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对接连接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09176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6 2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对接连接节点构造,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的纵向钢筋在端头伸出并在端部带有180°弯钩,在叠合梁预制部分的上侧设置叠合层,叠合层内的梁顶纵筋端头亦设180°弯钩,两端带180°弯钩的连接钢筋分别与梁底纵筋、梁顶纵筋平行紧贴放置,形成传力环,在每个传力环内插入4根插筋,叠合层与相邻叠合梁预制部分的连接区域内浇筑混凝土固定成型为叠合梁。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弯钩钢筋相互搭接形成传力环完成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对接连接,其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均为常规材料和方法,简单易行,简化施工,降低造价,通用性强,能直接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实践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对接连接构造
技术介绍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对于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主体结构的梁、板、柱均可以在工厂加工,实现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工厂化的加工,可以利用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在客观上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到了基建施工的现场,只要将预制结构的各部分拼接起来即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业主以及设计人员的关注。目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梁或次梁的对接连接一般多采用套筒灌浆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对预制构件及现场施工安装精度均有较高要求,对套筒注浆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很高,连接过程中容易出现套筒两侧钢筋无法准确就位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满足承载力性能的前提下,如何简化现场施工中节点的连接构造,从而使现场的拼接施工程序得以简化、质量得以保证,这就是本专利技术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当前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工程中框架梁或次梁的对接连接,本专利技术结合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特点,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对接连接构造,其具有设计简单、效果良好、实用性强、方便施工等特点。本专利技术给出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叠合梁预制部分、连接钢筋、插筋、后浇连接区域及叠合层,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的梁底纵筋在端头伸出并在端部带有180°弯钩,在叠合梁预制部分的上侧设置叠合层,叠合层内的梁顶纵筋端头亦设180°弯钩,两端带180°弯钩的连接钢筋分别与梁底纵筋、梁顶纵筋平行紧贴放置,形成传力环,在每个传力环内插入4根插筋,叠合层与相邻叠合梁预制部分的连接区域内浇筑混凝土固定成型为叠合梁。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伸出的纵向钢筋端部带有的180°弯钩向上设置,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1,d1为纵向钢筋直径。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的梁顶钢筋带有的180°弯钩向下设置,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2,d2为梁顶钢筋直径。所述叠合梁的相邻两叠合梁预制部分间的后浇连接区域内的连接钢筋端头弯钩方向与被连接的纵向钢筋弯钩方向相同,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3,d3为连接钢筋直径。所述传力环内插入的插筋长度为叠合梁宽度减去两侧保护层厚度。所述两侧传力环间净距宜为100mm~400mm。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顶面、侧面设置凹凸深度不小于6mm的混凝土粗糙面。所述后浇连接区域设置有内箍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所述叠合梁对接连接构造,由梁端预留端部带180°弯钩钢筋、两端带180°弯钩连接钢筋及传力环内插筋组成;本专利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对构件制作及现场安装精度要求不高,避免采用难度较大的灌浆工艺,后浇连接区域可按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施工速度大大加快,施工质量更容易保证,应用范围广。2.本专利技术所述叠合梁对接连接构造,可使预制构件端部伸出的预留钢筋长度大为减小,给预制构件运输、吊装、安装就位等带来方便。3.本专利技术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均为常规材料和方法,简单易行,可缩短施工周期,经济效益好,通用性强,适用于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他结构形式中的梁对接连接也可参考。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A-A剖面示意图。图中:1.叠合梁预制部分;2.叠合层;3.混凝土粗糙面;4.连接钢筋;5.梁底纵筋;6.梁顶纵筋;7.内箍筋;8.插筋;9.传力环;10.后浇连接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叠合梁预制部分1、连接钢筋4、插筋8、后浇连接区域10及叠合层2,叠合梁预制部分1的端部伸出带180°弯钩梁底纵筋5,在叠合梁预制部分1的上侧设置叠合层2,后浇叠合层2内设带180°弯钩的梁顶纵筋6,两端带180°弯钩的连接钢筋4分别与梁底纵筋5、梁顶纵筋6平行紧贴放置,形成传力环9,在每个传力环9内插入4根插筋 8,叠合层2与相邻叠合梁预制部分1的连接区域10内浇筑混凝土固定成型为叠合梁。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1伸出的梁底纵筋5端部带有的180°弯钩向上设置,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1,d1为梁底纵筋5的直径。所述叠合层2内的梁顶纵筋6带有的180°弯钩向下设置,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2,d2为梁顶纵筋6的直径。所述叠合梁的相邻两叠合梁预制部分1间的后浇连接区域10内的连接钢筋4端头弯钩方向与被连接的梁底纵筋5及梁顶纵筋6相同,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3,d3为连接钢筋4的直径。其中连接钢筋4的直径与被连梁底纵筋5或梁顶纵筋6相同。所述传力环9内插入的插筋8长度为叠合梁宽度减去两侧保护层厚度。所述两侧传力环9间净距宜为100mm~400mm,本例选择100mm。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1顶面、侧面设置凹凸深度不小于6mm的混凝土粗糙面。所述连接区域还设置有内箍筋7。现场施工时其顺序按如下采用:将准备连接的预制梁吊装安装就位;将连接钢筋4的弯钩向上平行靠近两侧预留梁底纵筋5放置,调整连接钢筋4位置使两侧传力环9均匀对称,插入插筋8;铺设梁顶纵筋6,将连接钢筋4的弯钩向下平行靠近两侧铺设好的梁顶纵筋6放置,调整连接钢筋位置使两侧传力 环9均匀对称,插入插筋8;绑扎后浇连接区域10内的内箍筋7,最后浇注连接区域10及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的混凝土,完成叠合梁对接连接。本例所述叠合梁对接连接节点,沿叠合梁预制部分1顶面及侧面应设置混凝土粗糙面3,其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以增加混凝土结合面处抗剪强度,提高整体性。实施例2: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两侧传力环9间净距为400mm。实施例3: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两侧传力环9间净距为200mm。实施例4: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两侧传力环9间净距为30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对接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梁预制部分、连接钢筋、插筋、后浇连接区域及叠合层,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的梁底纵筋在端头伸出并在端部带有180°弯钩,在叠合梁预制部分的上侧设置叠合层,叠合层内的梁顶纵筋端头亦设180°弯钩,两端带180°弯钩的连接钢筋分别与梁底纵筋、梁顶纵筋平行紧贴放置,形成传力环,在每个传力环内插入4根插筋,叠合层与相邻叠合梁预制部分的连接区域内浇筑混凝土固定成型为叠合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对接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梁预制部分、连接钢筋、插筋、后浇连接区域及叠合层,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的梁底纵筋在端头伸出并在端部带有180°弯钩,在叠合梁预制部分的上侧设置叠合层,叠合层内的梁顶纵筋端头亦设180°弯钩,两端带180°弯钩的连接钢筋分别与梁底纵筋、梁顶纵筋平行紧贴放置,形成传力环,在每个传力环内插入4根插筋,叠合层与相邻叠合梁预制部分的连接区域内浇筑混凝土固定成型为叠合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对接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预制部分伸出的纵向钢筋端部带有的180°弯钩向上设置,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1,d1为纵向钢筋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对接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的梁顶钢筋带有的180°弯钩向下设置,其平直段长度不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大鹏吕臻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