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模组包括背板、设置于背板一侧边的背光源、设置于背板上的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的玻璃,所述背板设置有用于混光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扩散板相对的底壁为楔形结构,所述腔体底壁上设置有楔形反光板。所述液晶模组借助空气为导光板,利用其腔体进行充分混光,未使用导光板进行混光,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模组成本高以及其中的导光板在工作中会膨胀变大并影响背光源发光的问题。同时,液晶模组近光侧厚度和传统直下式模组基本一致,保留了直下模组的可靠性,远光侧通过白反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反射,厚度可与传统侧光模组厚度保持一致,实现了侧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的
,具体涉及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及液晶模组(backlight module)。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两片玻璃基板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通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液晶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液晶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液晶模组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液晶模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液晶模组与直下式液晶模组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例如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阴极萤光灯管)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但直下式液晶模组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和腔体进行混光,来实现点光源的均匀化,故直下式液晶模组虽成本较低但注定不能实现薄型化。而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背光源LED灯条(Light bar)设于液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边缘,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LGP,Light Guide Plate)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再经由光学膜片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但是,现有的侧光式模组主要通过导光板的导光作用,来实现光源的均匀化;但导光板的使用,使侧光液晶模组成本高,同时导光板长时间在高温的工作环境下会膨胀较大,而影响发光源的发光。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侧入式液晶模组成本高以及直下式不能实现薄型化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晶模组,包括背板、设置于背板一侧边的背光源、设置于背板上的可扩散光线的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且用于显示的玻璃,所述背板设置有用于混光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扩散板相对的底壁为楔形结构,所述腔体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其相贴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远离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背板包括楔形底板及连接于楔形底板两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该底板与第一侧板和第一侧板形成所述腔体。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宽度大于第二侧板宽度,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腔体内并设置于第一侧板上。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楔形反光板包括平行于扩散板的第一反光部以及相对于第一反光部倾斜设置的第二反光部,所述第二反光部内表面设置有若干用于导光的凸起部。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凸起部为鱼鳞状或羽毛状,并依次相连并覆盖第二反光部的内表面。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反光部相对于第一反光部向上倾斜,并且所述第一反光部和第二反光部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折射板为使得投射于其上的光线部分投射出扩散板部分反射于反光板的半透半反的折射板。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源包括PCB板、安装于所述PCB板并电性连接于所述PCB板的光源以及套设于所述光源上的用于对光源产生的光线进行混光的耦光器。所述液晶模组,其中,所述耦光器包括呈倒置梯形的本体,设于本体上背向背光源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以及位于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之间的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与光源所处的位置相对应。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液晶模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其包括背板、设置于背板一侧边的背光源、设置于背板上的可扩散光线的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且用于显示的玻璃,所述背板设置有用于混光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扩散板相对的底壁为楔形结构,所述腔体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其相贴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远离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所述液晶模组借助空气为导光板,利用其腔体进行充分混光,未使用传统意义上的PMMA或MS导光板进行混光,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模组成本高以及其中的导光板在工作中会膨胀变大并影响背光源发光的问题。同时,液晶模组近光侧厚度和传统直下式模组基本一致,保留了直下模组的可靠性,远光侧通过白反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反射,厚度可与传统侧光模组厚度保持一致,实现了侧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晶模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晶模组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模组中反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晶模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模组中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模组中背光源的光强分布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其包括:背板、设置于背板一侧边的背光源、设置于背板上的可扩散光线的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且用于显示的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设置有用于混光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扩散板相对的底壁为楔形结构,所述腔体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其相贴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远离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本专利技术中,背板设置有楔形腔体,并且腔体楔形底壁上设置与其相贴合的反光板,所述背光源设置于背板侧边,近光侧光为光源的大角度光,一部分直接透射出扩散板,另一部分通过反射板的反射和空气的自由混光,经扩散粒子的散射折射及光学膜片的均一化,实现近光侧背光源的均匀化。远光侧为光源的小角度光,一部分光能可到达楔形反光板的倾斜边,再经楔形反光板的倾斜边上白反的反射和空气的自由混光,配合扩散板的作用,实现远光测背光源的均匀化。这样,一方面不需要导光板,减低了液晶模组的成本,并且可避免导光板抵压发光源的现象,发光效果好。另一方面其背板为楔形结构,其近光侧厚度和传统直下式模组基本一致,保留了直下模组的可靠性,远光侧通过白反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反射,厚度可与传统侧光模组厚度保持一致,实现了侧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为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晶模组,下面结合附图及几个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如图1和2所示,其包括背板1、背光源2、可对背光源2发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板3、光学膜片(图中未标示)、玻璃4以及反光板;所述背板1包括楔形底板14和设置底板14两端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所述底板14、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构成具有开口的楔形腔体11。所述背光源2设置于第一侧板12的内表面,所述玻璃4和扩散板3依序叠放在背板1的腔体11的开口处以封闭所述开口。所述光学膜片位于玻璃4与扩散板3之间,并贴设于扩散板3的上表面,这样背光源2发出的光则会依序通过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最后在玻璃4上形成画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模组,包括背板、设置于背板一侧边的背光源、设置于背板上的可扩散光线的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且用于显示的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设置有用于混光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扩散板相对的底壁为楔形结构,所述腔体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其相贴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远离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模组,包括背板、设置于背板一侧边的背光源、设置于背板上的可扩散光线的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且用于显示的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设置有用于混光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扩散板相对的底壁为楔形结构,所述腔体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其相贴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远离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匀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楔形底板及连接于楔形底板两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该底板与第一侧板和第一侧板形成所述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宽度大于第二侧板宽度,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腔体内并设置于第一侧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反光板包括平行于扩散板的第一反光部以及相对于第一反光部倾斜设置的第二反光部,所述第二反光部内表面设置有若干用于导光的凸起部。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朱杉婷,林敏宏,王玉年,沈思宽,吴哲,陈天航,文勇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