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温差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可变传热面积实时调节温差发电功率匹配负载的装置,属于发动机
技术介绍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21世纪的重要的世界难题,每年石油等能源大部分被燃机消耗掉,但发动机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作为城市交通的动力、工程机械的动力、农业机械动力、航海船舶的动力,因此怎样提高发动机的效率,降低石油资源的消耗,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发动机消耗的能量,在一定的工况条件下,可以大致的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转化为有用功,即有效效率,约为30%;一部分传热损失掉,约为35%;一部分以排气余热能带走,约为35%;这是在一定的工况下,有效效率才能达到30%,在绝大部分的工况下,发动机的效率低于30%,大部分能量被排气,传热等热量带走,白白耗散掉;而排气是一种较高品位的能,利用的潜力比较大,因此,国内外专利技术了不少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的装置与方法,有采用朗肯循环回收,有采用蒸汽蜗轮回收余热,有采用温差发电片组回收;其中较为实用的是采用温差发电片组的方式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能,温差发电产生的电能可以给蓄电池充电,或者供汽车其他耗电负载使用,不仅回收了发动机的余热能,提高了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石油资源的消耗;而且可以降低发动机上发电机的功率,降低发动机附件的损失,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但现在采用的温差发电装置,发电的功率只能根据发动机的转速与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当发动机工况发生变化的时候,温差发电的功率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用电负载的功率不变,这样就会对负载造成影响,有时,温差发电的功率高,用电负载就处于超额定功率的工作状态,长时间工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传热面积实时调节温差发电功率匹配负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尾气进口(1)、温差发电片组(7)、冷却液循环体(8)、尾气二次利用电磁阀(9)、尾气二次利用导管(10)、尾气出口(13)、传热片机构、尾气出口温度传感器(14)、尾气进口温度传感器(34)、电子控制单元(35),所述温差发电片组(7)置于所述冷却液循环体(8)与总装置表面之间,且所述温差发电片组(7)的表面分别与所述冷却液循环体(8)和总装置表面贴合,所述尾气二次利用导管(10)两端分别设有尾气二次利用出口(3)和尾气二次利用进口(12),所述尾气二次利用出口(3)与所述尾气进口(1)连接,所述尾气二次利用进口(12)与所述尾气出口(13)连接,所述尾气二次利用电磁阀(9)安装在所述尾气二次利用导管(10)内,所述传热片机构包括传热片组和传热片组的控制装置,所述传热片组设置于总装置的内壁面上,所述传热片组可通过所述传热片组的控制装置调节传热片长度,所述尾气出口温度传感器(14)安装在所述尾气出口(13)上,所述尾气进口温度传感器(34)安装在所述尾气进口(1)上,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5)用于采集所述温差发电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传热面积实时调节温差发电功率匹配负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尾气进口(1)、温差发电片组(7)、冷却液循环体(8)、尾气二次利用电磁阀(9)、尾气二次利用导管(10)、尾气出口(13)、传热片机构、尾气出口温度传感器(14)、尾气进口温度传感器(34)、电子控制单元(35),所述温差发电片组(7)置于所述冷却液循环体(8)与总装置表面之间,且所述温差发电片组(7)的表面分别与所述冷却液循环体(8)和总装置表面贴合,所述尾气二次利用导管(10)两端分别设有尾气二次利用出口(3)和尾气二次利用进口(12),所述尾气二次利用出口(3)与所述尾气进口(1)连接,所述尾气二次利用进口(12)与所述尾气出口(13)连接,所述尾气二次利用电磁阀(9)安装在所述尾气二次利用导管(10)内,所述传热片机构包括传热片组和传热片组的控制装置,所述传热片组设置于总装置的内壁面上,所述传热片组可通过所述传热片组的控制装置调节传热片长度,所述尾气出口温度传感器(14)安装在所述尾气出口(13)上,所述尾气进口温度传感器(34)安装在所述尾气进口(1)上,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5)用于采集所述温差发电片组(7)、所述冷却液循环体(8)、所述尾气二次利用电磁阀(9)、所述尾气出口温度传感器(14)、所述尾气进口温度传感器(34)、所述传热片组的控制装置的信号以及发动机的工况信号,所述电子控制单元(35)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输出信号控制所述尾气二次利用电磁阀(9)和所述传热片组组的控制装置的开启与关断,调节传热片长度进而改变所述温差发电片组组(7)的功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传热面积实时调节温差发电功率匹配负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片组包括第一传热片(15)、第二传热片(36)、第三传热片(37),所述传热片组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传热片液压管(16)、第二传热片液压管(17)、第三传热片液压管(18)、第一传热片液压电磁阀(23)、第二传热片液压电磁阀(21)、第三传热片液压电磁阀(19)、第一传热片液压油回油泵(24)、第二传热片液压油回油泵(31)、第三传热片液压油回油泵(33)、第一传热片液压泵(25)、第二传热片液压泵(22)、第三传热片液压泵(20)、第一传热片液压油回油管(26)、第二传热片液压油回油管(30)、第三传热片液压油回油管(32)、液压油箱(39)、液压油进口(27)、液压油泄压口(28)、液压油放油口(29),所述第一传热片(15)、所述第二传热片(36)和所述第三传热片(37)呈梯次关系构成所述传热片组,所述第二传热片(36)可伸缩式置于所述第一传热片(15)内,所述第三传热片(37)可伸缩式置于所述第二传热片(36)内,所述传热片组为多个,间隔设置于总装置的内壁面上,所述第一传热片液压管(16)通过所述第一传热片液压电磁阀(23)与所有所述第一传热片(15)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传热片液压油回油泵(24)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传热片液压管(16)连接,所述第一传热片液压油回油管(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建勤,舒俊,段雄波,刘敬平,周峰,刘琦,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