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及其定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98145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5 0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夹具及其定位机构,夹具还包括底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进气管及出气管,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本体、第一弹簧、第一定位柱及第二定位柱,定位本体上开设有定位槽,第一弹簧套设于第一定位柱上,当工件置于夹具的定位板上时,通过工件的定位孔穿设于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由于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直径沿远离第一定位柱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大小的定位孔,以提高定位机构的适配性,提高定位机构与定位孔的匹配度。工件的定位孔的侧壁与第二定位柱的外周缘相抵,当压板对工件施加压力时,工件对第二定位柱施以压力,进而压迫第一弹簧,使第一弹簧压缩,进而减小工件与定位板的定位面之间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控机床辅助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夹具及其定位机构
技术介绍
利用数控机床(CNC,Computer number control)加工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外壳或中框时,通常会用到夹具,将需要加工的工件装夹在夹具上,然后再利用数控机床的刀具对工件进行加工。工件装夹在夹具上时,通常工件的定位孔要与夹具的定位机构相配合。但是由于不同的工件,其定位孔大小不一致,导致传统定位机构无法与定位孔较好地匹配,影响位置尺寸(工件与定位板的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容易影响定位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精度的夹具及其定位机构。一种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本体、第一弹簧、第一定位柱及第二定位柱,所述定位本体嵌设于所述夹具的定位板上,所述定位本体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柱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柱上,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一端开设有收容槽,所述第二定位柱开设有收容槽的一端伸入所述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定位本体,且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直径沿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柱的方向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侧面与端面之间设置倒圆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端面向外突出形成有凸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高度,所述第二定位柱开设有收容槽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一端相抵,所述收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柱之间具有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高度,所述收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一端相抵,所述收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柱之间具有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定位本体的底面及顶面形成通孔,所述定位本体的底面还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盖设于所述通孔上,所述第一弹簧及所述第一定位柱的一端均与所述挡板相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挡板相抵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及所述第二螺纹孔内,将所述第一定位柱固定于所述挡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上还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定位本体上开设有第四螺纹孔,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三螺纹孔与所述第四螺纹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的尺寸沿靠近所述定位本体的顶面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定位柱伸入所述定位本体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顶面的直径。一种夹具,包括:底座,包括底板、定位板及压板,所述定位板包括定位面,所述定位面用于放置工件,所述定位板设置于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压板之间;第一气缸,其活塞杆的端部设置有夹爪,所述第一气缸用于驱动所述夹爪运动以对所述压板施加压力;第二气缸,用于驱动所述底板沿靠近所述定位板的方向运动;进气管、出气管及如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嵌设于所述定位板内,所述第二定位柱伸出于所述定位板的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柱用于与工件的定位孔相配合。上述夹具及其定位机构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当工件置于夹具的定位板上时,通过工件的定位孔穿设于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由于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直径沿远离第一定位柱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大小的定位孔,以提高定位机构的适配性,提高定位机构与定位孔的匹配度。当工件穿设于第二定位柱上时,工件的定位孔的侧壁与第二定位柱的外周缘相抵,当压板对工件施加压力时,工件对第二定位柱施以压力,进而压迫第一弹簧,使第一弹簧压缩,进而减小工件与定位板的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当第一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收容槽的底部与定义定位柱相抵触时,第一弹簧无法再被压缩,保证其位置尺寸(工件与定位板的定位面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定位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的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夹具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夹具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夹具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夹具的另一局部示意图;图6为图2中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所示夹具的再一局部示意图;图8为图2所示夹具的又一局部示意图;图9为图1中气压延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气压延时阀的分解示意图;图11为图9中的局部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13为图9所示气压延时阀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沿图13中A-A线的剖视图;图15为沿图13中B-B线的剖视图;图16为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压检测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为一实施方式中的夹具10。该夹具10主要应用于智能数控机床上,用于固定工件20,例如手机外壳、中框等,以便对工件20进行进一步加工。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夹具10包括底座100、定位机构200、第一气缸300、第二气缸400、进气管500、出气管600、气压延时阀700及气压检测机构800。请一并参阅图4,底座100包括底板110、定位板120及压板130,定位板包括定位面121,定位面121用于放置工件20,定位板120设置于底板110与压板130之间。工件20放置于夹具10上时,工件20位于定位板120的定位面121与压板130之间。压板130的相对两侧面设置有拉手131,可以通过拉手131将压板130置于工件20上方,提高压板130的便利性。底板110与压板130之间设置有定位杆140,且压板130上开设有第一开孔
132,底板110上开设有第二开孔111,定位杆140的两端分别嵌设于第一开孔132内及第二开孔111内,以提高压板130与底板110之间的定位准确度。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定位机构200用于辅助工件20定位于定位板120上。定位机构200包括定位本体210、第一弹簧220、第一定位柱230及第二定位柱240,定位本体210嵌设于夹具10的定位板120上。例如,定位本体210可以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其中两相邻侧边设有缺角以形成防呆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本体、第一弹簧、第一定位柱及第二定位柱,所述定位本体嵌设于所述夹具的定位板上,所述定位本体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柱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柱上,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一端开设有收容槽,所述第二定位柱开设有收容槽的一端伸入所述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定位本体,且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直径沿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柱的方向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本体、第一弹簧、第一定位柱及第二定位柱,所述定位本体嵌设于所述夹具的定位板上,所述定位本体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柱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柱上,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一端开设有收容槽,所述第二定位柱开设有收容槽的一端伸入所述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定位本体,且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直径沿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柱的方向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侧面与端面之间设置倒圆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另一端的端面向外突出形成有凸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高度,所述第二定位柱开设有收容槽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一端相抵,所述收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柱之间具有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高度,所述收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一端相抵,所述收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柱之间具有间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定位本体的底面及顶面形成通孔,所述定位本体的底面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