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了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电连接器的接触件包括片式本体,所述片式本体包括一端设置的与绝缘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另一端设置的倚靠在绝缘体上的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弧形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外侧面构成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配合的接触面,所述支撑部向接触部的内侧处弯折。当接触部的接触面与适配接触件接触受压时,在两端的支撑部和固定部的支撑作用下,变形的应力将会分散在接触部的全段,从而可减缓接触件疲劳;另外,弯折的支撑部与接触部的交接位置处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变形点,可以起到分担接触部的疲劳应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了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连接器中,母端的接触件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弾性孔接触件,遇到连接器插拔十分频繁的场合,则很快便会损坏,究其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弾性孔接触件本身存在着易疲劳、机械寿命短的问题。而在矩形电连接器中,几乎所有的母端接触件都是采用的弾性孔接触件,使用过程中接触件损坏的问题也就显得更加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电连接器的接触件易疲劳、机械寿命短的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上述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的技术方案是: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和固定设置在绝缘体上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片式本体,所述片式本体包括一端设置的与绝缘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另一端设置的倚靠在绝缘体上的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弧形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外侧面构成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配合的接触面,所述支撑部向接触部的内侧处弯折。所述连接部向接触部的一侧弯折并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向接触部的外侧弯折而使得片式本体构成S型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支撑部均呈平板状并且二者之间互相垂直。所述连接孔为铆接孔。电连接器组件的技术方案是: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和插座各自包括绝缘体和固定在绝缘体上的接触件,所述插头和插座中的一个的接触件为片式接触件,另一个为针接触件,所述片式接触件包括片式本体,所述片式本体包括一端设置的与所在绝缘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另一端设置的倚靠在所在绝缘体上的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弧形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外侧面构成用于与针接触件接触配合的接触面,所述支撑部向接触部的内侧处弯折。所述连接部向接触部的一侧弯折并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向接触部的外侧弯折而使得片式本体构成S型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支撑部均呈平板状并且二者之间互相垂直。所述连接孔为铆接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由于接触件的片式本体采用了从一端至另一端固定部-接触部-支撑部依次设置的形式,接触部呈弧形,支撑部向弧形的接触部的内侧进行了弯折,因此,在使用的时候,当接触部的接触面与适配接触件接触受压时,在两端的支撑部和固定部的支撑作用下,变形的应力将会分散在接触部的全段,从而可减缓接触件疲劳;另外,弯折的支撑部与接触部的交接位置处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变形点,可以起到分担接触部的疲劳应力的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片式接触件解决了现有电连接器的接触件易疲劳、机械寿命短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片式接触件的主视图;图4是图1中的片式接触件的左视图;图5是图1中的片式接触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现有电连接器中所用的接触件以弾性孔类接触件居多,尤其是在矩形电连接器中,弾性孔类接触件的使用可谓更加广泛。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需要不断频繁地插拔电连接器,有时候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此种情况下,弾性孔类接触件的缺点便开始显现出来--机械寿命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弾性孔类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均是一端呈悬空的状态,即构成了悬臂结构,每次与适配接触件插接时,变形的位置基本上是集中在所述悬臂的固定端的根部很小的一段上,应力当然也就集中在了这部分上,频繁的插拔便会造成该小段的疲劳损坏,进而影响电连接器整体的使用。本专利技术便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下文中将会讲述的片式接触件。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5所示,该电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和绝缘体21。此处绝缘体是作为壳体出现的,当然,在一些场合,当需要在绝缘体21外部另外设置保护或者屏蔽部件时,还可以设置相应的金属壳体。接触件为片式接触件,其包括片式本体,片式本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该三部分
分别是位于中间的接触部11和位于接触部11一端的固定部12和位于接触部另一端的支撑部13。接触部11呈弧形,本实施例中为圆弧,其主要作用是与适配接触件接触并导电,此处接触部11的接触面111,即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导电的面是由外侧面构成的,此处所称外侧面,主要是以接触部11所构成的弧形来定义,一起凹陷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固定部12的作用是与绝缘体固定连接以实现对该片式接触件的固定安装,此处固定部12采用的是向接触部外侧弯折的、平板式的结构,其上设置了用于与绝缘体固定连接的连接孔121,本实施例中,连接孔121具体为铆接孔。支撑部13的作用是倚靠在电连接器的绝缘体上,当接触部11与适配接触件接触并受压变形时,为接触部11提供支撑。由图3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支撑部13同样采用了平板式结构,并且向接触部11的内侧弯折,与此同时,支撑部13与固定部12之间构成了相互垂直的结构。采用此种结构,当接触部受压变形时,则支撑部与接触部的交接位置处、接触部的弯曲位置处以及固定部与接触部的交接位置处均形成了变形点,从而可有利于变形应力的分散,保证接触件的寿命。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述结构也使得片式本体整体构成了“S”型结构,此处所称“S”型并非是说片式本体整体形状为标准的S形,而是指其三部分之间是呈S形的分布。由图4及图5可以看出,支撑部13相对于接触部11以及固定部12来说进行了收窄,这是为了能够尽量少占用绝缘体前端(插接端)的位置,由此可以在不影响绝缘体整体强度及绝缘性能的情况下在绝缘体上加工与其匹配的结构,如限位槽。绝缘体21包括座板部211以及设于座板部上的立壁部212,其中座板部211上设置了与片式接触件的固定部一一对应的座板定位槽2111,座板定位槽2111的槽底上设置了与固定部上的铆接孔对应的孔,片式接触件通过铆钉22被锚固在绝缘体21的座板部211上,铆钉22同时也构成了片式接触件的接线端。立壁部212上设置了与片式接触件的支撑部对应的立壁限位槽2121,立壁限位槽2121的其中一个槽壁与支撑部的端面贴合,另一个槽壁(与上述槽壁相邻)与支撑部的外侧面贴合,从而可起到支撑片式接触件的支撑部以及对片式接触件的支撑部限位的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片式接触件,其实际上还可以达到提高容差能力的效果。在电连接器的其它实施例中,片式接触件的片式本体的固定部上的连接孔还可以为螺纹孔,或者连接孔还可以省略,使用时以插接或者注塑包裹的方式与绝缘体固定;固定部以及支撑部还可以分别采用弧形的结构,其同样可以起到固定以及支撑的作用。电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插座各自具有绝缘体和接触件,其中插头的结构与上述电连接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相同,插座可采用现有技术
中的带针接触件的插座,关于插头和插座的结构,此处不予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和固定设置在绝缘体上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片式本体,所述片式本体包括一端设置的与绝缘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另一端设置的倚靠在绝缘体上的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弧形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外侧面构成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配合的接触面,所述支撑部向接触部的内侧处弯折。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31 CN 20161019776961.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和固定设置在绝缘体上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片式本体,所述片式本体包括一端设置的与绝缘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另一端设置的倚靠在绝缘体上的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弧形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外侧面构成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配合的接触面,所述支撑部向接触部的内侧处弯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向接触部的一侧弯折并设有连接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向接触部的外侧弯折而使得片式本体构成S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支撑部均呈平板状并且二者之间互相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耐频繁插拔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建朝,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