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斜管式沉淀池,其包括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和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斜管填料层和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能够在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内行走;所述反冲洗装置具有布气管;所述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设置于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并且位于所述斜管填料层下方。上述的斜管式沉淀池,由于设置有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设置在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可以随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往复移动,能够自动实现对斜管填料层的反冲洗,具有投资小,冲洗效果好,操作简单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斜管式沉淀池。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水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改进。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工艺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又称为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可以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等。目前应用较广的好氧处理工艺包含多种形式如AO、AAO、氧化沟等,多数工艺的泥水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是分开的,通常是曝气区污泥靠自重或泵排到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池的形式也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辅流式等多种形式,但一般是设置一个或多个泥斗,污泥部分外排、部分加压后回流至生物反应池,通常污泥回流量不大于进水量的100%。目前,部分改良型的污水处理装置中,沉淀池和生物反应彬有一体的,但其中沉淀区采用斜管沉淀池形式的工程,斜管填料堵塞严重,设置固定式反冲洗装置,投资大、反冲效果差、操作复杂,使得斜管沉淀池运行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对斜管沉淀池中的斜管进行冲洗,并且冲洗效果好的斜管式沉淀池。本专利技术的斜管式沉淀池,包括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和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斜管填料层和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能够在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内行走;所述反冲洗装置具有布气管;所述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设置于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并且位于所述斜管填料层下方。可选的,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包括桥架和吸泥管固定框架,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还包括由桥架底部两端分别向下延伸的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一端与第一立柱底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立柱底端连接;所述布气管设置于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上。可选的,所述反冲洗装置还包括鼓风装置和供气管;所述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所述鼓风装置的出气口连接,所述供气管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布气管。可选的,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还包括导轨;所述供气管包括供气主管和多根供气支管,所述布气管为多根,所述供气主管的进气端与所述鼓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所述多根供气支管的进气端分别与所述供气主管连通,所述多根供气支管的出气端分别连接有布气管;所述导轨竖直设置,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上,所述供气支管竖直设置,并且可沿所述导轨在竖直方向滑动。可选的,所述多根布气管均从吸泥管固定框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并且与吸泥管固定框架上的吸泥管道平行设置;和/或,所述鼓风装置设置于所述桥架上;和/或,所供气支管通过卡环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上;和/或,所述布气管为布气软管或硬质穿孔管;和/或,所述布气管通过布气管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上;和/或,所述多根布气管沿与吸泥管固定框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均匀排布;和/或,所述多根布气管远离供气支管的一端均连接有拉绳,所述第二立柱上部对应拉绳设置有挂钩,所述拉绳固定于对应的挂钩上。可选的,所述池体内靠近一对平行池壁的两个池壁分别设置有第一悬墙和第二悬墙;所述第一悬墙和与其平行且较近的池壁间具有第
一竖向吸刮泥装置通道,所述第二悬墙和与其平行且较近的池壁间具有第二竖向吸刮泥装置通道;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填料层支撑装置,所述填料层支撑装置一端与所述第一悬墙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悬墙底部连接,所述填料层支撑装置上设置有斜管填料层,所述填料层支撑装置与沉淀池池底之间具有底部吸刮泥通道,所述第一竖向吸刮泥装置通道、第二竖向吸刮泥装置通道及底部吸刮泥通道组成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的桥架设置于池体的顶部,所述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分别设置于第一竖向吸刮泥装置通道及第二竖向吸刮泥装置通道内,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位于所述底部吸刮泥通道内。可选的,所述第一悬墙和第二悬墙的两端分别与池体侧壁连接,该池体侧壁为与第一悬墙及第二悬墙垂直的一对池体侧壁。可选的,所述池体的中部上方设置有出水主槽,沿出水主槽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与其连通并向两侧延伸的出水支槽,所述出水主槽的一端延伸至池外。可选的,所述出水主槽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悬墙,所述支撑悬墙与第一悬墙及第二悬墙平行,将第一悬墙及第二悬墙之间分为两个填料层区域,在两个填料层区域底部均设置有分填料层支撑装置两个分填料层支撑装置组成所述的填料层支撑装置,在所述分填料层支撑装置上均设置有斜管式填料层;所述出水主槽的底部与支撑悬墙的顶部连接。可选的,所述池体的池壁上还设置有污泥回流槽,在所述污泥回流槽上连接有剩余污泥排放管;和/或,所述池体的池壁上设置有污水进口。上述的斜管式沉淀池,由于设置有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设置在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可以随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往复移动,能够自动实现对斜管填料层的反冲洗,具有投资小,冲洗效果好,操作简单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斜管式沉淀池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斜管式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图2斜管式沉淀池的A-A剖面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行车式吸刮泥装置未示出);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反冲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1-桥架;12-吸泥管固定框架;13-第一立柱;14-第二立柱;21-布气管;22-鼓风装置;23-导轨;24-供气主管;25-供气支管;26-拉绳;27-挂钩;28-卡环;29-布气管固定支架;31-第一悬墙;32-第二悬墙;33、34-池壁;35-第一竖向吸刮泥机通道;36-第二竖向吸刮泥机通道;37-填料层支撑装置;38-斜管填料层;39-底部吸刮泥通道;40-出水主槽;41-出水支槽;42-污泥回流槽;43-污水进口;44-支撑悬墙;45-剩余污泥排放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管式沉淀池,包括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和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斜管填料层38和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能够在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内行走;所述反冲洗装置具有布气管21;所述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21设置于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并且位于所述斜管填料层38下方。上述的斜管式沉淀池,由于设置有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21设置在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可以随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往复移动,能够自动实现对斜管填料层的反冲洗,具有投资小,冲洗效果好,操作简单的优点。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行车式吸刮泥机包括桥架11和吸泥管固定框架12,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还包括由桥架11底部两端分别向下延伸的第一立柱13及第二立柱14,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12一端与第一立柱13底端连接,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斜管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和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斜管填料层和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能够在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内行走;所述反冲洗装置具有布气管;所述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设置于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并且位于所述斜管填料层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管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反冲洗装置和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斜管填料层和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能够在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行走通道内行走;所述反冲洗装置具有布气管;所述反冲洗装置的布气管设置于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上并且位于所述斜管填料层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管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包括桥架和吸泥管固定框架;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还包括由桥架底部两端分别向下延伸的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一端与第一立柱底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立柱底端连接;所述布气管设置于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管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装置还包括鼓风装置和供气管;所述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所述鼓风装置的出气口连接,所述供气管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布气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斜管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式吸刮泥装置还包括导轨;所述供气管包括供气主管和多根供气支管,所述布气管为多根,所述供气主管的进气端与所述鼓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所述多根供气支管的进气端分别与所述供气主管连通,所述多根供气支管的出气端分别连接有布气管;所述导轨竖直设置,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上,所述供气支管
\t竖直设置,并且可沿所述导轨在竖直方向滑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管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布气管均从吸泥管固定框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并且与吸泥管固定框架上的吸泥管道平行设置;和/或,所述鼓风装置设置于所述桥架上;和/或,所供气支管通过卡环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上;和/或,所述布气管为布气软管或硬质穿孔管;和/或,所述布气管通过布气管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吸泥管固定框架上;和/或,所述多根布气管沿与吸泥管固定框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均匀排布;和/或,所述多根布气管远离供气支管的一端均连接有拉绳,所述第二立柱上部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保玉,张华,王昭峰,
申请(专利权)人:迈邦北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