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90596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4 0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该配水集水槽由主墙、中墙、左墙、底墙、导流板、进水孔、配水管及释气管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沿沉淀池一侧通长设置,通过小孔径配水管和二级配水槽的应用可达到均匀配水,均匀集水的目的,且进水中携带的气泡可通过释气管释放,保证了沉淀池的沉降效果,使其出水水质更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属于水处理


技术介绍

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是周进周出辐流沉淀池的改进形式,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较新型沉淀池。该种矩形沉淀池具有容积利用率高,表面负荷大,停留时间短,出水水质好、工程投资低等特点,具有广泛适用性,大、中、小型污水厂和多种水质均可应用,因而它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好坏、容积利用率的高低,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配水的均匀性。配水均匀性与配水槽的宽度、水深、配水孔孔径、配水孔孔距、底坡等有关。
目前常见的配水槽设计形式有三种:一种是配水孔孔径相同,孔距相等,配水槽槽底水平,配水槽宽度沿水流方向均匀增加;一种是配水孔孔径相同,孔距相等,配水槽宽度不变,沿水流方向槽底逐渐降低,形成底坡;一种是配水槽槽宽不变,槽底水平,配水孔孔径相同,但孔距不等。前两种配水槽设计是将配水槽设计成梯形渐变槽,结构复杂,土建施工难度大,工程实用性不理想,后一种配水槽设计为不均匀布孔形式,其计算复杂,且各孔的间距在实际施工时精度难以掌握,因此目前常见的配水槽设计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配水不均匀的问题,进而造成集水不均匀,影响沉淀池出水水质。另外,由于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一般作为二沉池应用,因此沉淀池进水一般会携带大量的气泡,而常见的配水槽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释气的问题,易造成气泡随着配水进入沉淀池的沉淀区域,使悬浮物难以沉降,影响了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以解决现有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布水集水不均匀,进水易携带气泡等问题。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其由主墙、中墙、左墙、底墙、导流板、进水孔、配水管及释气管组成;中墙和底墙形成一个十字结构,底墙的左端与左墙垂直相连,底墙的右端与主墙垂直相连。
进一步地,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进水孔开设在主墙上,进水孔的底面高于底墙的上平面。
进一步地,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中墙上段、底墙和主墙形成的内部空间为一级配水槽,一级配水槽底部通长布置配水管,配水管直径为50~65mm,上口和下口分别同底墙上平面和下平面齐平,布置间距为200~1000mm。
进一步地,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中墙下段、底墙、主墙和导流板形成的内部空间为二级配水槽,导流板两端垂直,中段倾斜。
进一步地,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左墙、底墙和中墙上段形成的内部空间为集水槽,左墙上端设置锯齿堰。
进一步地,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一级配水槽底部通长布置释气管,释气管直径为20~50mm,下口与底墙下平面齐平,上口高于一级配水槽的液位,布置间距为2000~12000mm。
进一步地,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导流板中段倾斜角度为40~70°,导流板上端与中墙下端连接并密封,导流板下端与主墙连接并形成30~60mm狭长矩形空隙。
本技术提供的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沿沉淀池一侧通长设置,配水槽和集水槽宽度沿水流方向不变,底部水平,配水槽内配水管管径相同,间距相等,土建施工方便。小孔径配水管和二级配水槽形成大阻力配水,使配水槽中的沿程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达到均匀配水集水的目的。集水槽宽度不变,且设置了锯齿堰,可加强均匀集水的效果。导流板的倾斜设计使配水槽布水能够尽量沿沉淀池池壁向下方流动,再向沉淀区宽度方向扩散,不易形成短流。另外,配水槽中均匀布置的释气管可释放进水中携带的气泡,保证了沉淀池沉淀区域的沉降效果,使沉淀池出水水质更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具有便于施工,配水集水更均匀,不易携带气泡,沉淀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配水后水在沉淀池内的走向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结构详图;
图3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下部结构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主墙;2、中墙;3、左墙;4、底墙;5、导流板;6、进水孔;7、配水管;8、释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该配水集水槽由主墙1、中墙2、左墙3、底墙4、导流板5、进水孔6、配水管7及释气管8组成。在本实施例中,中墙2和底墙4形成一个十字结构,底墙4的左端与左墙3垂直相连,底墙4的右端与主墙1垂直相连;进水孔6开设在主墙1上,进水孔6的底面高于底墙4的上平面;中墙2上段、底墙4和主墙1形成的内部空间为一级配水槽,一级配水槽槽宽500mm,底部通长布置配水管7,配水管7直径为50mm,上口和下口分别同底墙4上平面和下平面齐平,布置间距为400mm;一级配水槽底部同时通长布置释气管8,释气管8直径为20mm,下口与底墙4下平面齐平,上口高于一级配水槽的液位,布置间距为5000mm;中墙2下段、底墙4、主墙1和导流板5形成的内部空间为二级配水槽,导流板5两端垂直,中段倾斜,导流板5中段倾斜角度为60°,导流板5上端与中墙2下端连接并密封,导流板5下端与主墙1连接并形成40mm狭长矩形空隙;左墙3、底墙4和中墙2上段形成的内部空间为集水槽,集水槽槽宽500mm,左墙3上端设置锯齿堰。矩形沉淀池进水通过一级配水槽中的小孔径配水管7和二级配水槽形成的大阻力配水系统更加均匀地分布到矩形沉淀池中,经过沉淀再均匀汇至集水槽中。导流板5的倾斜设计使二级配水槽流出的水尽可能地向沉淀池下方流动,再向沉淀区宽度方向扩散,避免了短流问题。同时,集水槽宽度不变,且设置锯齿堰来调节水平,这样就加强了均匀集水的效果。另外,配水槽中均匀布置的释气管8释放了进水中携带的气泡,保证了沉淀池沉淀区域的沉降效果。某污水处理厂的矩形沉淀池应用本技术提供的配水集水槽,其沉淀池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运行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由主墙(1)、中墙(2)、左墙(3)、底墙(4)、导流板(5)、进水孔(6)、配水管(7)及释气管(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墙(2)和所述底墙(4)形成一个十字结构,所述底墙(4)的左端与所述左墙(3)垂直相连,所述底墙(4)的右端与所述主墙(1)垂直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由主墙(1)、中墙(2)、左墙(3)、底墙(4)、导流板(5)、进水孔(6)、配水管(7)及释气管(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墙(2)和所述底墙(4)形成一个十字结构,所述底墙(4)的左端与所述左墙(3)垂直相连,所述底墙(4)的右端与所述主墙(1)垂直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6)开设在所述主墙(1)上,所述进水孔(6)的底面高于所述底墙(4)的上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墙(2)上段、所述底墙(4)和所述主墙(1)形成的内部空间为一级配水槽,一级配水槽底部通长布置所述配水管(7),所述配水管(7)直径为50~65mm,上口和下口分别同所述底墙(4)上平面和下平面齐平,布置间距为200~1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进边出矩形沉淀池配水集水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凯华潘建通迟金宝赵嫱张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