4为金属卡扣,牢固耐压,强度高,且在连接时可以调节带状本体1环成的大小。参看图1-3,金属卡扣包括底部和可转动连接在底部一侧的压片,压片上翻则在压片和底部之间形成第二织带32的通道,第二织带32可深入金属卡扣中,定位后,金属卡扣的压片下压从而压紧第二织带,实现卡紧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卡扣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垫片5,垫片5连接第一织带31,金属卡扣的第一表面和防滑表面11的朝向相反。金属卡扣在第二表面连接第二织带32,第二表面和防滑表面11朝向相同。换言之,若将防滑表面11看做朝上,则金属卡扣的下方设置有垫片6,在金属卡扣和轮毂轮胎之间增加一个垫片6,避免金属卡扣直接接触而摩擦刮伤轮胎或轮毂;而金属卡扣的上表面则和防滑表面11同向。值得注意的是,当防滑带展开平铺时,同向是指同朝上或同朝向;当防滑带连接成环时,同向是指同内侧或同外侧;防滑带其他形状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防滑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状本体,加厚端部,及连接部;所述带状本体的防滑表面上具有防滑部;所述加厚端部包括分设在带状本体两端且与带状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厚于带状本体的厚度;所述连接部包括分别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所述第一织带上设有能够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织带的扣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防滑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状本体,加厚端部,及连接部;所述带状本体的防滑表面上具有防滑部;所述加厚端部包括分设在带状本体两端且与带状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厚于带状本体的厚度;所述连接部包括分别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所述第一织带上设有能够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织带的扣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防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具为金属卡扣;所述金属卡扣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连接所述第一织带,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防滑表面的朝向相反;所述金属卡扣在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织带,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防滑表面朝向相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防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包括第一防滑部和第二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包括均匀布置在所述防滑表面中间位置的至少三个钉部;所述第二防滑部包括均匀布置在整个所述防滑表面的多个凸起颗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防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钉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带状本体上的固定台,所述固定台内设有通孔;及穿设在所述固定台的通孔中的金属钉,所述金属钉的防滑端面位于防滑表面一侧,所述防滑端面上带有滚花纹。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防滑带,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亦,
申请(专利权)人:泉创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