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9566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5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转向柱装置(1),具备在锁定装置(5)位于锁定位置时将辅助限制部件(64a)结合于内柱(4)的结合装置(5b),当对内柱(4)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64a)和内柱(4)一起移动,与限制部件(73)的卡合解除,从而使限制部件(73)从能够与内柱(4)卡合的限制位置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进行伸缩操作、并且在碰撞事故的二次碰撞时,由于冲击载荷,使得内柱和转向轴一起收缩来吸收冲击能量的转向柱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转向柱装置,在专利文献1(WO2012/000593A1)所记载的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101中,如图1所示,具备:固定于车体侧的外柱103;配设为在外柱103内沿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的内柱104;以及将内柱104紧固于外柱103的紧固部件105。内柱104通过使设置于内柱104上的限制部件173与设置于紧固部件105的操作轴151上的锁定部件153抵接,来规定移动范围(伸缩位置调整范围)。限制部件173设定为,当对限制部件173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因与锁定部件153卡合的锁定板154而断裂。由于限制部件173断裂,内柱104能够超过伸缩的移动范围而向前方移动。并且,专利文献2(JP2005-001517A)所记载的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201中,如图2所示,限制部件273与紧固部件205的操作杆25连接,配设为相对于内柱204能够出没。限制部件273在紧固部件205将外柱203紧固于内柱204的锁定状态下保持于从内柱204离开的位置,且在紧固部件205是锁定解除状态下向限制内柱204的移动范围的位置位移。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101的限制部件173那样的结构中,在内柱104收缩的中途,使限制部件173断裂,因而有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瞬间增大的问题。并且,通过成为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201的限制部件273那样的结构,能够消除专利文献1所面临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由于在限制部件273限制内柱204的移动范围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操作杆251a未被固定,所以有限制部件273的位置不稳定的问题。另外,
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在当进行内柱204的位置调整时内柱204抵接于限制部件273的情况下,有在可动式的限制部件273中无法完全承接抵接时的载荷的担忧。因此,本申请考虑上述事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内柱的位置限制,并且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不会增大。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转向柱装置,具备:外柱,具有筒形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内柱,其具有筒形状且能够沿筒轴方向移动地插入外柱内;锁定装置,其具有操作杆,该操作杆能够向将内柱紧固于外柱的锁定位置和能够沿外柱的筒轴方向调节内柱的解除位置进行操作;限制部件,其从外柱的外周面侧贯通外柱的筒壁,配设为保持在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且能够从限制位置脱离;辅助限制部件,其与限制部件卡合,保持于将限制部件保持于限制位置的保持位置;以及结合装置,其在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时,将辅助限制部件结合于内柱,在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和内柱一起移动,其与限制部件的卡合解除,从而限制部件从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脱离。由于限制部件被辅助限制部件保持于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内柱的位置限制,并且在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当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和内柱一起移动而与限制部件的卡合解除,从而限制部件从限制位置脱离。由此,内柱能够超过伸缩的移动范围地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并且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不会增大,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冲击吸收。限制部件也可以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外柱的上述筒壁地配设。由于限制部件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筒壁地配设,从而当辅助限制部件从保持位置脱离时,限制部件因重力落下,从限制位置脱离,因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转向柱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从限制位置侧朝向脱离位置侧对限制部件进行施力。从限制位置侧向脱离位置侧对限制部件进行施力,从而当辅助限制部件从
保持位置脱离时,限制部件因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限制位置脱离,因而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限制装置的结构来更加可靠地使限制部件向脱离位置移动。辅助限制部件也可以是冲击吸收部件,其由线条材料构成,并利用上述锁定机构的操作轴而折回,且向车辆前方延伸配置,将一端经由上述结合机构固定于上述内柱,该情况下,限制部件由冲击吸收部件的另一端侧端部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由于辅助限制部件设定为冲击吸收部件的另一端侧端部,从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的结构,并且能够吸收冲击能量。转向柱装置也可以还具备:狭缝,其沿筒轴方向贯通外柱的筒壁;一对夹持部,它们立设于狭缝的沿筒轴方向的两缘部;锁定装置,其具备呈轴形状且以贯通一对夹持部的方式配置的操作轴和配置于操作轴的操作杆,绕轴向紧固方向对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从而一对夹持部之间变窄,将内柱紧固于外柱;偏心凸轮部件,其能够和操作轴一起绕轴转动地配置于操作轴并且在外周面具备偏心凸轮;锁定板,其在沿筒轴方向配设于内柱的外周面的带状的板材上沿长边方向连续地开口有多个锁定孔,并且具有梯子形状;支撑杆,其一端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外柱且另一端侧沿筒轴方向配置于偏心凸轮部件与内柱之间;爪板,其配置于锁定板与支撑杆之间,具有由相对于锁定孔能够卡合、分离的弹性片构成的锁定爪;冲击吸收部件,其通过将辅助限制部件的一端卡合于爪板、且将辅助限制部件的另一端卡合于外柱而构成;以及冲击吸收装置,利用操作轴向紧固方向的转动操作,偏心凸轮经由支撑杆将爪板推压于锁定板,使锁定爪向能够卡合于锁定孔的锁定位置移动,且在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由于锁定爪与锁定孔卡合,从而爪板和内柱一起沿筒轴方向移动,并且使冲击吸收部件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该情况下,辅助限制部件也可以是弯曲成近似U字形状的线条材料,将横棒部分与设于爪板的一对支承部件卡定,并且使纵棒部分利用上述操作轴折回,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且卡定于外柱。并且,也可以在爪板上沿操作轴方向邻接地设有多个爪列,该爪列是多个锁定爪以与锁定孔不同的间隔在筒轴方向上连续而成的,爪列也可以以在筒轴方向上相互偏离的状态配置。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的局部切开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左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仰视图。图6是沿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锁定装置和冲击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A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锁定装置和冲击吸收装置以及动作、是解除了锁定装置的锁定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B是解除锁定装置的锁定、且使内柱向前方移动了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C是锁定装置进行锁定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D是吸收了施加于内柱的冲击的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3-图7、图8A-图8D所示,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是手动式的转向柱装置。并且,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1具备:用于固定于车体的安装托架2;沿车辆上下方向能够摆动(能够调整倾斜位置)地支承于安装托架2的外柱3;支承于外柱3的内柱4;将安装托架2、外柱3及内柱4一体地进行紧固的锁定装置5;对施加于内柱4的冲击能量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装置6;以及能够对内柱4相对于外柱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伸缩位置)的调整范围进行设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转向柱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外柱(3),其具有筒形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内柱(4),其具有筒形状且能够沿筒轴方向移动地插入于上述外柱(3)的内部;锁定装置(5),其具有操作杆(51a),该操作杆(51a)能够向将上述内柱(4)紧固于上述外柱(3)的锁定位置和能够沿上述外柱(3)的筒轴方向调节上述内柱(4)的解除位置进行操作;限制部件(73),其从上述外柱(3)的外周面侧贯通上述外柱(3)的筒壁,配设为保持在能够与上述内柱(4)卡合的限制位置,且能够从上述限制位置脱离;辅助限制部件(64a),其与上述限制部件(73)卡合,保持于将上述限制部件(73)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的保持位置;以及结合装置(5b),其在上述锁定装置(5)位于上述锁定位置时,将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结合于上述内柱(4),在对上述内柱(4)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和上述内柱(4)一起移动,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与上述限制部件(73)的卡合解除,从而上述限制部件(73)从能够与上述内柱(4)卡合的上述限制位置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27 JP 2015-066656;2015.03.30 JP 2015-068011.一种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外柱(3),其具有筒形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内柱(4),其具有筒形状且能够沿筒轴方向移动地插入于上述外柱(3)的内部;锁定装置(5),其具有操作杆(51a),该操作杆(51a)能够向将上述内柱(4)紧固于上述外柱(3)的锁定位置和能够沿上述外柱(3)的筒轴方向调节上述内柱(4)的解除位置进行操作;限制部件(73),其从上述外柱(3)的外周面侧贯通上述外柱(3)的筒壁,配设为保持在能够与上述内柱(4)卡合的限制位置,且能够从上述限制位置脱离;辅助限制部件(64a),其与上述限制部件(73)卡合,保持于将上述限制部件(73)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的保持位置;以及结合装置(5b),其在上述锁定装置(5)位于上述锁定位置时,将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结合于上述内柱(4),在对上述内柱(4)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和上述内柱(4)一起移动,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与上述限制部件(73)的卡合解除,从而上述限制部件(73)从能够与上述内柱(4)卡合的上述限制位置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件(73)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上述外柱(3)的上述筒壁地配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施力部件(74),该施力部件(74)从上述限制位置侧朝向上述限制部件(73)与上述内柱(4)的卡合解除的脱离位置侧对上述限制部件(73)进行施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限制部件(64a)是冲击吸收部件(64),其由线条材料构成,利
\t用上述锁定装置(5)的操作轴(51)而折回,且向车辆前方延伸配置,一端经由上述结合装置(5b)固定于上述内柱(4),上述限制部件(73)由上述冲击吸收部件(64)的另一端侧端部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狭缝(31),其沿筒轴方向贯通上述外柱(3)的筒壁;一对夹持部(32),它们立设于上述狭缝(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坂阳太足立拓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