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方法和装置以及汽车车门组件和汽车,所述确定方法包括步骤:沿纵向延伸的垂直平面内,以设计状态下乘员的胯点为基准,绘制所述乘员的手触及前边界线并确定正常坐姿状态下所述乘员的肘关节点;绘制以所述肘关节点为圆心、所述乘员的前臂长度为半径的圆弧;连接所述圆弧、所述汽车车门组件的门体的车窗下边缘、肘靠线和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四者形成闭合区域;将所述闭合区域确定为所述门内扣手的安装区域。显然,与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现有确定方法相比,本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确定方法基于现有整车设计标准为基准来确定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方法简单、高效且定位精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门的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
,特别是涉及一种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方法和装置以及汽车车门组件和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以下简称门内扣手)是汽车上不可或缺的部件,门内扣手的安装位置对乘员的乘车舒适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确定门内扣手在门体上的安装区域,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竞相改进的方向。现有的确定方法是:首先,统计分析同类车型的门内扣手的安装区域;然后,依据前述的统计分析结构再结合设计经验,将门内扣手预装于门体的某一区域内;最后,实际试车验证体验。如果试车效果不理想则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最佳效果。可以想见,现有的这种确定方法不仅需要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而且需要反复试车方能确定门内扣手在门体上的安装区域,工作繁杂、效率低下且确定精度低。有鉴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研发一种新确定方法,来解决现有确定方法存在的工作繁杂、效率低且确定精度低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方法,以解决现有确定方法繁杂、低效和精度低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实施上述确定方法的确定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车门组件,其门内扣手的安装区域有上述确定方法确定。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该汽车车门组件的汽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的确定方法为:沿纵向延伸的垂直平面内,以设计状态下乘员的胯点为基准,绘制所述乘员的手触及前边界线并确定正常坐姿状态下所述乘员的肘关节点;绘制以所述肘关节点为圆心、所述驾驶员的前臂长度为半径的圆弧;连接所述圆弧、所述汽车车门组件的门体的车窗下边缘、肘靠线和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四者形成闭合区域;将所述闭合区域确定为所述门内扣手的安装区域。显然,与
技术介绍
中所记载的现有确定方法相比,本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确定方法基于现有整车设计标准为基准来确定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方法简单、高效且定位精度高。可选地,先将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向后平移90mm-110mm后,再连接所述圆弧、所述车窗下边缘、肘靠线和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四者。可选地,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向后平移距离具体为100mm。可选地,所述肘关节点位于所述胯点的后上方,且所述肘关节点和所述胯点的纵向距离为100mm-110mm、垂向距离为210mm-220mm。可选地,设计状态下所述乘员的胯点、所述前臂长度均由现行的汽车设计标准确定。可选地,所述前臂长度经验值为400mm-410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装置,包括:肘关节点及手触及前边界线的确定模块,用于沿纵向延伸的垂直平面内,以设计状态下乘员的胯点为基准,绘制所述乘员的手触及前边界线并确定正常坐姿状态下所述乘员的肘关节点;圆弧绘制模块,用于绘制以所述肘关节点为圆心、所述驾驶员的前臂长度为半径的圆弧;连接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圆弧、所述汽车车门组件的门体的车窗下边缘、肘靠线和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四者形成闭合区域;安装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闭合区域确定为所述门内扣手的安装区域。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车门组件,该汽车车门组件包括门体及安装
于所述门体的肘靠和门内扣手,所述门内扣手安装于由上述确定方法确定的门体上的安装区域内。由于这种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由前述确定方法确定,因此汽车车门组件具有与上述确定方法相同的技术效果,故而本文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所述门内扣手与所述车窗下边缘的垂向距离为50-220mm,所述门内扣手与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的纵向距离为20-220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汽车车门组件。同样,这种汽车具备该汽车车门组件所具有的技术效果,故而本文再次也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汽车车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确定方法的确定原理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确定方法的确定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中各个组件名称与相应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1门体、2门内扣手、3肘靠、41圆弧、42手触及前边界线、43车窗下边缘、44肘靠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简单、高效且高精度的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实施上述确定方法的确定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车门组件,其门内扣
手的安装区域有上述确定方法确定。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该汽车车门组件的汽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均以汽车为参照,以与汽车行驶方向平行的方向为纵向,在纵向上,行驶方向所指向的方向为前,与行驶方向相背的方向为后;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为横向,在横向上,沿行驶方向看,处于左手边的方向为左,处于右手边的方向为右;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垂向,在垂向上,靠近地面的方向为下,远离地面的方向为上。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绘制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汽车车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汽车车门组件包括门体1、门内扣手2和肘靠3,其中,门内扣手2和肘靠3均安装于门体1的内壁上。需要说明的是,汽车车门组件的门体1、门内扣手2和肘靠3三者的具体结构、三者间相互连接关系以及各自的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故而本文在此仅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点-门内扣手2安装区域的确定方法加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确定方法的确定原理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确定方法的确定流程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汽车车门组件的门体1内壁基本为沿纵向延伸的垂向平面,因此,为了便于清楚简明的说明门体1上门内扣手2安装区域的确定方法,本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确定方式均在沿纵向延伸的垂向平面内进行。另外,本文中所述及的乘员包括驾驶员和乘客,本具体实施方式是以驾驶员为例来说明门内扣手2的确定方法,可以理解,这种确定方法同样适用于确定乘客侧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2安装区域。详细地,如图2所示,在沿纵向延伸的垂向平面内,首先,以设计状态下驾驶员的胯点R为基准,绘制驾驶员的手触及前边界42线并确定正常坐姿状态下驾驶员的肘关节点A。需要说明的是,其中,驾驶员是指整车设计中选用的第五百分位人体至第九十五百分位人体。采用这种普遍适应的人体为设计对象时,根据现行的整车设计标准,设计状态下驾驶员的胯点R为确定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从标准中选取。另外,针对驾驶员的正常坐姿状态在整车设计标准中也有相关规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查阅标准,具体是指驾驶员背靠座椅、手臂大臂抵靠座椅且手臂前臂放置于肘靠3时的状态。经过多年的设计经验积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驾驶员在正常坐姿状态下时,肘关节点A位于胯点R的后上方,且肘关节点A相对于胯点R的纵向距离为100mm(毫米)-110mm(毫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沿纵向延伸的垂直平面内,以设计状态下乘员的胯点(R)为基准,绘制所述乘员的手触及前边界线(42)并确定正常坐姿状态下所述乘员的肘关节点(A);绘制以所述肘关节点(A)为圆心、所述驾驶员的前臂长度为半径的圆弧(41);连接所述圆弧(41)、所述汽车车门组件的门体(1)的车窗下边缘(43)、肘靠线(44)和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42)四者形成闭合区域;将所述闭合区域确定为所述门内扣手(2)的安装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车门组件的门内扣手安装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沿纵向延伸的垂直平面内,以设计状态下乘员的胯点(R)为基准,绘制所述乘员的手触及前边界线(42)并确定正常坐姿状态下所述乘员的肘关节点(A);绘制以所述肘关节点(A)为圆心、所述驾驶员的前臂长度为半径的圆弧(41);连接所述圆弧(41)、所述汽车车门组件的门体(1)的车窗下边缘(43)、肘靠线(44)和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42)四者形成闭合区域;将所述闭合区域确定为所述门内扣手(2)的安装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42)向后平移90mm-110mm后,再连接所述圆弧(41)、所述车窗下边缘(43)、肘靠线(44)和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42)四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触及前边界线(42)向后平移距离具体为100mm。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肘关节点(A)位于所述胯点(R)的后上方,且所述肘关节点(A)和所述胯点(R)的纵向距离为100mm-110mm、垂向距离为210mm-220mm。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设计状态下所述乘员的胯点(R)、所述前臂长度均由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高玉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