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有氧运动训练装置,有一个带顶部的外容器,顶部上至少有一个使外容器的使用空间与周围大气相通的装置,有一个呼吸管和用于该呼吸管的小孔,呼吸管与内容器相通;内容器有完整的底部9,下方有若干个侧孔,内容器外部套着可改变侧孔流通截面面积的装置,内容器置于带顶部的中容器内,至少有一个使中容器与外容器相通的形成在中容器顶部的装置,外容器内有隔断外容器使用空间的横隔板,横隔板可轴向移位,并固定在外容器内表面和中容器外表面上,上述与周围大气和与外容器使用空间相通的位于外容器顶部和中容器顶部的装置可在外容器内形成朝向横隔板的大气空气和呼气气流。(*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有氧运动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有氧运动训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装置,通过使用该装置而达到使动脉血气体成分中的二氧化碳的内稳态指标恢复正常从而提高机体适应和代偿能力。
技术介绍
组织慢性缺氧状态十分常见,又是众多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基础或构成其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物氧化过程不合所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病变,也是生命过程能源保障出现程度不等的缺额的一种后果。现有的消除或减轻组织的缺氧方法包括通过例如氧气袋、氧气瓶或者方便家庭使用的“氧立得”这类直接吸氧装置向缺氧者补充氧气。然而这种直接吸氧的方法并不能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状态,仅起到临时性的缓解作用。再一种方法就是当今在医学专家们的健康讲座中常提到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快走等运动方式。但是这种有氧运动对人们的体力和毅力都是一个考验,人们往往不能坚持下去,而且对于体弱的中、老年人确实是一种吃不消的锻炼方式。运动医学理论告诉我们,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基础是使呼吸中枢出现重新适应,从而可以减少一分钟呼吸量,并相应提高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二氧化碳浓度,而且按周知的规律性可以保证在动脉血CO2含量增高时使氧含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提高氧含血红蛋白解离程度,进而使组织利用氧气量增多,以消除或减轻组织的慢性缺氧。例如,一分钟呼吸量减少一半,即可使肺泡空气中(从而使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提高35.6%,并使氧气耗量(氧利用量)提高54%。当机体处于高二氧化碳状态下,即可使呼吸中枢一定时间内出现重新适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随时随地方便地进行有氧运动从而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训练装置。本技术是基于下述的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方法设计的有氧运动装置,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测定受训者在静息状态下动脉血二氧化碳最初的浓度,b.取其二氧化碳最初的浓度含量的0.05-0.35倍作为最初吸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c.调整一个用于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装置,使其容器内形成具有上述最初吸入的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状态,该混合气体主要来自空气,且不改变含氮量,d.通过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装置分阶段定期吸入高二氧化碳混合气体,e.在一个阶段每次吸入过程中逐渐增加吸入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每次增加的量为受训者静息状态下动脉二氧化碳最初浓度的0.003-0.03倍,f.在一个阶段内使受训者动静脉含氧量的差值达到最大值。上述方法可以减轻组织缺氧的程度,因为采用该方法受训者在静息状态下(即在阶段的吸入过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加大的情况下)测定的动脉血和静脉血中的容积氧量值之差值已基本达到最大值(在其最后几次吸入中测量的容积氧量值之差值基本不变),从而证实在静息状态下组织利用氧值也基本达到最大值。而且每名受训者最初吸入混合气体是选用各自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量;每名受训者一个阶段吸入次数各不相同。每名受训者达到动静脉氧含量差值的最大值所用的疗程长段各有不同,而且不同受训者动静脉血中二氧化碳所达到的浓度也各有不同。至于最初混合气体中CO2浓度以及训练中每次吸入CO2浓度增量的量程范围的选定,本技术遵循如下原则:即使吸入浓度不同,只要考虑受训者机体的全身状况,而心跳次数在每次吸入时增加不超过15-20次-->/分,即可以认为该次吸入高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负荷量是合适的。反之,如果组织缺氧明显且全身健康状况不佳时,在最初吸入混合气体时宜选用较低的CO2浓度。但如果CO2浓度比量程范围内的低值还低,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即使对严重缺氧和健康状况不佳者来说,也会产生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反应。如果组织缺氧不甚明显且全身健康状态较差时,最初吸入混合气体中CO2可选用(在浓度量程范围内)较高的浓度。如果浓度超出量程范围的高限值也属不当的负荷量,这样会使心跳次数增加过多,这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组织缺氧较严重且全身状况不佳时,疗程中每次CO2浓度的增加量值可选用较小的范围;反之,如果组织缺氧较严重但健康状况良好时,增量值可选用较大范围,仅当发现增量的速度对受训者机体状况不相适应时,可在量度范围内逐渐过渡到选用较小的增量值。在疗程中每次吸入CO2浓度的增量值如超出量程范围的上限值,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心跳次数的增加数会超过20次/分,表明负荷量过大。增加值过小,且低于量程范围的最低限值也是不合适的,原因也是,在缺氧程度严重且健康状态不佳者中会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性。根据上述方法设计了本技术的有氧运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有一个带顶部的外容器,顶部上至少有一个使外容器的使用空间与周围大气相通的装置,有一个呼吸管和用于该呼吸管的小孔,呼吸管与内容器相通,内容器有完整的底部,下方有若干个侧孔,内容器外部套着可改变侧孔流通截面面积的装置,内容器置于带顶部的中容器内,至少有一个使中容器与外容器相通的形成在中容器顶部的装置,外容器内有隔断外容器使用空间的横隔板,横隔板可轴向移位,并固定在外容器内表面和中容器外表面上,上述与周围大气和与外容器使用空间相通的位于外容器顶部和中容器顶部的装置可在外容器内形成朝向横隔板的大气空气和呼气气流。此外,气流形成装置可以是在外容器顶部和中容器顶部形成的一些喷口,它朝向外容器使用空间逐渐变窄,喷口的轴线为位于外容器顶部的右螺旋线以及位于中容器顶部的左螺旋线。-->此外,气流形成装置也可以是裂隙,它们位于外容器内表面和其顶部之间,或中容器外表面和其顶部之间,这样朝向外容器使用空间部分的横隔板可以用两个横截面成弧形的凹面所组成,其连接部位朝向外容器的使用空间部分。在该装置上配置外容器的大气空气和呼气气流形成装置及将其朝向活动横隔板可消除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干扰。来自喷口或裂隙的定向气流可方便的到达活动横隔板上,而不管横隔板位置的高低,也不管受训者所产生的外呼吸强度的大小。由此可见,外容器作业空间的利用可以达到最大可能的程度。不管这一程度是大是小,既可以作为气体介质生成的装置(可使气体介质成分完全适应规定的作业空间),也可以作为“缓冲空间”(这可以在该装置作业空间内横隔板任一位置上完全排除呼吸强度改变这一因素的影响)。朝向隔板的喷口的螺旋线配置或在有裂隙时使用的弧形凹面横隔板均可因装置作业空间内气体的不断混合,而使气体介质生成过程的各项指标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另一种结构的本技术的有氧运动训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有一个外容器,外容器顶部有顶盖,顶盖上至少有一个使外容器的使用空间与周围大气相通的装置,内容器上有呼吸孔,呼吸孔与内容器相通,内容器有完整的底部,底部有槽孔,该槽孔与中容器底部上的槽孔配合改变内容器和中容器之间的流通截面面积,内容器置于中容器内,通过在中容器顶部与内容器的盖之间的间隙中容器与外容器相通。附图简述图1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装置的主视图,表示出在装置的外容器内形成大气空气和呼气气流,并将其朝向横隔板的位于外容器和中容器顶部的喷口装置;图2表示了外容器顶部喷口位置圆周的截面,其轴线为右螺旋线;图3表示了中容器顶部喷口位置圆周的截面,其轴线为左螺旋线;图4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装置的主视图,表示出在装置的外容器内形成大气空气和呼气气流,并将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有氧运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有一个带顶部的外容器,顶部上至少有一个使外容器的使用空间与周围大气相通的装置,有一个呼吸管和用于该呼吸管的小孔,呼吸管与内容器相通;内容器有完整的底部,下方有若干个侧孔,内容器外部套着可改变侧孔流通截面面积的装置,内容器置于带顶部的中容器内,至少有一个使中容器与外容器相通的形成在中容器顶部的装置,外容器内有隔断外容器使用空间的横隔板,横隔板可轴向移位,并固定在外容器内表面和中容器外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消除或减轻组织慢性缺氧的有氧运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有一个带顶部的外容器,顶部上至少有一个使外容器的使用空间与周围大气相通的装置,有一个呼吸管和用于该呼吸管的小孔,呼吸管与内容器相通;内容器有完整的底部,下方有若干个侧孔,内容器外部套着可改变侧孔流通截面面积的装置,内容器置于带顶部的中容器内,至少有一个使中容器与外容器相通的形成在中容器顶部的装置,外容器内有隔断外容器使用空间的横隔板,横隔板可轴向移位,并固定在外容器内表面和中容器外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容器和中容器顶部设有喷口,它们朝向外容器的使用空间逐渐变窄。3.根据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喷口的轴线为位于外容器顶部的右螺旋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友长,刘兆启,王锡臣,
申请(专利权)人:潘友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