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864502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9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支设支撑后浇带两侧的梁板结构的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柱模板,浇筑混凝土柱至达到设计楼板的底标高并预留铺设楼板模板的位置;2、搭设支撑后浇带两侧的梁板结构的第一钢管模板支架和楼板模板,然后进行梁板结构的浇筑;3、拆除第一钢管模板支架,混凝土柱独立承受梁板结构的荷载;4、支设后浇带部位的第二钢管模板支架,封闭后浇带;5、待后浇带与后浇带两侧梁板结构连成一体且达到强度后拆除混凝土柱。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后浇带两侧钢管支架拆除后,支撑后浇带两侧结构,保证后浇带两侧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产生沉降差,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楼板、梁的相应位置留设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后浇带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由于后浇带的设置使原结构的受力状态暂时改变,施工过程中后浇带两侧模板及其钢管支架原则上不拆除,但考虑到实际材料运输、钢管租赁费用等情况,部分后浇带两侧钢管支架需要拆除,在拆除的同时必须采取可靠的支撑措施以保证结构在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后浇带两侧钢管支架拆除后,支撑后浇带两侧结构,保证后浇带两侧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方案: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支设支撑后浇带两侧的梁板结构的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柱模板,浇筑混凝土柱至达到设计楼板的底标高并预留铺设楼板模板的位置;步骤二:混凝土柱浇筑好并达到强度后,搭设支撑后浇带两侧的梁板结构的第一钢管模板支架和楼板模板,然后进行梁板结构的浇筑;步骤三:待后浇带两侧梁板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要求时,拆除第一钢管模板支架,混凝土柱独立承受梁板结构的荷载;步骤四:支设后浇带部位的第二钢管模板支架,封闭后浇带;步骤五:待后浇带与后浇带两侧梁板结构连成一体且达到强度后拆除混凝土柱。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一中在支设混凝土柱模板之前,按照后浇带每侧所需支承荷载与混凝土柱等量的原则,确定混凝土柱的尺寸与间距。这样混凝土柱的结构和受力比较合理,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避免由于浇筑过量的混凝土柱造成浪费。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一中在支设混凝土柱模板之前,对混凝土柱的位置进行定位放线;所述步骤二中在搭设第一钢管模板支架之前,对第一钢管模板支架的位置进行定位放线;所述步骤四中在支设第二钢管模板支架之前,对第二钢管模板支架的位置进行定位放线。定位放线对混凝土柱以及钢管模板支架的位置定位更精确,工程质量较高,安全性好。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一中在支设混凝土柱模板之前,在混凝土柱对应位置的底部铺设第一保护层。保护层能避免或者减小混凝土柱拆除时对原结构造成破坏。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二中在支设第一钢管模板支架之前、所述步骤四中在支设第二钢管模板支架之前均在其对应位置的底部设置第二保护层。避免第一钢管模板支架和第二钢管模板支架对原结构造成破坏。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二中在第一钢管模板支架上设有竖向剪刀撑,所述步骤四中在第二钢管模板支架上设有竖向剪刀撑。剪刀撑使模板支架支撑更加稳固。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五中拆除混凝土柱时采用人工辅助小型机械设备拆除。人工辅助小型机械设备比如冲击钻等拆除施工比较安全。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后浇带两侧钢管支架拆除后,支撑后浇带两侧结构,保证后浇带两侧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凝土柱浇筑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后浇带两侧结构钢管模板支架搭设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后浇带部位钢管模板支架搭设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凝土柱拆除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4所示,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支设支撑后浇带31两侧的梁板结构32的混凝土柱1的混凝土柱模板,浇筑混凝土柱1至达到设计楼板的底标高并预留铺设楼板模板4的位置;步骤二:混凝土柱1浇筑好并达到强度后,搭设支撑后浇带31两侧的梁板结构32的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和楼板模板4,然后进行梁板结构32的浇筑;步骤三:待后浇带31两侧梁板结构3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要求时,拆除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混凝土柱1独立承受梁板结构32的荷载;步骤四:支设后浇带31部位的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封闭后浇带31;步骤五:待后浇带31与后浇带31两侧梁板结构32连成一体且达到强度后拆除混凝土柱1。所述步骤一中在支设混凝土柱模板1之前,按照后浇带每侧所需支承荷载与混凝土柱等量的原则,确定混凝土柱1的尺寸与间距。所述步骤一中在支设混凝土柱模板之前,对混凝土柱1的位置进行定位放线;所述步骤二中在搭设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之前,对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的位置进行定位放线;所述步骤四中在支设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之前,对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的位置进行定位放线。所述步骤一中在支设混凝土柱模板之前,在混凝土柱1对应位置的底部铺设第一保护层51。所述步骤二中在支设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之前、所述步骤四中在支设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之前均在其对应位置的底部设置第二保护层52。所述步骤二中在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上设有竖向剪刀撑23,所述步骤四中在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上设有竖向剪刀撑23。所述步骤五中拆除混凝土柱1时采用人工辅助小型机械设备拆除。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同时搭设第一钢管模板支架和混凝土柱的模板支架,混凝土柱与梁板结构一起进行浇筑。这样能够减少施工工序,节约施工时间,较适用于楼层高度较低时。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保护层51采用油毡,第二保护层52采用50mm厚的木垫板,模板4采用18mm厚的胶合板,模板4和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之间采用规格为60×80mm的木方支撑,以上材料均可以采用其它合适的具有同等作用的材料代替。在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和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上加设竖向剪刀撑23使模板支架更加稳固;一般在支架高度超过四米时按构造每隔两步加一道水平剪刀撑。当混凝土柱1高度不足时,可用水泥砂浆或其他合适的材料铺垫。本专利技术能够在后浇带两侧钢管支架拆除后,支撑后浇带两侧结构,保证后浇带两侧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支设支撑后浇带(31)两侧的梁板结构(32)的混凝土柱(1)的混凝土柱模板,浇筑混凝土柱(1)至达到设计楼板的底标高并预留铺设楼板模板(4)的位置;步骤二:混凝土柱(1)浇筑好并达到强度后,搭设支撑后浇带(31)两侧的梁板结构(32)的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和楼板模板(4),然后进行梁板结构(32)的浇筑;步骤三:待后浇带(31)两侧梁板结构(3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要求时,拆除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混凝土柱(1)独立承受梁板结构(32)的荷载;步骤四:支设后浇带(31)部位的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封闭后浇带(31);步骤五:待后浇带(31)与后浇带(31)两侧梁板结构(32)连成一体且达到强度后拆除混凝土柱(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支设支撑后浇带(31)两侧的梁板结构(32)的混凝土柱(1)的混凝土柱模板,浇筑混凝土柱(1)至达到设计楼板的底标高并预留铺设楼板模板(4)的位置;步骤二:混凝土柱(1)浇筑好并达到强度后,搭设支撑后浇带(31)两侧的梁板结构(32)的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和楼板模板(4),然后进行梁板结构(32)的浇筑;步骤三:待后浇带(31)两侧梁板结构(3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要求时,拆除第一钢管模板支架(21),混凝土柱(1)独立承受梁板结构(32)的荷载;步骤四:支设后浇带(31)部位的第二钢管模板支架(22),封闭后浇带(31);步骤五:待后浇带(31)与后浇带(31)两侧梁板结构(32)连成一体且达到强度后拆除混凝土柱(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在支设混凝土柱模板之前,按照后浇带每侧所需支承荷载与混凝土柱等量的原则,确定混凝土柱(1)的尺寸与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混凝土柱支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朝安欧阳平文陈乐斌余烽王剑
申请(专利权)人: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