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包括叶轮、集流器、蜗壳及防泄漏组件,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集流器设于所述蜗壳的进风口,所述防泄漏组件设于所述集流器与叶轮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保证风机运转,且泄漏损失小、风机使用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
技术介绍
在风机中,气体介质的泄漏传递分为外泄漏、内泄漏两种。其中,外泄漏为机壳与电机传动轴之间的泄漏,泄漏值较小,可忽略不计;而内泄漏为叶轮与集流器之间的间隙泄漏,内泄漏的流量Δqv(m3/s)的计算公式为:,其中,式中:D0——叶轮入口外径(m)、α——间隙边缘收缩系数,常取0.7、δ——间隙(m)、P——全压(Pa)、ρ——气体密度(空气密度1.2kg/m3),可见,间隙δ对内泄漏流量的大小起到了关键作用。现有的离心式通风机为了保证风机运行的安全性,通常在运动部件(叶轮)和固定部件(集流器)之间设置一定间隙,以保证运动部件(叶轮)可靠运转,同时,受制作工艺、设备的限制,其间隙一般达到2-15mm,此时,机壳内的压差容易造成在大间隙处形成气体介质的循环流动,造成内泄漏流量及泄漏损失大,进而造成风机风量风压减小、风机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保证风机运转,且泄漏损失小、风机使用效率高的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包括叶轮、集流器及蜗壳,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集流器设于所述蜗壳的进风口,还包括防泄漏组件,所述防泄漏组件设于所述集流器与叶轮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泄漏组件包括容置槽及接触部,所述容置槽设于所述集流器上,所述接触部卡紧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叶轮与所述接触部的表面接触或所述叶轮嵌入所述接触部。所述防泄漏组件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蜗壳上,所述挡风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叶轮的间隙为d,0≤d≤2mm。所述接触部的硬度低于所述叶轮的硬度。所述接触部为石墨盘根、石墨、纤维制品、木质、塑胶中的一种。所述容置槽设于所述集流器的端部,且沿所述集流器的周向布置。所述集流器与容置槽为铸造成型或焊接成形。所述集流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蜗壳上。所述挡风件焊接或通过紧固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蜗壳上。所述挡风件为钢板,钢板厚度小于接触处的叶轮厚度。所述挡风的硬度低于所述叶轮的硬度。所述防泄漏组件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蜗壳上,所述挡风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叶轮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在集流器与叶轮之间设置防泄漏组件,通过运转磨合,叶轮与集流器间形成很小的间隙,保证叶轮正常运转,同时,小间隙使得气体介质很少通过集流器与叶轮间的间隙循环流动,有效降低了泄漏流量及泄漏损失,提高了风机效率;本技术在保证叶轮正常运转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泄漏损失,提高了风机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中各标号表示:1、叶轮;2、集流器;3、蜗壳;4、防泄漏组件;41、容置槽;42、接触部;
43、挡风件;5、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防内泄漏的离心式通风机,包括叶轮1、集流器2及蜗壳3,叶轮1设置于蜗壳3内,叶轮1通过叶轮轮毂固定,集流器2安装于蜗壳3的进风口,集流器2用于集中气流,增强风机进风效率,本实施例中,集流器2与叶轮1之间设置有防泄漏组件4,防泄漏组件4设于集流器2靠近叶轮1的一端,防泄漏组件4与叶轮1接触,在叶轮1运转时,所述防泄漏组件4与叶轮1接触磨合,经运转磨合后,集流器2与叶轮1间的间隙为0~2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保证叶轮1运行且减少叶轮1与集流器2间间隙的防泄漏组件4设置位置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比如,防泄漏组件4设于叶轮1上,防泄漏组件4与集流器2接触。本技术在集流器2与叶轮1之间设置防泄漏组件4,通过运转磨合,叶轮1与集流器2间形成很小的间隙,保证叶轮1正常运转,同时,小间隙使得气体介质很少通过集流器2与叶轮1间的间隙循环流动,有效降低了泄漏流量及泄漏损失,提高了风机效率;本技术在保证叶轮1正常运转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泄漏损失,提高了风机使用效率。本实施例中,风机内泄漏的流量Δqv(m3/h)的计算公式为:其中,式中:D0——叶轮入口外径(mm)、α——间隙边缘收缩系数,常取0.7、δ——间隙(mm)、P——全压(Pa)、ρ——气体密度(空气密度1.2kg/m3),由上述公式可知,间隙δ与内泄漏流量Δqv为正比关系,可见,间隙δ大,内泄漏流量Δqv值大。本实施例中,以离心式通风机为例,当空气密度ρ为1.2kg/m3,风压P为7000Pa,叶轮入口外径D0为247mm,间隙边缘收缩系数α取0.7,集流器2与叶轮1间的间隙δ取表1中的数据时,相应的内泄漏流量如下表所示:可见,集流器2与叶轮1间的间隙δ减小时,内泄漏流量Δqv下降速度显著。具体讲,当空气密度ρ为1.2kg/m3,风压P为7000Pa,叶轮1入口外径D0为247mm,间隙边缘收缩系数α取0.7的情况下,当间隙δ取14mm时,内泄漏流量取2413m3/h;当间隙δ取7mm时,内泄漏流量取1207m3/h;当间隙δ取4mm时,内泄漏流量取689m3/h;当间隙δ取1mm时,内泄漏流量取172m3/h;当间隙δ取0.5mm时,内泄漏流量取86m3/h。本技术设置防泄漏组件4,在叶轮1与防泄漏组件4磨合后,间隙δ仅为0.2~1mm,如当间隙δ为0.5mm时,内泄漏流量仅为86m3/h,与现有集流器2与叶轮1间的间隙δ为14mm相比,内泄漏流量降低了28倍,其内泄漏流量显著降低,大大提高了风机的风量风压及风机使用效率。本实施例中,防泄漏组件4包括容置槽41及接触部42,容置槽41设于集流器2靠近叶轮1一端的端部,且沿集流器2的周向布置;安装时,接触部42卡紧于容置槽41内,叶轮1表面与接触部42表面接触或叶轮1嵌入接触部42,且接触部42的硬度低于叶轮1的硬度,通过运转磨合,叶轮1与接触部42间形成很小的间隙,保证叶轮1正常运转,同时,小间隙使得气体介质很少通过叶轮1与接触部42间的间隙循环流动,有效降低了泄漏流量及泄漏损失,提高了风机效率。本实施例中,在叶轮1运转时,接触部42与集流器2或叶轮1为柔性接触,不易造成部件损坏。本实施例中,接触部42为石墨盘根。在其他实施例中,接触部42也可采用石墨、纤维制品、木质、塑胶等柔性或软质材料。本实施例中,集流器2通过紧固件5可拆卸的安装于蜗壳3上,紧固件5为多个,多个紧固件5沿集流器2的周向布置,接触部42在紧固件5的作用下可靠定位安装;本技术通过紧固件5可拆卸的安装集流器2,方便更换容置槽41内的接触部42,且易操作,有效保证了集流器2与叶轮1之间达到最佳的内泄漏间隙。本实施例中,集流器2与防泄漏组件4为铸造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集流器2与防泄漏组件4为焊接成形;集流器2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圆筒形、圆锥形的其中一种。实施例2图2示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包括叶轮、集流器及蜗壳,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集流器设于所述蜗壳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泄漏组件,所述防泄漏组件设于所述集流器与叶轮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包括叶轮、集流器及蜗壳,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集流器设于所述蜗壳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泄漏组件,所述防泄漏组件设于所述集流器与叶轮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泄漏组件包括容置槽及接触部,所述容置槽设于所述集流器上,所述接触部卡紧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叶轮与所述接触部的表面接触或所述叶轮嵌入所述接触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泄漏组件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蜗壳上,所述挡风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叶轮的间隙为d,0≤d≤2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硬度低于所述叶轮的硬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内泄漏离心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石墨盘根、石墨、纤维制品、木质、塑胶中的一种。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绍芳,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