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89018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4 0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杆组件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驱动组件与连杆组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移动。此结构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使用过程中,通过操作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便可带动连杆组件向预定方面移动,进而通过连杆组件带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向预定方向移动,实现对预制构件间距的调节和保持。使用结束后,再次操作驱动组件,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朝相反方向移动,便可从墙板间隙内取出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因此,运用方便,同时,由于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可反复使用,其使用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预制构件,如预制墙板,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各种建筑中。对于两块平行设置的预制构件的距离保持,目前主要采用塑料垫片来实现,使用时,把多块塑料垫片粘接于其中一块预制板上,通过塑料垫片来保持此预制构件与另一预制板的距离。上述操作方式,首先,由于需要把塑料垫片逐一粘接于预制板上,并且,在安装过程中,塑料垫片容易脱落,因此会大大影响预制构件的安装效率。其次,由于在两块预制板之间使用了塑料垫片,会降低预制板的密封性和隔音效果。再次,由于塑料垫片的使用,毫无疑问,会增加安装成本和使用成本。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运用方便、使用成本低的,以及可反复使用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用方便、使用成本低的,以及可反复使用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出一种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杆组件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驱动组件与连杆组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移动。此结构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使用过程中,当一块墙板落位后,通过操作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便可带动连杆组件向预定方面移动,进而通过连杆组件带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向预定方向移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移动到预定位置,将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放置在上述墙板的侧边部,再进行第二块墙板的吊装落位,使得两块墙板之间保持该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厚度的距离,实现对预制构件间距的保持。使用结束后,再次操作驱动组件,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朝相反方向移动,便可从墙板间隙内取出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因此,运用较为方便,同时,由于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可反复使用,运用于不同场合,因此,其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所述驱动部部分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且与所述连杆组件相连。此设置方式,结构紧凑,构思巧妙,运用方便,灵活。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第一端设有支撑板,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驱动部穿过第一通孔。此设置方式,通过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一端设置支撑板,驱动部穿过支撑板与连杆组件连接,更有利于驱动部的设置和操作。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杆和手柄,所述驱动杆的端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手柄位于支撑板外侧且手柄的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手柄设有内螺纹的端部限位在所述限位部内,所述驱动杆穿过第一通孔后与手柄螺纹连接。此设置方式,旋转手柄时,就可最终实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移动,不仅运用方便,并且结构较为紧凑。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限位部包括卡套,所述卡套内设有相通的凹槽和第二通孔,所述凹槽的内壁和第二通孔的孔壁形成内卡肩,所述手柄的端部设有外凸缘,所述手柄穿过第二通孔且其外凸缘被内卡肩限位在所述凹槽内。此设置方式,通过手柄在原地旋转来带动驱动杆轴向移动,如前所述,具有使用方便,结构紧凑的优点。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卡套上还固定设有耳板,所述耳板与支撑板焊接或通过螺钉连接。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连杆组件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内侧,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均与驱动杆铰接。此设置方式,旋转手柄时,手柄便可带动驱动杆左右移动,进一步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带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向相同方向移动。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内侧,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均与驱动杆铰接。此设置方式,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形成一个连杆机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灵活地平行移动,无论何时,只需从不同方向旋转手柄,便可带动驱动杆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移动,因此,具有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灵活的优点。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内侧均设有多个铰接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均通过转轴与铰接座铰接。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在支撑板的端部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的外侧,用于限定所述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的最大行程。此设置方式,通过限位板对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进行限制,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移动,限定其行程,使用时,可有效提高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技术一种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卡套的结构示意图。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驱动杆4第一连杆5转轴6支撑板7第二连杆8手柄9铰接座10外凸缘11耳板12凹槽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第三连杆16第四连杆17限位板18卡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本技术实施例如下,请参见图1至图6所示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其及组件,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连杆组件以及驱动组件,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相对设置,连杆组件设置于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驱动组件与连杆组件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的相对移动。此结构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使用过程中,当一块墙板落位后,通过操作驱动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连杆组件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相对设置,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在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所述驱动组件与连杆组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相对移动,且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均可在连杆组件的带动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连杆组
件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相对设置,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在第一侧
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所述驱动组件与连杆组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侧板(1)和第
二侧板(2)相对移动,且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均可在连杆组件的带动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
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的第一端,所述驱动部部分位
于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且与所述连杆组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和第
二侧板(2)的第一端设有支撑板(6),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支撑板(6)上,所述支撑板(6)上开
有第一通孔(13),所述驱动部穿过第一通孔(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杆
(3)和手柄(8),所述驱动杆(3)的端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手柄(8)位于支撑板(6)外侧且手柄
(8)的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手柄(8)设有内螺纹的端部限位在所述限位部内,所述驱动杆
(3)穿过第一通孔(13)后与手柄(8)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构件间距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卡套
(18),所述卡套(18)内设有相通的凹槽(12)和第二通孔(14),所述凹槽(12)的内壁和第二
通孔(14)的孔壁形成内卡肩,所述手柄(8)的端部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坎李慧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民筑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