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降水与场地修复耦合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
技术介绍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水土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染,而政府和民众也日益意识到我国水土污染的严重性和水土修复的迫切性。国内外在场地水土修复方面,已经研发了诸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多类方法。基坑降水是在土层中进行中-大型基坑建设过程中,为防止突水涌泥事故,广泛采取的工程措施,其在国内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理论体系。工程场地含水层通常埋于深部,人员一般难以直接大面积接触到,这使得含水层尤其是承压含水层水土污染的治理变得十分困难。且目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场地水土治理和基坑降水目前是作为两个独立的过程,这相对于在无污染土层中建设的基坑,势必会延长工程总工期、提高工程总造价。另外,工程场地地下含水层水土环境质量的长期维护也十分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将基坑降水和场地修复技术复合的基坑降水—场地修复耦合系统,对相关核心构件进行了研发,并将其功能扩展至对工程场地含水层水土环境质量的长期维护方面。如此,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可满足社会对场地环境质量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可降低基坑建设的总造价,并缩短总工期,这无疑是应用前景巨大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用于实现控制范围场地内的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修复,所述的控制范围场地从上到下包括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用于实现控制范围场地内的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修复,所述的控制范围场地从上到下包括第一隔水层(1601)、含水层(17)和第二隔水层(160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坑降水系统包括:活性渗滤沟(5):设置在控制范围场地的边缘,并用于净化进入控制范围场地内的污染水体,所述的活性渗滤沟(5)底部延伸至第二隔水层(1602)内,在活性渗滤沟(5)内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活性渗滤墙、黏土层(12)和填充条块层(15),所述的活性渗滤墙的顶部伸入第一隔水层(1601)内;基坑帷幕(2):设置在控制范围场地内,其底部伸入所述的控制范围场地的含水层(17)内并高于含水层(17)底部;抽水井:包括疏干井(1)和降压井(3)两种,其中,疏干井(1)设置在基坑帷幕(2)内,其深度与基坑帷幕(2)深度一致;降压井(3)设置在基坑帷幕(2)与活性渗滤沟(5)之间,其底部抵达含水层(17)底部,所述的抽水井在接触含水层(17)的位置还设有活性过滤墙;观测井(4):设置在控制范围场地内外,用于监测控制范围场地内的含水层(17)的水体污染情况,所述的观测井(4)的底部抵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用于实现控制范围场地内的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修复,所述的控制范围场地从上到下包括第一隔水层(1601)、含水层(17)和第二隔水层(160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坑降水系统包括:活性渗滤沟(5):设置在控制范围场地的边缘,并用于净化进入控制范围场地内的污染水体,所述的活性渗滤沟(5)底部延伸至第二隔水层(1602)内,在活性渗滤沟(5)内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活性渗滤墙、黏土层(12)和填充条块层(15),所述的活性渗滤墙的顶部伸入第一隔水层(1601)内;基坑帷幕(2):设置在控制范围场地内,其底部伸入所述的控制范围场地的含水层(17)内并高于含水层(17)底部;抽水井:包括疏干井(1)和降压井(3)两种,其中,疏干井(1)设置在基坑帷幕(2)内,其深度与基坑帷幕(2)深度一致;降压井(3)设置在基坑帷幕(2)与活性渗滤沟(5)之间,其底部抵达含水层(17)底部,所述的抽水井在接触含水层(17)的位置还设有活性过滤墙;观测井(4):设置在控制范围场地内外,用于监测控制范围场地内的含水层(17)的水体污染情况,所述的观测井(4)的底部抵达含水层(17)底部;所述的抽水井还与外部抽水组件连接,所述的活性渗滤墙分为两种,包括设置在活性渗滤沟(5)处的第一活性渗滤墙(1101)和设置在抽水井处的第二活性渗滤墙(11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渗滤沟(5)的深度满足挖至含水层(17)底以下的第二隔水层(1602)的1m以上深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活性渗滤墙(1101)由活性渗滤沟(5)的底部堆叠至含水层(17)顶部0.8-1.2m处;所述的黏土层(12)的厚度为1.5-2.5m;所述的填充条块层(15)由轻质刚性条块堆叠至地表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降水与污染场地整治耦合的清洁基坑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活性渗滤墙(1101)由内置修复试剂的反应模块(19)组成,所述的反应模块(19)的横向两端分别依次设有凹槽(21)与凸梁(20),所述的凸梁(20)的宽度小于凹槽(21)的宽度,同一反应模块(19)的两端的凹槽(21)与凸梁(20)的分布朝向正好相反,以使得横向相邻的两反应模块(19)之间的相互镶嵌;所述的反应模块(19)的纵向两端设置成面向相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秀,吴林波,邓沿生,宋东升,张宇澄,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