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荣专利>正文

一种网球抛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2139 阅读:4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网球抛球装置,属于体育用品领域,由支架、球网及主机组成,其特征在于:球网系在支架上、下部有网袋(4)与主机(6)连通,回球落入主机(6)内,即刻自动开机,弹射抛球,抛球后自动关机,通过调节螺栓(16),可调节弹射板(10)的抛球力度、速度及落点距离;其有益之处在于:可连续自动收球及抛球,抛出的球不旋转,其力度、速度、落点较固定,特别适用网球入门训练;体积小、重量轻、便携带,场地适用面广,有利普及网球运动。(*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网球抛球装置本技术属于体育用品领域,涉及一种网球抛球装置。现在网球运动已为不少人爱好和向往,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专门训练时,需两人对打,且运动量较大,尤其是接发球训练,就更不方便了,为捡球而浪费大量训练时间;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由于场地限制,网球运动则更是可望而不可及。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球抛球装置,采用弹射方式抛球,可连续自动收及抛球,当回球落入网内进入主机,视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出界或未过网;回球进入主机后,可自动抛出;抛出的球不旋转,其力度、速度、落点距离等较为固定,特别适用于网球入门训练及广大爱好者使用,场地适用面更广泛,使用方便,更有利于普及网球运动。本技术具体方案如下:由支架、球网及主机组成:支架包括后框1、前框2、均为矩形,二者顶边铰链在一起,还有拉紧索3,两端系在后框1、前框2的下部;球网包括网袋4、网被5,二者连为一体,网袋4呈水平状的上口并与后框1、前框2开口状系在一起,且横向宽度与网被5的宽度相等,网袋4收缩后的下口通过系网孔11与主机6的左侧板7、右侧板9系在一起;网被5依给定宽度和高度从下向上张紧状系在后框1上,网袋4上口水平高度及宽度、网被5的高度及宽度均可调;主机6组成如下:左侧板7、右侧板9,其上有相应的连接孔,通过螺钉将等长的、而且两端均有轴向螺栓孔的底柱19、周边柱18、过渡柱22、矩形柱14、顶柱12、电池盒柱20同时可拆性固定定位;底柱19,位于主机6中心偏前部位;周边柱18三~六根,均布于主机6周边的前方及下方部位;过渡柱22二~三根,位于主机6中心靠后部位,呈上、下分布;矩形柱14位于主机6上方偏后部位;顶柱12,位于主机6周边上方部位;电池盒柱20,位于主机6周边下方偏后部位;周身兼轨道板8,其前端可拆性固定在底柱19上,之后按顺序依次绕过周边柱18、过渡柱22,再斜向上方绕过矩形柱14的后侧面,其末端可拆性固定在顶柱12上,整体呈张紧状,且底柱19与前部第一个周边柱18之间为轨道板段;活动柱13位于顶柱12下方,正对矩形柱14的前侧面;弹射板10,一端固定在活动柱13上,之后呈“S”状向上绕过顶柱12,其另一端(自由端)斜向下方延伸,一直越过并卡在底柱19的侧下方;电池盒21有一凸头与电池盒柱20铰链在一起,并可串联放置普通电池,引出正、负极线,接入直流电机33、外接电源插孔40及压紧开关30;左侧板7及右侧板9正上方靠边缘各均布系网孔11三~五个相互对应;右导板17,呈型,顺着周身兼轨道板8的轨道板段,置于其右边,并向内延伸,需跨过底柱19一段距离,其垂直边通过螺钉与右侧板9可拆性固定在一起;左导板24:具有垂直边25,其上边两-->端侧有向右直角折片28,该片上有轴孔,其下边向右向上折起斜边26,还有活动边27,此边上边两端有小轴29,穿入直角折片28的轴孔内,顺着周身兼轨道板8的轨道板段,置于其左边,并向内延伸,需跨过底柱19一段距离,垂直边25通过螺钉与左侧板7可拆性固定在一起,斜边26跨过底柱19的一端外侧可拆性固定有压紧开关30,活动边27自由压在其开关簧片上,但没有网球落入主机6内时,压紧开关30不接通,并有导线31与电源相连;左侧板7中心偏下有一大孔,直流电机33机身穿过此孔,并被可拆性固定在左侧板7外侧的电机外罩32套上;固定板34先与直流电机33的内端盖可拆性固定在一起,再与左侧板7可拆性固定在一起,连轴器36可拆性固定在电机轴35上,连轴器36具有均等大小,均分布的三个爪,每爪端部有一个螺栓孔,通过螺栓轴38、垫39及螺母各固定一个轴承轮37,三个轮均布在同一个圆周上,直流电机33接有电源线,连轴器36上三个爪的长度,要保证按图示方向,轴承轮37旋转时能拨动弹射板10的自由端,且一定位移后,又能自动释放之。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主机采用弹射式抛球,可连续自动收及抛球,抛出的球不旋转、其力度、速度、落点距离既可调又相对地比较固定,特别适用于网球的入门训练,同时,回球进入主机6内后,自动开机、抛球,抛球后自动关机,另外,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适用场地更广泛,使用方便,更有利于普及网球运动。附图1,总装简图;附图2,主机6正视图;附图3,A-A剖视;附图4,主机6俯视图;附图5,B-B剖视;附图6,C-C剖视;附图7,D-D剖视;附图8,E-E剖视;附图9,F-F剖视;附图10,G-G剖视;附图11,左导板24立体图;附图12,放大I;附图13,H-H剖视;附图14,供电原理图;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祥加说明,尺寸单位:毫米。基本尺寸为:安装支好后框1,前框2组成的支架,系上球网后,网被5的宽度及其最高位水平线距地面垂直高度均为2000,网袋4的呈水平状的上口距地面垂直高度为1070,主机6最大几何尺寸:长×宽×高为270×160×270,周边柱18五根,均布于主机6周边的前方及下方部位;过渡柱22二根,位于主机6中心靠后部位,呈上、下分布;电源为直流12伏。弹射板10为可调式,周身兼轨道板8正对矩形柱14后侧面中央部位有一个子,调节螺栓16可自由穿过;矩形柱14后侧面至前侧面有中心螺栓孔,与调节螺栓16配套;活动柱13正中央有一个径向凹槽,调节螺栓16穿过周身兼轨道板8上的孔后,从-->矩形柱14后侧面拧入并穿过其中心螺栓孔,其端头顶在活动柱13的径向凹槽内,另一端装有手柄15。顶柱12及活动柱13两端段部位粗,中间段部位细,弹射板10呈“S”状固定并绕在中间段部位细的部分外圆面上。底柱19,中间段部位有柔性套管23,弹射板10的自由端卡在其侧下方,周身兼轨道板8以两侧边前伸,可拆性固定在底柱19的两端段部位上。另有外接直流12伏电源插头40,可拆性固定在左侧板7外侧,并有引线两根,与直流电机33及压紧开关30相连。组装使用及运转原理:先将网被5、网袋4按规定系在支架上,并在贴近网球场球网位置或其他预选位置支好,有网被5的后框1在后,无网被5的前框2在前,然后将网袋4的下口与主机6的左侧板7及右侧板9正上方的系网孔11系在一起,要保证主机6为悬空状,且网球41被弹射板10弹射后抛向前方;使用时,回球有效,网球41落入网内,通过网袋4收缩后的下口进入主机6,即落在周身兼轨道板8的轨道板段上,并紧挨弹射板10,同时使左导板24的活动边27,受到网球41自重给予的f力下压,压缩压紧开关30的开关簧片,使压紧开关30接通,直流电机33即刻启动旋转,带动电机轴35、连轴器36及轴承轮37旋转,轴承轮37间歇拨动弹射板10的自由端,发生一定位移后,又自动释放之,随弹射板10位移的网球10即刻被弹射,沿周身兼轨道板8的轨道板段抛出;当再次回球有效,则重复上述抛球。通过调节螺栓16顺其轴向改变活动柱13的方位,可调节弹射板10的受力大小,从而调节其弹射抛球的力度、速度及落点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网球抛球装置,由支架、球网及主机组成,支架包括后框(1)、前框(2)、均为矩形,二者顶边铰链在一起,还有拉紧索(3)、两端系在后框(1)、前框(2)的下部;球网包括网袋(4)、网被(5),二者连为一体,网袋(4)呈水平状的上口并与后框(1)、前框(2)开口状系在一起,且横向宽度与网被(5)的宽度相等,网袋(4)收缩后的下口通过系网孔(11)与主机6的左侧板(7)、右侧板(9)系在一起;网被(5)依给定宽度和高度从下向上张紧状系在后框(1)上,网袋(4)上口水平高度及宽度、网被(5)的高度及宽度均可调,其特征在于:主机(6)组成如下:左侧板(7)、右侧板(9),其上有相应的连接孔,通过螺钉将等长的、而且两端均有轴向螺栓孔的底柱(19)、周边柱(18)、过渡柱(22)、矩形柱(14)、顶柱(12)、电池盒柱(20)同时可拆性固定定位;底柱(19),位于主机(6)中心偏前部位,周边柱(18)三~六根,均布于主机(6)周边的前方及下方部位;过渡柱(22)二~三根,位于主机(6)中心靠后部位,呈上、下分布;矩形柱(14)位于主机(6)上方偏后部位;顶柱(12),位于主机(6)周边上方部位;电池盒柱(20),位于主机(6)周边下方偏后部位;周身兼轨道板(8),其前端可拆性固定在底柱(19)上,之后按顺序依次绕过周边柱(18)、过渡柱(22),再斜向上方绕过矩形柱(14)的后侧面,其末端可拆性固定在顶柱(12)上,整体呈张紧状,且底柱(19)与前部第一个周边柱(18)之间为轨道板段;活动柱(13)位于顶柱(12)下方,正对矩形柱(14)的前侧面;弹射板(10),一端固定在活动柱(13)上,之后呈“S”状向上绕过顶柱(12),其另一端(自由端)斜向下方延伸,一直越过并卡在底柱(19)的侧下方;电池盒(21)有一凸头与电池盒柱(20)铰链在一起,并可串联放置普通电池,引出正、负极线,接入直流电机(33)、外接电源插孔(40)及压紧开关(30);左侧板(7)及右侧板(9)正上方靠边缘各均布系网孔(11)三~五个相互对应;右导板(17),呈“*”型,顺着周身兼轨道板(8)的轨道板段,置于其右边,并向内延伸,需跨过底柱(19)一段距离,其垂直边通过螺钉与右侧板(9)可拆性固定在一起;左导板(24):具有垂直边(25),其上边两端侧有向右直角折片(28),该片上有轴孔,其下边向右向上折起斜边(26),还有活动边(27),此边上边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网球抛球装置,由支架、球网及主机组成,支架包括后框(1)、前框(2)、均为矩形,二者顶边铰链在一起,还有拉紧索(3)、两端系在后框(1)、前框(2)的下部;球网包括网袋(4)、网被(5),二者连为一体,网袋(4)呈水平状的上口并与后框(1)、前框(2)开口状系在一起,且横向宽度与网被(5)的宽度相等,网袋(4)收缩后的下口通过系网孔(11)与主机6的左侧板(7)、右侧板(9)系在一起;网被(5)依给定宽度和高度从下向上张紧状系在后框(1)上,网袋(4)上口水平高度及宽度、网被(5)的高度及宽度均可调,其特征在于:主机(6)组成如下:左侧板(7)、右侧板(9),其上有相应的连接孔,通过螺钉将等长的、而且两端均有轴向螺栓孔的底柱(19)、周边柱(18)、过渡柱(22)、矩形柱(14)、顶柱(12)、电池盒柱(20)同时可拆性固定定位;底柱(19),位于主机(6)中心偏前部位,周边柱(18)三~六根,均布于主机(6)周边的前方及下方部位;过渡柱(22)二~三根,位于主机(6)中心靠后部位,呈上、下分布;矩形柱(14)位于主机(6)上方偏后部位;顶柱(12),位于主机(6)周边上方部位;电池盒柱(20),位于主机(6)周边下方偏后部位;周身兼轨道板(8),其前端可拆性固定在底注(19)上,之后按顺序依次绕过周边柱(18)、过渡柱(22),再斜向上方绕过矩形柱(14)的后侧面,其末端可拆性固定在顶柱(12)上,整体呈张紧状,且底柱(19)与前部第一个周边柱(18)之间为轨道板段;活动柱(13)位于顶柱(12)下方,正对矩形柱(14)的前侧面;弹射板(10),一端固定在活动柱(13)上,之后呈“S”状向上绕过顶柱(12),其另一端(自由端)斜向下方延伸,一直越过并卡在底柱(19)的侧下方;电池盒(21)有一凸头与电池盒柱(20)铰链在一起,并可串联放置普通电池,引出正、负极线,接入直流电机(33)、外接电源插孔(40)及压紧开关(30);左侧板(7)及右侧板(9)正上方靠边缘各均布系网孔(11)三~五个相互对应;右导板(17),呈型,顺着周身兼轨道板(8)的轨道板段,置于其右边,并向内延伸,需跨过底柱(19)一段距离,其垂直边通过螺钉与右侧板(9)可拆性固定在一起;左导板(24):具有垂直边(25),其上边两端侧有向右直角折片(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
申请(专利权)人:王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