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轮毂,解决了轮辐的结构强度较较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外圈与置于圆心处的连轴部,所述外圈与连轴部通过轮辐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的厚度由两端向内部逐渐增加形成朝两端朝内倾斜的轴向面,所述轴向面的两侧边沿设有端部固定于外圈的加强筋条,所述两加强筋条的之间处设有“凹”状的弯折筋条,所述弯折筋条的两端指向所述加强筋条且与所述加强筋条之间保持间隙,达到有效提高轮毂轮辐结构强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轮毂,特别涉及车用轮毂。
技术介绍
轮毂又叫轮圈、轱辘、胎铃,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轮毂根据直径、宽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种类繁多。现检索到一篇公开号为 CN201320837352.3的中国专利文件一种电动童车轮毂,轮辐在连接轮毂的外圈与连轴部之间时承受极大的外力,轮辐的结构强度较较差,轮辐的承重性能直接下降,严重影响着轮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辐结构强度较强的车用轮毂。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车用轮毂,包括外圈与置于圆心处的连轴部,所述外圈与连轴部通过轮辐固定连接,所述轮辐的厚度由两端向内部逐渐增加形成凸起的轴向面,所述轴向面的两侧边沿设有端部固定于外圈的加强筋条,所述两加强筋条的之间设有“凹”状的弯折筋条,所述弯折筋条的两端指向所述加强筋条且与所述加强筋条之间保持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向面是指面向轮毂轴线的一面,轮辐的厚度向内增加,使得轮辐的结构强度增加。轴向面两侧为斜面,轮辐转动时产生的气流从轴向面的斜面底端流出,减少了空气对轮辐的冲击。加强筋条与弯折筋条增加了轮辐的结构强度,而弯折筋条与加强筋条的间隙,便于冲击筋条的气流冲该间隙流出,减少气流对轮辐的冲击力度,使得轮辐的结构强度经一步增加。较佳的,所述轴向面分为邻近外圈的外斜面与邻近连轴部的内斜面,所述轴内、外斜面的衔接处设有第一圆角,所述加强筋条置于外斜面,所述弯折筋条置于内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外斜面的圆角与气流光顺接触。使得气流能够顺畅的流过,气流对轮辐的冲击力较小。较佳的,所述内斜面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斜面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加轮辐的结构强度。较佳的,以所述弯折筋条、加强筋条与外圈形成的包围圈为外轮廓于所述轮辐开设贯穿风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贯穿风孔的设计使得气流的穿过轮辐的通道增大,气流将分为多股从贯穿风孔流出,使得空气难以形成大股的气流对轮辐进行冲击。较佳的,所述弯折筋条指向外圈的端部呈圆弧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状端避免了应力集中,且气流自弯折筋条与加强筋条的间隙流过时,气流将与弯折筋条端部摩擦。圆弧段使得气流流过更为顺畅,达到减少气流对弯折筋条冲击的效果。且气流与凹凸的粗糙面接触,将形成风啸声,噪音较大,而圆弧端则是大大改善了这一情况,有效减低噪音。较佳的,所述加强筋条的指向连轴部的端部呈圆弧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状端避免了应力集中,且气流自弯折筋条与加强筋条的间隙流过时,气流将与加强筋条端部摩擦。圆弧段使得气流流过更为顺畅,达到减少气流对弯折筋条冲击的效果。且气流与凹凸的粗糙面接触是,将形成风啸声,噪音较大,而圆弧大端则是大大改善了这一情况,有效减低噪音。较佳的,所述弯折筋条的两弯折端设有第二圆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圆角有效减少弯折筋条的弯折部的应力集中。较佳的,所述轮辐的数量为五个且均匀的布置在外圈的圆周方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轮辐的的均匀布置,使得轮毂在使用时,各个位置的受力均匀,结构稳定。较佳的,所述连轴部为圆柱状且连轴部的中心设有插轴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轴筒用于与电机轴插接固定,具有安装便捷的优点。较佳的,所述连轴部背离轴向面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护环,于该端的插轴筒置于护环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环将插轴筒的端部环绕保护,尽量防止插轴筒端部被碰伤。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轴向面两侧为斜面,轮辐转动时产生的气流从轴向面的斜面底端流出,减少了空气对轮辐的冲击。加强筋条与弯折筋条增加了轮辐的结构强度,而弯折筋条与加强筋条的间隙,便于冲击筋条的气流冲该间隙流出,减少气流对轮辐的冲击力度,使得轮辐的结构强度增加。弯折筋条置于两加强筋条内,使得弯折筋条的端部与加强筋条的端部形成错位的安置结构,便于气流冲间隙流出并减少了气流与筋条碰撞产生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车用轮毂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例1车用轮毂的A-A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1车用轮毂的左视图;图4是实施例2车用轮毂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例2车用轮毂的B-B的剖视图;图6是实施例2车用轮毂的等轴测视图一;图7是实施例2车用轮毂的等轴测视图二;图8是图6中的C部放大图;图9是图6中的D部放大图。图中:1、外圈;2、连轴部;3、轮辐;31、插轴筒;32、护环4、轴向面;41、外斜面;42、内斜面;43、第一圆角;5、加强筋条;6、弯折筋条;61、第二圆角;7、贯穿风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车用轮毂,如图1与图3所示,圆环形的外圈1,外圈1的外表面内凹形成卡嵌橡胶胎的凹槽。外圈1的圆心处设有连轴部2。如图1与图3所示,连轴部2为圆柱状,连轴部2与外圈1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连轴部2的中线设有圆筒状的插轴筒31,该插轴筒31的两端凸出连轴部2并朝向外圈1的两个轴向侧面,其插轴筒31的中心开设有中空的贯穿圆孔,该圆孔用于插入转动轴。如图1与图2所示,轮辐3的数量为五个,并均匀的围绕连轴部2圆周布置,轮辐3的两端分别固定外圈1的内壁与连轴部2的外壁,实现连轴部2与外圈1的连接固定。图2中,轮辐3的左、右两面均是朝向轮毂的轴线方向,而右面为平整面,左面向左侧凸起形成轴向面4。轴向面4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凸起形成第一圆角43,该第一圆角43的两侧分别为构成轴向面4的外斜面41与内斜面42。外斜面41为光顺的平面且外斜面41与外圈1连接。内斜面42为光顺的平面且内斜面42与连轴部2连接。内斜面42与外斜面41的结构使得轮辐3的厚度由亮度向第一圆角43处增加。并内斜面42的长度为外斜面41的长度1.5倍。如图1所示,外斜面41的左、右贴合固定有矩形状的加强筋条5。加强筋条5沿外圈1的直径方向的布置,并加强筋条5的一端固定在外圈1的内壁,加强筋条5另一端为半圆弧形。内斜面42上贴合有弯折筋条6,弯折筋条6由两侧边与一连接侧边的横边组成一个成凹字状,弯折筋条6的两侧边指向外圈1,且该两侧边在两加强筋条5的内侧,该设计使得加强筋条5与弯折筋条6形成一个交错的位置关系。实施例2:车用轮毂,如图4、图5与图7所示,外圈1的内壁、两加强筋条5的内沿、弯折筋条6的朝向外圈1的内壁共同组成贯穿风孔7外沿,贯穿风孔7以此外沿为贯通轮辐3。参阅图6与图8所示,弯折筋条6的侧边的端部为半圆形,且弯折筋条6的侧边与其横边的连接处及弯折筋条6的弯折处,形成第二圆角61面,第二圆角61为内圆角与外圆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轮毂,包括外圈(1)与置于外圈(1)圆心处的连轴部(2),所述外圈(1)与连轴部(2)通过轮辐(3)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3)的厚度由两端向内部逐渐增加形成凸起的轴向面(4),所述轴向面(4)的两侧边沿设有端部固定于外圈(1)的加强筋条(5),所述两加强筋条(5)的之间设有“凹”状的弯折筋条(6),所述弯折筋条(6)的两端指向所述加强筋条(5)且与所述加强筋条(5)之间保持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轮毂,包括外圈(1)与置于外圈(1)圆心处的连轴部(2),所述外圈(1)与连轴部(2)通过轮辐(3)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3)的厚度由两端向内部逐渐增加形成凸起的轴向面(4),所述轴向面(4)的两侧边沿设有端部固定于外圈(1)的加强筋条(5),所述两加强筋条(5)的之间设有“凹”状的弯折筋条(6),所述弯折筋条(6)的两端指向所述加强筋条(5)且与所述加强筋条(5)之间保持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面(4)分为邻近外圈(1)的外斜面(41)与邻近连轴部(2)的内斜面(42),所述轴内、外斜面(41,42)的凸起处为第一圆角(43),所述加强筋条(5)置于外斜面(41),所述弯折筋条(6)置于内斜面(4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斜面(42)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斜面(41)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建文,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椒江名辰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