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光男专利>正文

网球拍的避震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8403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网球拍避震构造,其主要是直接在拍框的外侧面开设凹槽,并且凹槽中的钻设的网线孔是呈成对倾斜相对称的排列方式,将具有适当弹性的吸震元件装设在凹槽中之后,在穿设网线时可将吸震元件呈束紧状缝缚在凹槽中,促使网线与吸震元件的接触面积大,不仅可达到预期的吸震效果,且其构造简单、装组容易。(*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球拍,特别是涉及一种构造简单、装组容易的网球拍的避震构造。网球运动带给运动者的伤害人人皆知,即所谓的“网球肘”,因此,网球拍的制造业在设计制造球拍时,大都将吸震效果作为较重要的设计;虽然有人以在球拍拍框上装设条钉(或单粒钉),且将网线穿过条钉内的线眼,以在球拍击球时所产生的震动力,利用网线与条钉的接触而达到吸震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仅利用条钉的吸震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目前的网球拍上除了装设有条钉外,更会在拍框、握柄、网线等位置再装设吸震元件,以使击球时所产生的震动力减至最低,且使运动者伤害降低至最小程度。那么,就以装设在拍框上的吸震构造而言,图1所示,其是在喉部(10)上直接成型有数个凸榫(11)及孔洞(12),且将其上设有贯孔(21)及线孔(22)的消震元件(20)藉助凸榫(11)与贯孔(21)的套接而固设在喉部(10)上,使网线可穿过喉部(10)的孔洞(12)及消震元件(20)的线孔(22),当击球而产生震动力时便可利用网线与消震元件(20)的贴触而达到吸震的效果;再如图2所示,主要是在头部框架-->(30)两侧的适当位置处,各开设有贯通顶底两面的直向孔(31),且将其上设有细缝(41)的弹性配重体(40)装填在直向孔中,以将网线(50)穿过头部框架(30)的直向孔(31)中,而将弹性配重体(40)直接塞入直向孔(31)中,且使得网线(50)可穿设于细缝(41)内部,促使网线(50)与弹性配重体(40)因贴触而达到吸震的作用。上述藉助消震元件(20)及弹性配重体(40)供网线贯穿,并由消震元件(20)及弹性配重体(40)吸收由网线所产生的震动力,其吸震元件均仅供网线穿过,也就是吸震的区域仅在吸震元件与网线套设段,它的吸震面积相当有限。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网球拍的避震构造,其是直接在拍框两外侧边开设凹槽,且将吸震元件装填在其内部,使其可受网线绑缚在拍框上,不仅与网线的接触面积大而可达到较佳的吸震效果,且其构造简单、装组容易。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网球拍的避震构造,其是在网球拍的拍框外侧对应于击球区间位置,各开设有适当深度的凹槽,且凹槽内所设的网线孔是呈成对倾斜对称的排列方式,将配合凹槽形状的吸震元件装填在凹槽中,并将网线穿过凹槽内部的网线孔,使吸震元件被倾斜拉紧的网线呈束紧状绑缚在凹槽内部,而利用网线与吸震元件的接触达到吸震的目的。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网球拍的避震构造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以往网球拍的吸震装置立体分解图。图2是以往另一种网球拍的吸震装置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请参阅图3、4图示,本技术的网球拍的避震构造,其所涉及的构件包括拍框(100)、吸震元件(200)及网线(300)。拍框(100)的两外侧的中央位置(即对应于击球区间上)处设有呈矩形且具有适当深度的凹陷部(110),凹陷部(110)内部又开设有宽度较小的凹槽(111),且拍框(100)上呈间隔预定距离地设有预定数目的网线孔(120),而在凹陷部(110)内部的网线孔(121)呈成对倾斜对称的排列方式设于凹槽(111)的两侧;另外,在拍顶位置装设有条钉(400)。吸震元件(200)配合凹槽(111)的长度及宽度而制设成长条状,恰好装填在凹槽(111)中,它是用具有适当弹性橡胶材质所制成。网线(300)是自拍框(100)的网线孔(120)中穿设并绷紧在拍框(100)上,且使得拍框(100)内部形成纵横交错的网面,当网线(300)依序穿过凹陷部(110)内部的网线孔(121)时,其将吸震元件(200)绑缚固定在凹槽(111)中,并且在吸震元件(200)表面呈倾斜状的排列。-->当要装配时,先将吸震元件(200)塞入凹槽(111)内部,其机面会凸出于凹槽(100)的开口部位,接着便可进行穿线的工作,由图5可看出,网线(300)穿过凹陷部(110)内部的网线孔(121)时,会绕过吸震元件(200),那么,利用网线(300)的拉力及吸震元件(200)被网线(300)绷紧时所产生的回弹力,即可使吸震元件(200)稳定地固定在凹槽(110)中而不会掉落,并且也可藉助与网线(300)的接触而达到吸震的功效。本技术的优点陈述如后:一、网线(300)穿过网线(121)且绕过吸震元件(200)上时,是呈绷紧状态,而藉助吸震元件(200)的回弹力可使网线(300)的拉紧力量大,促使网线(300)的定位效果佳。二、凹陷部(110)内部的网线孔(121)是呈成对倾斜对称排列,当经网线(300)绕过吸震元件(200)上时,网线(300)与吸震元件(200)的接触面积相当大,就可达到较佳的吸震功能。三、本技术的构造相当简单,是直接在拍框(100)上形成凹陷部(110)及凹槽(111),使拍框(100)的结构相当完整,且强度较佳。四、本技术的构造简单、制作装组容易,制造成本低廉,极符合经济的原则。另外,本技术拍框(100)上所搭配装配的条钉(400)〔或单粒钉〕,可促使其吸震的效果更佳。接着,如图6、7所示,可在拍框(100)上装设条钉(500),条钉-->(50)对称于凹陷部(110)而在其上设有较宽广的扩大部(510),扩大部(510)上相对于凹陷部(110)内的网线孔(121)也设有贯孔(520),当吸震元件(200)装设在凹槽(111)内时,可使得扩大部(510)恰好覆盖在凹陷部(110)内,并且将吸震元件(200)压制在其下。综上所述,本案实施例所公开的构造,它是直接在拍框两外侧边开设凹槽,并且将吸震元件装填在其内部,使其受网线绑缚在拍框上,不仅与网线的接触面积大而可达到较佳的吸震效果,且其构造简单、装组容易;所以本技术确实具有实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网球拍的避震构造,网球拍的拍框上设有网线孔,网线穿网线孔并且在拍框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网面;其特征在于:拍框两侧的击球区间上各开设有凹槽,凹槽内所设的网线孔是呈成对倾斜对称的排列方式,凹槽中装设有与凹槽形状配合的吸震元件,网线穿过凹槽内部的网线孔并使吸震元件被倾斜拉紧的网线呈束紧状绑缚在凹槽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球拍的避震构造,网球拍的拍框上设有网线孔,网线穿网线孔并且在拍框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网面;其特征在于:拍框两侧的击球区间上各开设有凹槽,凹槽内所设的网线孔是呈成对倾斜对称的排列方式,凹槽中装设有与凹槽形状配合的吸震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光男
申请(专利权)人:罗光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