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组织磨样的磨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14786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9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技术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植物或动物组织的磨样器。由吊磨(1)、联动线(2)、漏斗(3)漏斗塞(4);吊磨(1)联动线(2)与电机相连;吊磨(1)下方的底盘(13)通过螺纹漏斗(3)相配合;漏斗(3)的上部外侧设有竖纹(32),漏斗(3)的内球面(33)光滑,漏斗(3)的外底部设有漏斗口(34),漏斗口(34)的外侧设有横纹;漏斗塞(4)的上表面为球面,侧面设有弹簧片(42),漏斗塞(4)扣合塞入漏斗(3)底部的漏斗口(34),漏斗塞(4)的上球面41与漏斗(3)的内球面(33)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磨样彻底、时间短、节约样品和液氮,降低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消除了样品管爆炸的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与生物技术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植物或动物组织的磨样器。
技术介绍
磨样是农业等
中经常涉及的一步操作,具体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制药、园艺等,随着人们对生物技术试验的日益重视,磨样试验应用越来越广泛。磨样试验中,组织的磨样是试验人员一项频繁和费力的操作,例如在大批提取RNA(核糖核酸)或DNA(脱氧核糖核酸)试验中,需要对每个时间点的每个实验重复进行组织磨样。组织能否方便、快速、卫生的磨样直接关系到试验进程速度和最终试验效果。磨样实验的材料主要是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期间要保证组织内分子物质的活性或完整性,所以需要使用液氮保持样品处于低温状态,因此在组织磨样过程中对试验操作特别严格。传统组织磨样操作存在以下缺陷:(1)磨样时间长而浪费体力,一般磨样主要使用研钵,如果彻底磨碎,需要20~30min,动物组织一般比较厚,所需磨样时间会更久,浪费人力也越多;(2)样品浪费严重,一般在磨样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入液氮,在加入时往往会激起粉尘飘散出容器,另外还会有部分粉末残留在磨样器的内壁而无法收集,对于量少或珍贵样品,这种浪费是难以接受的;(3)液氮浪费严重,一般在磨样时要不断加入液氮,在容器内有存在液氮时研磨,样品会随液氮到处流动,所以此时磨样的效率低,只有等到液氮快要挥发尽磨样,因此会有大量的液氮浪费掉;(4)磨样不彻底,一般磨样往往通过粉末的颜色来判断磨样是否完全,但是不同的组织或者不同组织的不同时期就无法有效直接的判断,这种问题往往是通过增加磨样时间来消除,所以这样也间接导致缺陷1)、2)和3),一般吊磨磨样器是在1.5ml尖底离心管内磨样,由于 离心管和转头的原因,样品不能被彻底磨碎,样品不能彻底破碎,就会导致后续试验所需的物质不能有效提取;5)存在交叉污染,由于磨样是在开口的容器内进行,所以在加入液氮时,激起的粉末会到处飘散,往往通过液氮和容器污染到其它试验样品,对于要求比较严格的试验,这样的操作就会导致试验误差;6)样品与液氮的直接接触增加了样品储存的风险,样品储存到离心管时往往会带有部分液氮,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离心管内的液氮会转变为气体,会使离心管内的压力增大,所以在后续试验中往往会出现离心管爆炸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普通磨样器磨样时间长、浪费体力、浪费样品与液氮、磨样不彻底和交叉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省时、卫生的组织磨样器。其特征在于,组织磨样器由吊磨(1)、联动线(2)、漏斗(3)漏斗塞(4);吊磨(1)通过一段1.5米长的联动线(2)与电机相连。所述吊磨(1)的手柄处设有防止手滑动的凹槽(11),吊磨(1)下方设置有底盘(13),底盘(13)与吊磨(1)通过加强筋(12)加固,底盘(13)的外侧设有外螺纹(14);转头(15)从底盘(13)的底部中央伸出。所述漏斗(3)的上部内侧设有内螺纹(31),所述底盘(13)通过外螺纹(14)与漏斗(3)的内螺纹(31)相配合。所述漏斗(3)的上部外侧设有方便旋拧的竖纹(32),漏斗(3)的内表面(33)光滑,其为半球形,漏斗(3)的外底部设有漏斗口(34),漏斗口(34)的外侧设有便于漏斗塞(4)固定的横纹。 所述漏斗塞(4)的上表面为球面,漏斗塞(4)的侧面设有弹簧片(42),在漏斗塞(4)扣合塞入漏斗(3)底部的漏斗口(34)时,漏斗塞(4)的上球面与漏斗(3)的内表面(33)重合。所述底盘(13)的厚度为5~10mm,其直径20~50mm。所述漏斗口(34)的内径4~9mm;漏斗塞(4)的圆柱面与漏斗口(34)的内圆柱面相配合。所述漏斗3为金属不锈钢材料本技术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1)使用电磨磨碎,磨样时间缩短,避免了传统磨样浪费时间与人力的缺陷;(2)手持磨样操作方便、快捷、安全,至少可以提高试验人员的工作效率80%;(3)独特的飞叶设计,在磨样时带动样品粉末随空气循环,使样品被充分打碎,消除普通磨样不够彻底的可能性;(4)磨样时的密闭空间,降低了普通磨样时出现的交叉污染,确保后续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密闭空间降低了样品飘散的损失;(5)研钵内壁光滑,避免普通磨样后部分样品不容易收集的缺陷;(6)可以直接把手柄下端与研钵间歇放入液氮中,传导半球可以保证研钵内部处于低温状态,此种磨样方式降低了液氮的浪费,同时隔绝液氮与样品的直接接触,消除了离心管爆炸的危险;(7)一次磨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普通吊磨机一次磨样只能使用一次的缺陷,确保了试验的顺利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组织磨样器的主装配示意图;图2为组织磨样器的下部装配示意图;图3为样品收集示意图;图中,1--磨机,2--联动线,3--漏斗,4--漏斗塞,11--凹槽,12--加强筋,13--底盘,14--外螺纹,15--转头,31--内螺纹,32--竖纹,33--内球面,34--漏斗口,4--漏斗塞,41--上球面,42--弹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进一步说明。组织磨样器的主装配结构如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组织磨样器由吊磨(1)、联动线(2)、漏斗(3)漏斗塞(4);吊磨(1)通过一段1.5米长的联动线(2)与电机相连。 组织磨样器的下部装配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吊磨(1)的手柄处设有防止手滑动的凹槽(11),吊磨(1)下方设置有底盘(13),底盘(13)与吊磨(1)通过加强筋(12)加固,底盘(13)的外侧设有外螺纹(14);转头(15)从底盘(13)的底部中央伸出;所述漏斗(3)的上部内侧设有内螺纹(31),所述 底盘(13)通过外螺纹(14)与漏斗(3)的内螺纹(31)相配合;所述漏斗(3)的上部外侧设有方便旋拧的竖纹(32),漏斗(3)的内表面(33)光滑,其为半球形,漏斗(3)的外底部设有漏斗口(34),漏斗口(34)的外侧设有便于漏斗塞(4)固定的横纹;所述漏斗塞(4)的上表面为球面,漏斗塞(4)的侧面设有弹簧片(42),在漏斗塞(4)扣合塞入漏斗(3)底部的漏斗口(34)时,漏斗塞(4)的上球面与漏斗(3)的内表面(33)重合;所述底盘(13)的厚度为5~10mm,其直径20~50mm;所述漏斗口(34)的内径4~9mm;漏斗塞(4)的圆柱面与漏斗口(34)的内圆柱面相配合;所述漏斗(3)为金属不锈钢材料。使用漏斗塞(4)塞入漏斗(3)下部的漏斗口(34)内,将经过液氮冷冻好的样品放入同样经过液氮冷冻过的漏斗(3)内;将漏斗(3)旋拧连接到底盘(13)上,开启电源,转头(15)不断打碎样品。样品收集如图3所示,样品磨样完毕后,将样品粉末轻轻扫到漏斗(3)的侧面,取下漏斗塞(4),将漏斗口(34)插入到液氮冷冻好的离心管(5)口,收集样品。之后将漏斗(3)半拧到底盘(13)上,取下漏斗塞(4),将组织研磨器置于酒精中,开动电源清洗研磨器,之后取出组织研磨器,开动电源将其甩干或用纸擦拭干净用于下一次试验。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组织磨样的磨样器,其特征在于,由吊磨(1)、联动线(2)、漏斗(3)漏斗塞(4);吊磨(1)通过一段1.5米长的联动线(2)与电机相连;所述吊磨(1)的手柄处设有防止手滑动的凹槽(11),吊磨(1)下方设置有底盘(13),底盘(13)与吊磨(1)通过加强筋(12)加固,底盘(13)的外侧设有外螺纹(14);转头(15)从底盘(13)的底部中央伸出;所述漏斗(3)的上部内侧设有内螺纹(31),所述底盘(13)通过外螺纹(14)与漏斗(3)的内螺纹(31)相配合;漏斗(3)的上部外侧设有方便旋拧的竖纹(32),漏斗(3)的内球面(33)光滑,其为半球形,漏斗(3)的外底部设有漏斗口(34),漏斗口(34)的外侧设有便于漏斗塞(4)固定的横纹;所述漏斗塞(4)的上表面为球面,漏斗塞(4)的侧面设有弹簧片(42),在漏斗塞(4)扣合塞入漏斗(3)底部的漏斗口(34)时,漏斗塞(4)的上球面41与漏斗(3)的内球面(33)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组织磨样的磨样器,其特征在于,由吊磨(1)、联动线(2)、漏斗(3)漏斗塞(4);吊磨(1)通过一段1.5米长的联动线(2)与电机相连;所述吊磨(1)的手柄处设有防止手滑动的凹槽(11),吊磨(1)下方设置有底盘(13),底盘(13)与吊磨(1)通过加强筋(12)加固,底盘(13)的外侧设有外螺纹(14);转头(15)从底盘(13)的底部中央伸出;所述漏斗(3)的上部内侧设有内螺纹(31),所述底盘(13)通过外螺纹(14)与漏斗(3)的内螺纹(31)相配合;漏斗(3)的上部外侧设有方便旋拧的竖纹(32),漏斗(3)的内球面(33)光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玲曲俊杰黄羽卢江魏源文郭文锋方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