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836783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5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博落回的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苗床选择,B.整地及施肥,C.博落回根段处理,D.博落回根段栽植,E.田间管理。该繁殖方法培育的博落回植物,植株健壮,在根蔸近地面处具有许多明显芽,来年可萌发成株,在白云质砂石山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适生性,出苗率达97%,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根段繁殖来种植博落回植物的方法,特别是一种发芽成苗率高的博落回的种植方法。技术背景石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石漠化治理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并纳入“十二五”规划,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石漠化综合治理也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白云质砂石山是我省土地石漠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全省总面积1.38×105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1%,各地州市均有分布,铜仁地区面积4018hm2。白云质砂石荒山是由白云岩发育而成的,地貌形态多为头状或坟丘状较为平缓的丘陵山地,基岩裸露率低甚至不裸露,土被连续,受到强烈侵蚀后呈现出一种砾石堆积的地表景观。由于表土剥蚀严重,土层浅薄,一般只有20-30cm,土体构型为A-C型或A-AB-C型,受岩性的影响,酸碱度成微碱性反应,pH值8.0以上,Ca质丰富,有石灰反应,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白云砂石,自然肥力差,土壤经常处于干旱状态,植物难以生长而成为砂石山或荒坡,土层较厚的少部分散生稀疏灌丛,是当前难以利用,森林植被最难恢复的一种石漠化土地类型,属于世界性难题。贵州省林业厅与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的合作项目《白云质砂石山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在黔东南州白云质砂石山上开展了10个树种的造林试验,其中构树(容器苗)、南酸枣(裸根苗)、侧柏(容器苗)、女贞(裸根苗)成活率97.3%-86.0%,但年生长量都不高。寻找适宜白云质砂石山生长,生态效益和经济高的草本植物,通过草本植物生长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是白云质砂石山治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博落回是在贵州省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零星分布的罂粟科多年野生草本药用植物,适应性强,可生长于酸性、石灰性土壤、粘质土壤、砂质土壤,在岩石风化碎屑物以及白云质岩石缝隙中生长良好,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等特性。博落回株高2-5m,茎粗2-4.5cm,单叶互生,叶片长7-30cm,宽5-30cm;根径萌发能力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和根径的增粗,萌发的数量越来越多,年生长量越来越大,覆盖度越来越高,对绿化白云质砂石山,保持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博落回的根、茎、叶、果均含有血根碱、小檗碱、白屈菜红碱、博落回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其他化合物,总碱含量1.7%左右, 具有杀虫、抗菌、消肿、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已应用于生产医药、兽药、农药等药物产品,治疗人、畜多种疾病和植物物病虫害防治,美国利用博落回生物碱开发出漱口水、空气清新剂等,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植物。据调查,目前博落回碱粗浸提物市场售价500元/kg左右,因此被誉称为“植物黄金”。博落回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长期受益且逐年增长,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白云质砂石山是石漠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的,因此白云质砂石山的治理与其他类型的石漠化治理一样,其核心是生态建设,关键是经济发展。由于白云质砂石山土壤理化特性和干旱缺水的立地条件,造成乔灌植物的适生性差,生长量小,生态效益差。开展野生植物博落回在白云质砂石山的适生性研究成功,为白云质砂石山的治理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对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等均有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极其显著的。但是,现有技术种植的博落回种子发芽率低。使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不够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该繁殖方法培育的博落回植物,植株健壮,在根蔸近地面处具有许多明显芽,来年可萌发成株,在白云质砂石山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适生性,出苗率达97%,使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苗床选择,B.整地及施肥,C.博落回植物根段处理,D.博落回植物根段栽植,E.田间管理。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步骤A苗床选择为:选择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土壤。所述步骤B整地及施肥为:均匀撒施农家肥、化肥、耕翻、碎土,平整土地,开沟、开厢;四周排水沟宽0.4-0.5m,深度0.30-0.35m;厢面宽1.5-2m,长度20-30m;厢沟宽0.3-0.4m,深0.2-0.3m;厢面上横向开播种沟,播种沟间距为30-35cm,播种沟宽8-10cm,深5-6cm;所述步骤C博落回植物根段处理为:挖取博落回植株根蔸,按长度4-5cm剪取根段,并按根径为0.3-0.5cm、0.5-0.8cm、0.8-1.0cm三个等级分选后,整齐装入袋或筐中,待用;催芽处理,催芽时,将0.3-0.5cm、0.5-0.8cm、0.8-1.0cm三个等级的博落回植物根段分别整齐的装入3个编织袋中,喷洒水分,捆扎袋口,放在背风避阳且有坡度的地方,并用稻草、野 草或遮阳网覆盖,以后每4-5d喷洒水一次,直至长出明显芽后栽植;所述步骤D博落回植物根段栽植为:选取的大小一致的根段,放入播种沟中,经过催芽的根段要求芽朝上,根段不与肥料直接接触,覆土,覆盖稻草或野草,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所述根段之间相隔15-25cm,覆土厚度为2-3cm;所述步骤E田间管理为: (1)除草:博落回植物根段栽植15-20天后进行除草;(2)排水,博落回植物忌积水,及时清理排水沟及厢沟,保持排水通畅;(3)施肥,尿素做追肥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博落回幼苗长至6-10cm时,追施尿素90-135kg/hm2,第二次在博落回苗高40-50cm时,追施尿素为150-225kg/hm2。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选择土壤质地为沙壤或重壤。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农家肥施肥量为12000-15000kg/hm2。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化肥按为氮肥、磷肥或钾肥。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化肥为氮肥时,按N计算,施用量为138-207kg/hm2,分三次施肥,第一次为种肥,施用量占总N量的2/10,第二次为追肥,施用量占总N量的3/10,第三次为追肥,施用量占总N量的5/10。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化肥为磷肥时,施用量按P2O5计算,施用量为102-127.5kg/hm2。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化肥为钾肥时,施用量按K2O计算,施用量为75-112.5kg/hm2。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农家肥为腐熟后的牛粪、马粪、鸡粪、羊粪或厩肥。前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中,所述农家肥的施用量为:12000-15000kg/hm2。本专利技术方法中,厢面上的播种沟宽8-10cm,深5-6cm,播种沟间距为30-35cm。这样布局合理,通过宽行窄株,有利于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株数,有利于通风透光;播种沟的合理宽度、深度和密度,有利于博落回植物根段萌发出苗,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博落回植物之间对养分的过度竞争,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促进博落回植株的生长,培育健壮植株,为下步利用提供保障。施肥时将农肥和根段分开,不与根段直接接触,可有效防止烧苗。另外,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博落回幼苗长至6-10cm时进行施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苗床选择,B.整地及施肥,C.博落回植物根段处理,D.博落回植物根段栽植,E.田间管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苗床选择,B.整地及施肥,C.博落回植物根段处理,D.博落回植物根段栽植,E.田间管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博落回植物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苗床选择为:选择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土壤。所述步骤B整地及施肥为:均匀撒施农家肥、化肥、耕翻、碎土,平整土地,开沟、开厢;四周排水沟宽0.4-0.5m,深度0.30-0.35m;厢面宽1.5-2m,长度20-30m;厢沟宽0.3-0.4m,深0.2-0.3m;厢面上横向开播种沟,播种沟间距为30-35cm,播种沟宽8-10cm,深5-6cm;所述步骤C博落回植物根段处理为:挖取博落回植株根蔸,按长度4-5cm剪取根段,并按根径为0.3-0.5cm、0.5-0.8cm、0.8-1.0cm三个等级分选后,整齐装入袋或筐中,待用;催芽处理,催芽时,将0.3-0.5cm、0.5-0.8cm、0.8-1.0cm三个等级的博落回植物根段分别整齐的装入3个编织袋中,喷洒水分,捆扎袋口,放在背风避阳且有坡度的地方,并用稻草、野草或遮阳网覆盖,以后每4-5d喷洒水一次,直至长出明显芽后栽植;所述步骤D博落回植物根段栽植为:选取的大小一致的根段,放入播种沟中,经过催芽的根段要求芽朝上,根段不与肥料直接接触,覆土,覆盖稻草、遮阳网或野草,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所述根段之间相隔15-25cm,覆土厚度为2-3cm;所述步骤E田间管理为:(1)除草:博落回植物根段栽植15-20天后进行除草;(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序安
申请(专利权)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