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力传递组件、感光鼓及处理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7690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2 1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及以其构建的感光鼓与处理盒,属于电子照相成像打印技术领域。其中,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鼓齿轮、旋转力传递头、扭簧及铰轴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的第一旋转力接收齿与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旋转力传递头上设有用于限制旋转力接收齿自联结位置转向远离脱离位置的限位部。扭簧的一扭臂抵靠第一旋转力接收齿,另一扭臂抵靠第二旋转力接收齿,其恢复力迫使第一旋转力接收齿与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抵靠限位部。由于该旋转力传递组件只采用单只扭簧作为齿复位件,使旋转力传递头的结构得到简单,便于对其微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的处理盒及其旋转力传递组件与感光鼓。
技术介绍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包括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一体机等,通常包括主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主机内的处理盒。其中,处理盒具有盒体及可旋转地支承在盒体两端壁之间的感光鼓,感光鼓包括鼓筒及安装在鼓筒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公告号为CN201945803U的专利文献中公告了一种驱动组件,即旋转力传递组件。如图1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01由轴向限位件031、鼓齿轮032、轴向复位件033及旋转力接收头08构成。旋转力接收头08由旋转力传递头04、第一销轴061、第二销轴062、第一旋转力接收齿071、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及两根拉簧05构成。第一旋转力接收齿071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与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输出臂相配合的耦合面0711,中部形成有与第一销轴061相配合的轴孔0712,下端部形成有与拉簧05的挂钩相配合的悬挂孔0713。旋转力传递头04由导杆041与支架042构成,支架042上形成有与第一旋转力接收齿071的中部相配合的第一安装槽0422及与拉簧05的另一挂钩相配合的悬挂孔,安装槽0422的两侧上形成有与第一销轴061相配合的轴孔0421。通过第一销轴061与轴孔0421及轴孔0712的配合,使第一旋转力接收齿071可绕第一销轴061旋转地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04,第一销轴061作为第一铰轴使第一旋转力接收齿071可绕其在与主机驱动轴联结传递旋转力的第一联结位置和与主机驱动轴脱离联结的第一脱离位置间切换。拉簧05的一挂钩挂至悬挂孔0713,另一挂钩挂至设于支架042上的悬挂孔。与第一旋转力接收齿071相似,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通过第二销轴062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04,第二销轴062作为第二铰轴使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可绕其在第二联结位置与第二脱离位置间切换。第一销轴061的轴向与第二销轴062的轴向相平行。如图2所示,当处理盒中的碳粉耗尽时,需将处理盒从主机中卸下,假设处理盒沿如图箭头所示方向从主机里拉出,由于驱动轴02球形端部022的抵靠作用,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克服拉簧05的弹性恢复力而绕第二销轴062顺时针地从第二联结位置转至第二脱离位置,以便于驱动轴02与旋转力接收头08脱离联结,二者完全脱离联结时,即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拉簧05作为齿复位件,其弹性恢复力迫使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复位至第二联结位置。上述旋转力传递组件01能够便于旋转力接收头08与驱动轴02的脱离联结,但是,旋转力接收头08的结构复杂,不便于组装及对其进行微型化。此外,当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如图3箭头所示时,即第一旋转力接收齿071与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间的连线沿平行于插入方向布置,则易出现如图3所示的情况,即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容易被抵靠而使其上端部朝里旋转,即第二旋转力接收齿072自第二联结位置转向远离第二脱离位置的方向,导致整个联结过程不易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便于微型化的旋转力传递头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便于微型化的旋转力传递头及能提高处理盒就位过程顺畅性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上述旋转力传递组件构建的感光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便于微型化的旋转力传递头的处理盒;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便于微型化的旋转力传递头及能提高其就位过程顺畅性的处理盒。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鼓齿轮、旋转力传递头、轴向复位件、齿复位件及通过第一铰轴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的第一旋转力接收齿与通过第二铰轴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的第二旋转力接收齿。第一旋转力接收齿可绕第一铰轴在第一联结位置与第一脱离位置间切换,第二旋转力接收齿可绕第二铰轴在第二联结位置与第二脱离位置间切换。齿复位件为一扭簧,该扭簧的簧圈安置于旋转力传递头的固定位处。旋转力传递头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第一旋转力接收齿自第一联结位置转向远离第一脱离位置的方向,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第二旋转力接收齿自第二联结位置转向远离第二脱离位置的方向。扭簧的一扭臂抵靠第一旋转力接收齿,另一扭臂抵靠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扭簧的弹性恢复力迫使第一旋转力接收齿抵靠第一限位部及迫使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抵靠第二限位部。由以上方案可见,采用单只扭簧作为齿复位件,通过其两条扭臂分别为两个旋转力接收齿自脱离位置切换至联结位置提供复位力,与现有采用两根拉簧作为齿复位件的技术方案相比,可有效地简化旋转力传递头的结构,以便于对旋转力传递头进行微型化。通过设置限位部,在具有该旋转力传递组件的处理盒的就位过程中,可有效地确保旋转力接收齿在与主机驱动轴抵靠时,不会由联接位置转向远离脱离位置的方向而无法实现二者间的联结。一个具体的方案为旋转力传递头包括导杆及位于导杆的一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旋转力接收部设有沿鼓齿轮的径向贯通旋转力接收部的安装槽。第一旋转力接收齿通过第一铰轴铰接至该安装槽内,第二旋转力接收齿通过第二铰轴铰接至该安装槽内。固定位为一根设在旋转力传递头上的固定轴,簧圈套在固定轴上,扭簧通过固定轴固定至该安装槽内。由于扭簧安置在安装槽内,使得旋转力传递头的径向尺寸较现有技术大大缩小。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安装槽的两侧面关于第一平面对称且均与第一平面相平行,导杆的中心轴线在该第一平面内,且第一平面的法向与第一铰轴的轴向相平行。有效提高旋转力传递组件与主机驱动轴在工作过程中的联结稳定性。另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还包括补强单元。补强单元包括:位于安装槽远离导杆的端部且与安装槽的两侧壁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和/或包裹于旋转力接收部邻近导杆的一段外的C型片,C型片的两侧端向内弯折而扣合在位于旋转力接收部的侧面的凹槽内。有效提高旋转力接收部的强度,便于进一步对其进行微型化。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个具体方案为旋转力传递头包括导杆及设于该导杆的一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导杆邻近旋转力接收部的一段为用于接收迫使旋转力传递头相对鼓齿轮绕导杆的中心轴线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的力的受力段。由于受力段的设置,使得旋转力传递头可以在预定角度内转至两旋转力接收齿间的连线偏离插入方向,有效地提高具有该旋转力传递组件的处理盒在就位过程中的顺畅性。更具体的方案为受力段上固定有第一磁体,第一磁体的磁极连线均沿导杆的径向布置;或受力段上固定有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第二磁体及第三磁体的磁极连线均沿导杆的径向布置,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的磁极连线共线,且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背离导杆的径向中心的一端的磁极同名。受力段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成本低。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感光鼓包括鼓筒及安装在该鼓筒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中,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处理盒包括盒体及可绕旋转轴线旋转地支承于该盒体的两端壁之间的感光鼓。感光鼓包括鼓筒及安装于该鼓筒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了实现上述再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个具体的方案为处理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鼓齿轮、旋转力传递头、齿复位件及通过第一铰轴铰接至所述旋转力传递头的第一旋转力接收齿与通过第二铰轴铰接至所述旋转力传递头的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可绕所述第一铰轴在第一联结位置与第一脱离位置间切换,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可绕所述第二铰轴在第二联结位置与第二脱离位置间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复位件为一扭簧,所述扭簧的簧圈安置于所述旋转力传递头的固定位处;所述旋转力传递头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限制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自所述第一联结位置转向远离所述第一脱离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自所述第二联结位置转向远离所述第二脱离位置的方向;所述扭簧的一扭臂抵靠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另一扭臂抵靠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所述扭簧的弹性恢复力迫使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抵靠所述第一限位部及迫使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抵靠所述第二限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鼓齿轮、旋转力传递头、齿复位件及通过第一铰轴铰接至所述旋转力传递头的第一旋转力接收齿与通过第二铰轴铰接至所述旋转力传递头的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可绕所述第一铰轴在第一联结位置与第一脱离位置间切换,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可绕所述第二铰轴在第二联结位置与第二脱离位置间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复位件为一扭簧,所述扭簧的簧圈安置于所述旋转力传递头的固定位处;所述旋转力传递头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限制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自所述第一联结位置转向远离所述第一脱离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自所述第二联结位置转向远离所述第二脱离位置的方向;所述扭簧的一扭臂抵靠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另一扭臂抵靠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所述扭簧的弹性恢复力迫使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抵靠所述第一限位部及迫使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抵靠所述第二限位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力传递头包括导杆及位于所述导杆的一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所述旋转力接收部设有沿所述鼓齿轮的径向贯通所述旋转力接收部的安装槽;所述第一旋转力接收齿通过所述第一铰轴铰接至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旋转力接收齿通过所述第二铰轴铰接至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固定位为一固定轴,所述簧圈套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扭簧位于所述安装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两侧面关于第一平面对称且均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平行;所述导杆的中心轴线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平面的法向与所述第一铰轴的轴向相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强单元,所述补强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槽远离所述导杆的端部且与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壁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和/或包裹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邻近所述导杆的一段外的C型片,所述C型片的两侧端向内弯折而扣合在位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的侧面的凹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争光杨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