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扳手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99370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7 0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L型扳手的装置,其包括一具使用端外径X的L型扳手本体,及其延伸的短端及长端,而该短端的距离为L1及长端的距离为L2,长、短端分别可供驱动不同的工件,且使得其中0.3L2<=L1<=0.5L2、2<=X<=10mm及L1>=50mm,借由以上的限制而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L型扳手本体更具实用性的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L型扳手的装置,尤指一种具实用性的长短端比例的L型扳手,而可以达到最佳的使用便利性。
技术介绍
请参看图1所示,该图的扳手即为现有的传统携带型L型扳手10(包含六角扳手及梅花扳手)结构,然该L型扳手10的短端L212及长端11L1皆受限于符合现今的国际标准规范或者一般市面现有的习惯长度而生产制造;而其短端L111及长端L212是“必须”互相配合才能使得此类L型扳手发挥力臂的施力功能,虽然长端L212可触及较狭窄而难以达到的操作位置,但其在使用时是无法搭配短端L111而形成足够的力臂,因此也无法达到发挥另一节省施力的功能,进而导致长端L212使用上的受限,不但如此,短端L111在手掌握持面积不足会造成施力分散及不舒适感,实用性不佳;业者对于上述的缺失在无法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因而仅能于基础规格的上提升扳手长端的多功能使用性与效益,所以额外在L2长端12的端部13上发展出球形六角头131(以方便角度操作如图2及中国台湾87年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153986号【多角形工具】的专利内容所示),亦或是在端部13钻孔勘入磁铁14加强局部吸附螺丝防止掉落遗失的能力,并另可参考图3或中国台湾93年的我国新型专利第M251683号【工具吸附结构】的专利内容所示的结构便可知其发展的沿革;但上述的做法需搭配额外的除料制程加工外,同时也削减L2长端12端部13的强度刚性(因为结构被破坏),而违背了L型扳手在两端使用基本强度的诉求;故后来针对此种L型扳手另开发出了在转角握持端进行塑胶包覆射出的T型手柄结构(如图4及中国台湾100年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421
862号【附设照明装置的T型扳手工具】的专利内容所示),但此种塑胶包覆部15仅是强调克服在L2长端12时能有效扩大一般扳手对手掌于施力上的握持面积进而有效施力,并增添对手掌施力时舒适感与包覆感外,此种搭配塑胶包覆部15的L型扳手仍衍生出下列普遍存在的诸多缺点,诸如;一,塑胶灌柄后造成每只L型扳手的体积过大,L型扳手间无法彼此有效重叠并进行空间较节省的收纳,造成更多需要展示架做空间摆设与储放,不便随身携行;二,使用长端L112当施力臂来使用短端L211的时候,所额外包覆塑胶部15的手柄会阻碍L型扳手10短端L211伸进相关机械设备的较狭窄处、深穴部或者是上下有所阻隔的空间来使用;尤其短端L111在进行包覆后的扳手实际露出部分与一般规格扳手相比缩短许多,外扩的手柄体积反而造成使用上在受限的空间利用上便利性大减;三,每只L型扳手10须进行人工取拿的手柄塑胶包覆射出,因而会造成整组扳手价格售价大幅上升;以及四,包覆塑胶部15的设计反而使得L型扳手10横向体积变大,不易方便携带外,组套贩卖都仅能做为散装尺寸单支贩卖或是搭配展示架与彩盒销售,无法结合做为最节省空间的组套贩卖。再者,如图5及中国台湾98年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370466号【T型扳手的改良】的专利内容所所示,更有人专利技术具有延长力臂的三向T把扳手,其虽然具备三方向的三种功能,唯其中轴16贯穿式的穿透方式,更会使一般扳手所必备的基础结构刚性大打折扣,且T型的三相特征在携带上也不甚便利;然再后来,更有业者为克服一般携带型的六角扳手在短端L111力臂不足的缺点开发出可支持短端L111的延长力臂整合于胶套17外型与结合扳手短端L111的开槽171设计(如图6及中国台湾新型公告第373547号【六角扳手握把】的专利内容的所示),但此种结合胶套17做长端L212的力臂设计具有以下的缺点:一、所有携带型扳手组仅共享单一尺寸的延长力臂,导致较小尺寸的L型扳手会在使用上由于力臂太长,容易在使用者不自觉情况下提供超
过本身扳手尺寸承受强度的使用扭力,进而造成扳手断裂或破坏;二、且此种胶套17本身主要作为固定L型扳手的作用并搭配握持舒适性,故大都使用具一定弹性的塑胶材质,用非金属材质在充当L型扳手长端的施力延长杆使用时,由于有一定程度的组配空间间隙,稳固性不如T型扳手的一体射出包覆性好,进行施力过程中损坏胶套17的可能性大增,并进而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三、胶套17的设计由于同时结合延长施力臂施力的插槽以及组设孔做使用,在胶套刚性不足的情况下搭配做施力臂后会比起一般的胶套更容易导致扳手插孔的孔径有扩孔、变形或扳手固定位置磨损的状况,当扳手胶套17无法正常发挥固定扳手的基础设计作用,就容易产生扳手松脱遗失的问题;如图7,更有人认为长端使用不易,干脆直接使用浸渍(dipping)EVA材质的方式包覆长端L212以及长端使用端,而形成握持部18,来强调L型扳手10单一短端的实用性与握持舒适感,直接忽略长端L212做为使用端的存在必要性;综上的现有技术分析可得知,纵使随着时间的进程,技术的提升,在L型扳手10上做任何额外的设计或结构都无法满足使用者真正的实用性,也因此唯有往L型扳手10本身需呈一体成形,且短端L111需同时具备长端L212必要力臂的使用长度,方可具备足够的强度刚性,并进行最便利性的使用方向才是正道;所以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上述制程复杂且昂贵的缺失,积极努力开发、研究改良,推出「L型扳手的装置」,期改善解决上述在相关产品制造的经济上及便利上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L型扳手的装置,其是具实用性的长短端比例的L型扳手,可以达到最佳的使用便利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L型扳手的装置,其包括一具使用端外径X的L型扳手本体,及其延伸的短端及长端,而该短端的距离为L1及长端的距离为长、短端分别可供驱动不同的工件,并使得0.3L2<=L1<=0.5L2、2<=X
<=10mm及L1>=50mm,该L型扳手本体可以具有原本的优点外,更使得本专利技术更具实用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是具实用性的长短端比例的L型扳手,可以达到最佳的使用便利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L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种现有L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再一种现有L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又一种现有L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又一种现有L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又一种现有L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又一种现有L型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L型扳手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L型扳手的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L型扳手的装置的另一使用实施例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L型扳手的装置的成组套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L型扳手本体21使用端外径X30短端40长端30’、40’驱动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一种L型扳手的装置,其包括一具使用端外径X21的L型扳手本体20,及其延伸的短端30及长端40,而该短端30的距离为L1及长端40的距离为L2,长、短端40、30分别可供驱动不同的工件(如螺丝),并使得0.3L2<=L1<=0.5L2、2<=X<=10mm及L1>=50mm,如图8所示;当符合上述的限制条件时,由于该L型扳手本体20的短端30L1>=
50mm,而可以为一般使用者手掌的方便及有效握持(按一般人的手掌长度约为50mm),如图9的所示,此项最小长度限制是因为该本专利技术的L型扳手在长端40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型扳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使用端外径X的L型扳手本体,及其延伸的短端及长端,而该短端的距离为L1及长端的距离为L2,长、短端分别可供驱动不同的工件;且使得其中0.3L2<=L1<=0.5L2、2<=X<=10mm及L1>=50mm,借由以上的限制而使得本专利技术的L型扳手本体更具实用性的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型扳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使用端外径X的L型扳手本体,及其延伸的短端及长端,而该短端的距离为L1及长端的距离为L2,长、短端分别可供驱动不同的工件;且使得其中0.3L2<=L1<=0.5L2、2<=X<=10mm及L1>=50mm,借由以上的限制而使得本发明的L型扳手本体更具实用性的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型扳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2<=X<=4mm及50<=L1<=65mm时,本发明的短端可以达到本发明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铎壬
申请(专利权)人:英茂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