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桶甩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5331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8 0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双桶甩油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电机,所述的外筒体的上端开口,且外筒体底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筒体、第二筒体设于外筒体内,引导板上表面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在外筒体一侧下端设有出油口,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内均设有多个甩油板,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两侧壁上均设有甩油口,所述的甩油板包括板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的引导板及在引导板上设置的滑槽,提高收集铁钉油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有效地防止了因铆钉之间发生碰撞,造成产品表面碰伤,划痕等质量缺陷的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钉子刷油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双桶甩油装置
技术介绍
普通的铁钉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润滑油进行润滑加工,但是加工后的油渍很难去除,大大影响了铁钉的装配效率。在现有的技术中,甩油装置中对钉子进行刷油操作时,会因铆钉之间发生碰撞,造成产品表面碰伤,划 痕等质量缺陷,严重导致部分产品报废;在甩桶内甩出来油无法进行正常的收集,会出现油堆积在外桶内壁上,收集铁钉油不方便;甩油机多为一个筒体,降低了操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防止出现铆钉表面出现碰伤、划痕等现象和提高收集铁钉油效率、提高清洁铁钉效率的新型铆钉甩油机,尤其适合用于处理铆钉表面过多的铁钉油中。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双桶甩油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电机,所述的外筒体的上端开口,且外筒体底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筒体、第二筒体设于外筒体内,且第一筒体的下端外侧与第一连接轴连接,第一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且与第一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二筒体的下端外侧与第二连接轴连接,第二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且与第二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均与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的主动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的电机设在底座上,所述的外筒体内设有引导板,所述的引导板设在第一、二内筒体的下方,第一、二连接轴均穿过引导板,引导板上表面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在外筒体一侧下端设有出油口,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内均设有多个甩油板,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两侧壁上均设有甩油口,所述的甩油板包括板体,所述的板体上设有多个放置孔,在板体上还设有纵向沟槽、横向沟槽,纵向沟槽和横向沟槽在放置孔处相交,并通至板体的边缘,在板体的四个角落处分别设有定位槽,在压板的四个角落处设有与定位槽相对应的定位柱,压板固定在板体上。进一步,所述的外筒体下端固定在底座上。进一步,所述的第一、二连接轴与外筒体底壁之间设有轴承。进一步,所述的出油口内边缘与引导板相连,且引导板朝向出油口倾斜。进一步,所述的放置孔是上大下小的阶梯孔。进一步,所述第一、二连接轴与引导板之间设有轴承。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引导板及在引导板上设置的滑槽,提高收集铁钉油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有效地防止了因铆钉之间发生碰撞,造成产品表面碰伤,划痕等质量缺陷的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甩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筒体2、电机3、第一筒体4、第二筒体5、第一连接轴6、第二连接轴7、底座8、引导板9、出油口10、甩油板11、甩油口12、板体13、放置孔14、纵向沟槽15、横向沟槽16、压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双桶甩油装置,包括外筒体1、内筒体和电机2,所述的外筒体1的上端开口,且外筒体1底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设于外筒体1内,且第一筒体3的下端外侧与第一连接轴5连接,第一连接轴5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且与第一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二筒体4的下端外侧与第二连接轴6连接,第二连接轴6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且与第二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均与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的主动轮与电机2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的电机2设在底座7上,所述的外筒体1内设有引导板8,所述的引导板8设在第一、二内筒体的下方,第一、二连接轴均穿过引导板8,且所述第一、二连接轴与引导板8之间设有轴承,引导板8上表面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在外筒体1一侧下端设有出油口9,所述的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内均设有多个甩油板10,所述的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两侧壁上均设有多个甩油口,这样便于对铆钉上的油进行收集,提高其工作效率;所述的甩油板10包括板体12,所述的板体12上设有多个放置孔13,在板体12上还设有纵向沟槽14、横向沟槽15,纵向沟槽14和横向沟槽15在放置孔13处相交,并通至板体12的边缘,在板体12的四个角落处分别设有定位槽16,在压板12的四个角落处设有与定位槽16相对应的定位柱,压板16固定在板体12上,使用时,将待甩油的铆钉放在所有的放置孔13内,然后使得压板16压在甩油板10上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因铆钉之间发生碰撞,造成产品表面碰伤,划痕等质量缺陷的现象的发生。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外筒体1下端固定在底座7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二连接轴与外筒体1底壁之间设有轴承。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出油口9内边缘与引导板8相连,且引导板8朝向出油口9倾斜。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放置孔13是上大下小的阶梯孔。本实例的工作过程:使用时,将待甩油的铆钉放在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的所有的放置孔13内,然后使压板16压在甩油板10上,打开电机2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因铆钉之间发生碰撞,造成产品表面碰伤,划痕等质量缺陷的现象的发生。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双桶甩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电机,所述的外筒体的上端开口,且外筒体底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筒体、第二筒体设于外筒体内,且第一筒体的下端外侧与第一连接轴连接,第一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且与第一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二筒体的下端外侧与第二连接轴连接,第二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且与第二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均与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的主动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的电机设在底座上,所述的外筒体内设有引导板,所述的引导板设在第一、二内筒体的下方,引导板上表面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在外筒体一侧下端设有出油口,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内均设有多个甩油板,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两侧壁上均设有甩油口,所述的甩油板包括板体,所述的板体上设有多个放置孔,在板体上还设有纵向沟槽、横向沟槽,纵向沟槽和横向沟槽在放置孔处相交,并通至板体的边缘,在板体的四个角落处分别设有定位槽,在压板的四个角落处设有与定位槽相对应的定位柱,压板固定在板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双桶甩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电机,所述的外筒体的上端开口,且外筒体底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筒体、第二筒体设于外筒体内,且第一筒体的下端外侧与第一连接轴连接,第一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且与第一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二筒体的下端外侧与第二连接轴连接,第二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且与第二从动轮相连,所述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均与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的主动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的电机设在底座上,所述的外筒体内设有引导板,所述的引导板设在第一、二内筒体的下方,引导板上表面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在外筒体一侧下端设有出油口,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内均设有多个甩油板,所述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兴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盛鑫源钉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