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835760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5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建设与当地盛行风风向平行的围隔,阻断水流交换,避免大湖泊蓝藻进入控制水域。利用表层漂浮蓝藻以盛行风为主要驱动力运动的特性,拦挡并沿围隔走向将蓝藻导流至下风向湖岸,形成蓝藻富集区。在蓝藻富集区设置除藻设施,大面积、高强度清除蓝藻。布设水流方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的引流设施,引中水或清洁水进入控制水域,置换污染水体,同时增强水动力。在水动力较弱水域设置水层混合设施,扰动上下水层,使水体产生横向和纵向水流循环,破坏蓝藻堆积所需的静水环境,达到控藻抑藻的目的。本项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暴发强度,修复近岸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区域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环境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
技术介绍
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灾害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当富营养化的湖泊水温升至25~35℃时,蓝藻极易大量繁殖、集聚形成水华。特别是处于盛行风下风向的湖岸带和静水湖湾,更是蓝藻水华的重灾区。湖泊蓝藻水华的控制技术目前主要有3类:1、投放杀藻剂或吸附剂的药剂法;2、原位培养有抑藻作用的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种群的生态操控法;3、人工打捞或机械清除法。但是,由于自然水体的理化环境复杂易变,投放药剂法常存在药效不易发挥的缺点;同时随着蓝藻迅速繁殖,需要投放的药剂量巨大,且一旦停止投药往往会造成蓝藻水华的重复泛滥。而采用生态操控法抑制蓝藻,则容易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本地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胁迫,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人工打捞或机械清除法,虽然可对局部特定水域进行针对性清除,但不适合大面积的自然湖泊湖面作业;同时存在人工、设备成本损耗较高,管理难度较大的缺点。因此,面对水域环境复杂的自然湖泊,利用现有技术或可短期控制蓝藻水华,但要想实现对蓝藻水华的长期有效控制、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还存在较大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以修复近岸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区域景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受污染水域沿当地盛行风风向设置围隔,围隔两端与湖岸连接,围隔底部固定于湖底,以围隔和湖岸为边界在近岸水域形成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阻断治理区域内外的水体交换,拦阻治理区域外的蓝藻进入区域内,将治理区域内外的蓝藻导流至围隔两端的湖岸,形成蓝藻富集区;引入外部水源置换受污染的水体并增强水动力,外部水源在治理区域内的流动方向与当地盛行风风向一致;在治理区域内设置水层混合设施,扰动上下水层,破坏蓝藻堆积所需的静水环境;在所述的蓝藻富集区设置人工或机械除藻设备。优选的,所述的围隔为两层结构,内层围隔为全封闭、上下均不透水的围隔,阻断内外水流交换,拦挡和导流以盛行风为驱动力聚集并运动的蓝藻;外层围隔为半封闭围隔,顶部不透水,下部为开放式,用于削减风浪、拦挡和导流表层蓝藻。所述的内层围隔3由浮体10、框架11、隔水材料12和石笼13四部分组成,浮体10固定于框架11顶部,隔水材料12固定于框架11内,石笼13与框架11底部连接;外层围隔4由浮体10、框架11和石笼13三部分组成,浮体10固定于框架11顶部,石笼13与框架11底部连接。所述的浮体10为泡沫塑料、塑料筒、浮筒中的一种;所述的框架11为
尼龙绳、金属板、塑料板中的一种;所述的隔水材料12为橡胶、塑料膜中的一种。所述的内层围隔3与外层围隔4之间的距离为5~10米。所述的围隔其主体走向与盛行风风向偏差在0°~5°范围内。所述的外部水源为中水或清洁水。所述的引入外部水源的具体措施为在治理区域近岸铺设引流管6,引流管6在治理区域的出水方向与当地盛行风风向一致,引水量应使治理区域内外的水面高程差控制在0~2厘米范围内。所述的水层混合设施7优选为太阳能水层混合仪。所述的水层混合仪按照每20m×20m~30m×30m的水域范围设置一台设备。所述的除藻设备为气浮式除藻设备和/或筛网过滤式设备。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利用表层漂浮蓝藻以盛行风为主要驱动力运动的特性,设置与当地盛行风风向平行的全封闭、不透水围隔拦挡大湖面漂浮蓝藻,并将蓝藻沿围隔走向导流至围隔两端的湖岸,形成蓝藻富集区;在蓝藻富集区设置除藻设备,集中清除蓝藻;引外部水源进入治理水域,置换污染水体、增强水动力;在水动力较弱水域设置水层混合设施,扰动上下水层,增加局部水域的流动性和交换性,破坏蓝藻堆积所需的静水环境,达到控藻抑藻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整合多项工程技术,针对性地控制自然湖泊的大面积水华灾害,有效减轻了蓝藻水华暴发强度,修复近岸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环
境质量和区域景观效果,为湖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2、建造非永久性的工程设施,可拆除重复利用,避免了材料和设备的浪费,节约了成本。3、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生态风险巨大的药剂法和生态操控法的缺点,避免了化学污染和生物入侵的可能性。4、本专利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内层围隔主视示意图;图3为图2之A-A剖视图;图4为多个内层围隔组合示意图;图5为图1中外层围隔主视示意图;图6为图5之B-B剖视图;图7为多个外层围隔组合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应用实施例中治理区域内外水体藻细胞浓度对比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应用实施例中治理区域内外水体透明度对比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应用实施例中治理区域内外水体总氮浓度对比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应用实施例中治理区域内外水体总磷浓度对比图。图中:1-湖岸,2-治理区域,3-内层围隔,4-外层围隔,5-除藻设备,6-引流管,7-水层混合设施,8-外部水源流动方向,9-蓝藻拦挡、导流方向,10-浮体,11-框架,12-隔水材料,13-石笼。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和实施例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基于本专利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7所示,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在受污染水域沿当地盛行风风向设置围隔,围隔两端与湖岸1连接,围隔底部固定于湖底,以围隔和湖岸为边界在近岸水域形成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2,阻断治理区域内外的水体交换,拦阻治理区域外的蓝藻进入区域内,将治理区域内外的蓝藻导流至围隔两端的湖岸,形成蓝藻富集区;引入外部水源置换受污染的水体并增强水动力,外部水源在治理区域内的流动方向与当地盛行风风向一致;在治理区域内设置水层混合设施,具体为水层混合仪7,扰动上下水层,破坏蓝藻堆积所需的静水环境,水层混合仪按照30米×30米的水域范围设置一台设备;在所述的蓝藻富集区使用除藻设备除藻,具体为气浮式除藻船5;围隔主体走向与盛行风风向偏差在0°~5°范围内,外部水源为中水。实施例2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围隔为两层结构,内层围隔为全封闭、上下均不透水的围隔,阻断内外水流交换,拦挡和导流以盛行风为驱动力聚集并运动的蓝藻;外层围隔为半封闭围隔,顶部不透水,阻断表层水流,拦挡和导流以盛行风为驱动力聚集并运动的蓝藻,中下部为开放式;内层围隔3
与外层围隔4之间的距离为5米,外部水源为清洁水,水层混合仪按照25米×25米的水域范围设置一台设备,除藻设备为筛网过滤式设备。实施例3重复实施例2,有以下不同:内层围隔3与外层围隔4之间的距离为6米,内层围隔由浮体10、框架11、隔水材料12和石笼13四部分组成,浮体10固定于框架11顶部,隔水材料12固定于框架11内,石笼13与框架11底部连接;内层围隔3通过石笼固定于湖底且密封。外层围隔4由浮体10、框架11和石笼13三部分组成,浮体10固定于框架11顶部,石笼13与框架11底部连接;外层围隔4通过石笼固定于湖底。浮体10为泡沫塑料,框架11为尼龙绳,隔水材料12为橡胶,水层混合仪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受污染水域沿当地盛行风风向设置围隔,围隔两端与湖岸连接,围隔底部固定于湖底,以围隔和湖岸为边界在近岸水域形成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阻断治理区域内外的水体交换,拦阻治理区域外的蓝藻进入区域内,将治理区域内外的蓝藻导流至围隔两端的湖岸,形成蓝藻富集区;引入外部水源置换受污染的水体并增强水动力,外部水源在治理区域内的流动方向与当地盛行风风向一致;在治理区域内设置水层混合设施,扰动上下水层,破坏蓝藻堆积所需的静水环境;在所述的蓝藻富集区设置人工或机械除藻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受污染水域沿当地盛行风风向设置围隔,围隔两端与湖岸连接,围隔底部固定于湖底,以围隔和湖岸为边界在近岸水域形成相对封闭的治理区域,阻断治理区域内外的水体交换,拦阻治理区域外的蓝藻进入区域内,将治理区域内外的蓝藻导流至围隔两端的湖岸,形成蓝藻富集区;引入外部水源置换受污染的水体并增强水动力,外部水源在治理区域内的流动方向与当地盛行风风向一致;在治理区域内设置水层混合设施,扰动上下水层,破坏蓝藻堆积所需的静水环境;在所述的蓝藻富集区设置人工或机械除藻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隔为两层结构,内层围隔为全封闭、上下均不透水的围隔,阻断内外水流交换,拦挡和导流以盛行风为驱动力聚集并运动的蓝藻;外层围隔为半封闭围隔,顶部不透水,中下部为开放式,用于削减风浪、拦挡和导流表层蓝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层围隔(3)由浮体(10)、框架(11)、隔水材料(12)和石笼(13)四部分组成,浮体(10)固定于框架(11)顶部,隔水材料(12)固定于框架(11)内,石笼(13)与框架(11)底部连接;外层围隔(4)由浮体(10)、框架(11)和石笼(13)三部分组成,浮体(10)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逢乐李杰王志芸田军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