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曲轴的两端分别为自由端和功率输出端,沿自由端至功率输出端方向投影,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是第一曲拐、第二曲拐和第三曲拐,第一曲拐与第二曲拐之间以及第二曲拐与第三曲拐之间的夹角均为120°,曲轴的发火顺序为1‑2‑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火顺序有利于降低曲轴系的扭振振幅,改善曲轴的强度、扭振和强度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的扭振振幅较大,并且曲轴的强度性能较差,并且三缸曲轴的供油能力较差,油道布置困难并且不容易加工。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从而克服现有的曲轴扭振振幅大且强度性能差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曲轴的两端分别为自由端和功率输出端,沿自由端至功率输出端方向投影,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是第一曲拐、第二曲拐和第三曲拐,第一曲拐与第二曲拐之间以及第二曲拐与第三曲拐之间的夹角均为120°,曲轴的发火顺序为1-2-3。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曲轴的每个曲柄臂关于曲轴的中心线对称,第一曲拐和第三曲拐的每个曲柄臂的下端设有扇形的配重块,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与配重块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45°。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连杆轴颈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出油孔,每个曲拐上靠近自由端的主轴颈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二出油孔,第一出油孔
与相应的第二出油孔之间设有通道,形成油道。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与配重块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曲轴的中心轴线与每个连杆轴颈的中心轴线形成的平面与相应的油道交叉。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油道在曲轴的径向截面上的投影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60°。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油道在曲轴的径向截面上的投影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2.32°。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第二出油孔与相应的主轴颈的径向截面的圆心之间的连线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90°。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第二出油孔与相应的主轴颈的径向截面的圆心之间的连线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出油孔位于相应的连杆轴颈的轴向中心处,第二出油孔位于相应的主轴颈的轴线中心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发火顺序有利于降低曲轴系的扭振振幅,改善曲轴的强度、扭振和强度的性能;曲柄臂和配重块的设计有利于曲轴的轻量化,降低曲轴的内力矩,提高曲轴的动平衡率;油道的布置方便加工,并且可充分润滑主轴承和连杆轴承,改善了轴颈轴承的润滑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的曲拐布置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曲轴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曲轴的部分主视图。图5是图4的E-E视图。图6是图4的F-F视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曲轴,11-第一曲拐,111-第一连杆轴颈,112-中心轴线,113-第一主轴颈,12-第二曲拐,121-第二连杆轴颈,13-第三曲拐,131-第三连杆轴颈,14-油道,141-第一出油孔,142-第二出油孔,16-主轴颈,17-水平轴线,18-自由端,19-功率输出端,2-配重块,21-中心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包括曲轴1和4个配重块2。如图1-4所示,曲轴1的两端分别为自由端18和功率输出端19,沿自由端18至功率输出端19方向投影,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是第一曲拐11、第二曲拐12和第三曲拐13。如图2所示,以曲轴的主轴颈16为中心,第一曲拐11与第二曲拐12之间以及第二曲拐12与第三曲拐13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具体来说,如图3和4所示,沿自由端18至功率输出端19方向投影,如果第一曲拐11竖直向上(12点方向),则第二曲拐12向右下方倾斜(4点方向),第三曲拐13向左下方倾斜(8点方向)。曲轴的发火顺序为1-2-3。如图1-4所示,曲轴的所有曲柄臂的形状完全相同,曲柄臂关于曲轴1的中心线对称。第一曲拐11和第三曲拐13的每个曲柄臂的下端设有配重块2,配重块2呈扇形,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与配重块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45°。作为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以第一曲拐的曲柄臂为例,曲柄臂的中心轴线112与配重块2的中心轴线21之间的夹角为30°。由于曲柄臂和配重块均为对称部件,这有利于曲轴的轻量化,降低曲轴的内力矩,提高曲轴的动平衡率。如图1、3-4、6所示,每个连杆轴颈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出油孔141,每个曲拐上靠近自由端18的主轴颈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二出油孔142,第一出油孔141与相应的第二出油孔142之间设有通道,形成油道14。如图1所示,曲轴1的主轴颈的中心轴线与每个连杆轴颈的中心轴线形成的平面与相应的油道14交叉。以第一曲拐的油道为例,结合图1和6来看,在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前后方向为Z轴形成的三坐标系中,曲轴1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曲拐11的连杆轴颈的中心轴线形成的平面为y-z平面,第一出油孔141位于y-z平面的前侧,第二出油孔位于y-z平面的后侧,第一曲拐的油道与y-z平面交叉。优选地,每个油道在曲轴的径向截面上的投影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60°。每个第二出油孔与相应的主轴颈的径向截面的圆心之间的连线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90°。作为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6所示,以第一曲拐的油道为例,曲轴的径向截面为F-F截面,油道在F-F截面上的投影(虚线所示的油道14)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112之间的夹角为32.32°。第一曲拐的主轴颈113的径向截面为F-F截面,第二出油孔142与相应的主轴颈113的径向截面的圆心之间的连线与主轴颈113的水平轴线17之间的夹角是19°,也就是说该连线与相应的曲柄臂的中心轴线112(在此位置相当于主轴颈113的竖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1°(90°-19°)。优选地,第一出油孔141位于相应的连杆轴颈的轴向中心处,第二出油
孔142位于相应的主轴颈的轴线中心处。本专利技术的发火顺序有利于降低曲轴系的扭振振幅,改善曲轴的强度、扭振和强度的性能;曲柄臂和配重块的设计有利于曲轴的轻量化,降低曲轴的内力矩,提高曲轴的动平衡率;油道的布置方便加工,并且可充分润滑主轴承和连杆轴承,改善了轴颈轴承的润滑效果。前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专利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曲轴的两端分别为自由端和功率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自由端至所述功率输出端方向投影,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是第一曲拐、第二曲拐和第三曲拐,所述第一曲拐与所述第二曲拐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曲拐与所述第三曲拐之间的夹角均为120°,所述曲轴的发火顺序为1‑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曲轴的两端分别为自由端和功率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自由端至所述功率输出端方向投影,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是第一曲拐、第二曲拐和第三曲拐,所述第一曲拐与所述第二曲拐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曲拐与所述第三曲拐之间的夹角均为120°,所述曲轴的发火顺序为1-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的每个曲柄臂关于所述曲轴的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曲拐和所述第三曲拐的每个曲柄臂的下端设有扇形的配重块,所述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配重块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4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杆轴颈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出油孔,每个曲拐上靠近所述自由端的主轴颈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二出油孔,所述第一出油孔与相应的所述第二出油孔之间设有通道,形成油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曲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臂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配重块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第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