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用于城市道路路基路面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清除道路的杂填土,对清除后的表面进行碾压;回填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路床顶部实施过渡性路面结构,渡性路面结构在沉降过渡期作为临时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顺应软弱地基的沉降规律,对软弱地基仅进行局部处理,对路面结构分期实施,在会出现较大沉降的时间段内,采用与“过渡性”路基具有协调性的过渡性路面结构;待沉降稳定后,在过渡性的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路面结构。由此,确保了路基和路面结构的协调联动,整个过程仅增加了调平层的那部分沥青层,未引起造价的大幅提升,体现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用于城市道路路基路面
,特别是涉及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
技术介绍
路基和路面,既是独立的个体,又互相影响,路基对路面影响在于承载力和工后沉降,路面对路基的影响在于对于水的阻止作用,二者共同形成了道路发挥自身功能的基础。沥青路面是城市道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一般情况下,由于路基均进行了一劳永逸的永久性处理,使其承载力达到道路荷载要求,工后沉降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因此,目前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结构基本上采用一次实施完成的方法。同时无论是路基还是路面,验收指标要求其在竣工时均须进行了妥善的处理,因而从验收上也要求一次性实施完成。一些特殊路基难以进行一次性永久性处理,如:在路基范围内分布有厚(数米甚至十余米)杂填土,就难以对其妥善处置。杂填土是一种特殊土,成分复杂,其组成包括普通砂土、残积土、建筑垃圾(砼块、砖块、煤渣等)、生活垃圾(布、皮料、酒瓶、塑料等)、有机物等,土质松散且极不均匀,在道路荷载作用下,即便填土之下的土质很好,承载力足够,仍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一般情况下不宜作为路基土。若按常规方式进行处理,则需要进行换填或地基处理。对于深厚的杂填土,尤其对城市当中的深厚杂填土,全部换填的成本非常高,还可能造成周边建筑物的破坏或失稳,根本不可能实施;而若采取复合地基或排水固结方式处理,对于成分复杂的杂填土也难以实施——复合地基无法成桩,排水固结则无法建立顺畅的排水通道。因此,工期、造价、环保、技术等等,各方面都限制着深厚杂填土一次性永久处理的实现。在此情况下,一次性实施路面结构也面临诸多问题:过大的沉降可导致路面弯沉、道路积水等;不均匀沉降更将使路面塌陷、破裂。因此,打破常规思路和既有规范的限制,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技术手段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其补强了路面结构,又可以保证补强后的稳定性(沉降基本稳定),从总体上节省了工期和造价,且减少了余土的处理,体现了环保的理念。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清除道路的杂填土,对清除后的表面进行碾压;S20.回填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S30.路床顶部实施过渡性路面结构,渡性路面结构在沉降过渡期作为临时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在渡性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包括步骤S11. 碾压后铺筑一次土工布。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步骤S20中,在一次土工布以上分层回填一次路基材料并依次压实;在回填的一次路基材料顶部铺设二次土工布,二次土工布上铺二次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一次路基材料回填时依次交替回填砂性土层、石屑层形成砂性土石屑层,然后在砂性土石屑层顶部回填石屑层。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二次路基材料回填时在二次土工布上铺砂性土并进行压实,二次土工布从路基两侧向上对砂性土包边,然后铺筑剩余砂性土至设计路床顶部。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步骤S10中杂填土清除深度为2m,步骤S20中一次路基材料回填时依次交替回填30cm砂性土层、10cm石屑层形成1.5m的砂性土石屑层,砂性土石屑层顶部按每层10cm的厚度回填50cm的石屑层,二次路基材料回填时在二次土工布上铺50cm砂性土并分两层进行压实,二次土工布对50cm砂性土包边长度为1m。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次干路及以上等级的城市道路沉降过渡期为两年,不足次干路等级的城市道路沉降过渡期为一年。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过渡性路面结构包括下面层和中面层,永久性路面结构包括调平层和上面层。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步骤S30中待沉降稳定后,在渡性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前对过渡性路面结构的表面进行净化处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上方式,顺应软弱地基的沉降规律,对软弱地基仅进行局部处理,对路面结构分期实施,在会出现较大沉降的时间段内,采用与“过渡性”路基具有协调性的过渡性路面结构;待沉降稳定后,在过渡性的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路面结构。由此,确保了路基和路面结构的协调联动,整个过程仅仅增加了调平层的那部分沥青层,未引起造价的大幅提升,体现了环保、节约的理念。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路基处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渡性路面结构与永久性路面结构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其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元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 上、下、左、右、前及后) 时,是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清除道路2.0m深度范围内的杂填土,对清除后的表面进行碾压;S11.碾压后铺筑一次土工布1,一次土工布1的作用在于扩散应力、协调变形,抑制下层杂填土的不均匀沉降,并在一定程度减少工后沉降;S20.在一次土工布1以上分层回填一次路基材料并依次压实,一次路基材料回填时依次交替回填30cm砂性土层2、10cm石屑层3形成1.5m的砂性土石屑层4,砂性土石屑层4顶部按每层10cm的厚度回填50cm的石屑层5,在回填的一次路基材料顶部铺设二次土工布6,二次土工布6上铺二次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二次路基材料回填时在二次土工布6上铺50cm砂性土7并分两层进行压实,二次土工布6从路基两侧向上对砂性土包边,二次土工布6对50cm砂性土包边长度为1m,然后铺筑剩余砂性土8至设计路床顶部;S30.路床顶部实施过渡性路面结构9,过渡性路面结构9包括下面层和中面层,渡性路面结构9在沉降过渡期作为临时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对过渡性路面结构9的表面进行净化处理,在渡性路面结构9上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10,永久性路面结构10包括调平层和上面层,待过渡期后根据实测纵、横向沉降高度铺设。当测得的沉降高度小于上面层的最大压实厚度时,调平层可采用与上面层同种材料、同时铺筑;当测得的沉降高度大于上面层的最大压实厚度时,调平层应独立设置。其中,次干路及以上等级的城市道路沉降过渡期为两年,不足次干路等级的城市道路沉降过渡期为一年。本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尊重客观条件,从以堵为主、一味改造的思路,调整为疏堵结合、顺其自然的思路:对深厚杂填土软弱地基工后沉降偏大的缺陷不一味考虑“处理”,而是转攻为守,采取疏导的策略,用合适的路基材料部分换填,再分期实施路面结构,先实施部分路面结构,在一定的过渡期之内,允许其随着路基沉降(包括不均匀沉降);过渡期之后,待沉降基本稳定,再实施余下的路面结构。由此,补强了路面结构,又可以保证补强后的稳定性(沉降基本稳定),从总体上节省了工期和造价,且减少了余土的处理,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当然,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清除道路的杂填土,对清除后的表面进行碾压;S20.回填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S30.路床顶部实施过渡性路面结构,渡性路面结构在沉降过渡期作为临时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在渡性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清除道路的杂填土,对清除后的表面进行碾压;S20.回填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S30.路床顶部实施过渡性路面结构,渡性路面结构在沉降过渡期作为临时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在渡性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1. 碾压后铺筑一次土工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中,在一次土工布以上分层回填一次路基材料并依次压实;在回填的一次路基材料顶部铺设二次土工布,二次土工布上铺二次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次路基材料回填时依次交替回填砂性土层、石屑层形成砂性土石屑层,然后在砂性土石屑层顶部回填石屑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次路基材料回填时在二次土工布上铺砂性土并进行压实,二次土工布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建新,宁平华,彭功勋,熊勇,杨宏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