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车门内饰(10)的扶手下部(18)与安装于扶手下部(18)的上部的扶手上部(20)通过夹紧件(36)而连结。夹紧件(36)具有穿过形成于扶手下部(18)的安装孔(60)的紧固夹板部(40)、以及形成于紧固夹板部(40)的端部的锚定部(42)。另外,在将扶手下部(18)向扶手上部(20)组装时,锚定部(42)能够通过安装孔(60)的宽幅部(60A),在组装后的状态下,锚定部(42)处于无法通过安装孔(60)的窄幅部(60B)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使设置于车门内饰的扶手的上部脱落而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8-14341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中,在发生侧方碰撞时等,扶手上部从设置于车门内饰的扶手下部脱落,从而扶手下部因冲击负载而可靠地压扁,保护乘坐人员。然而,在日本特开2008-14341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中,从设置于车门内饰的扶手下部脱落的扶手上部向车厢内落下。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从扶手下部脱落的扶手上部向车厢内落下的情况,可以考虑利用带等连结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但在该情况下,组装操作变得繁琐,组装操作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获得能够防止从扶手下部脱落的扶手上部向车厢内落下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具有:扶手下部,其形成于车门内饰;扶手上部,其安装于所述扶手下部的上部;以及连结构件,其将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连结,所述连结构件具备:紧固夹板部,其一端部与所述扶手上部和所述扶手下部中的一方连结,且穿过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中的另一方上形成的安装孔;以及锚定部,其形成于所述紧固夹板部的另一端部,所述安装孔具有所述锚定部能够穿过的宽幅部以及所述锚定部无法穿过的窄幅部,在进行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
部的组装时,所述锚定部通过所述宽幅部,在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所述锚定部处于所述扶手下部上形成的所述安装孔的窄幅部的下方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连结构件的一端部与扶手上部和扶手下部中的一方连结。并且,在进行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的组装时,连结构件的锚定部通过安装孔的宽幅部。因此,通过使连结构件的锚定部通过安装孔,能够利用连结构件容易地连结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其结果是,组装操作性提高。另一方面,在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形成于连结构件的紧固夹板部穿过安装孔,锚定部的处于扶手下部上形成的安装孔的窄幅部的下方的位置。因此,对于在车辆的侧方碰撞时等,在形成于车门内饰的扶手下部的上部安装的扶手上部从扶手下部脱落的情况,位于形成于扶手下部的安装孔的窄幅部的下方的位置的锚定部与安装孔的窄幅部的周边部卡合,扶手上部保持为与扶手下部连结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扶手上部向车厢内落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以第一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为基础,其中,所述锚定部朝着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插入方向前端而逐渐变细。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锚定部朝着向安装孔插入的插入方向而前端逐渐变细,因此在组装时锚定部容易通过安装孔。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以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为基础,其中,所述紧固夹板部能够弹性变形。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紧固夹板部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在组装时锚定部容易通过安装孔。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以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为基础,其中,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紧固夹板部具有向所述安装孔的窄幅部方向弯曲的弯曲部。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扶手上部组装于扶手下部的状态下,在紧固夹板部存在向安装孔的窄幅部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因此,在将扶手上部组装于扶手下部的状态下,锚定部处于安装孔的窄幅部的下方的位置。其结果是,对于在车辆的侧方碰撞时等,扶手上部从扶手下部脱落的情况,锚定部与
安装孔的窄幅部的周边部卡合,扶手上部保持为与扶手下部连结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以第一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为基础,其中,所述安装孔呈以所述宽幅部作为长边而以所述窄幅部作为短边的长孔形状,在进行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时,通过所述紧固夹板部扭转变形,从而所述锚定部沿着所述长边通过所述安装孔,在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所述锚定部与所述长边处于交叉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的组装时,紧固夹板部进行扭转变形,从而锚定部沿着长孔形状的安装孔的长边通过安装孔。另一方面,在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锚定部与长边处于交叉的位置。因此,在扶手上部从扶手下部脱落的情况下,位于与长边交叉的位置的锚定部与安装孔的周边部卡合,扶手上部保持为与扶手下部连结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以第一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为基础,其中,所述安装孔呈以所述宽幅部作为长边而以所述窄幅部作为短边的长孔形状,在进行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时,通过使所述扶手上部相对于所述扶手下部旋转,从而所述锚定部沿所述长边通过所述安装孔,在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所述锚定部与所述长边处于交叉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的组装时,通过使扶手上部相对于所述扶手下部旋转而使得锚定部沿着长孔形状的安装孔的长边通过安装孔。另一方面,在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锚定部与长边处于交叉的位置。因此,在扶手上部从扶手下部脱落的情况下,位于与长边交叉的位置的锚定部与安装孔的周边部卡合,扶手上部保持为与扶手下部连结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以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为基础,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形成于所述紧固夹板部的一端部,且固定于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中的一方。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在连结构件的紧固夹板部的一端部形成的固定
部固定于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中的一方,能够将连结构件固定于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中的一方。因此,通过使连结构件的锚定部通过形成于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中的另一方的安装孔,能够利用连结构件连结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以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为基础,其中,所述连结构件的所述紧固夹板部的一端部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中的一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连结构件的紧固夹板部的一端部一体地形成于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中的一方,因此,通过使连结构件的锚定部通过在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中的另一方形成的安装孔,能够利用连结构件连结扶手上部与扶手下部。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止从扶手下部脱落的扶手上部向车厢内落下,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是沿图8的1-1剖面线的放大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的连结构件的从车厢外侧观察时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的连结构件的固定方法的从车厢外侧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的连结构件的卡合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的组装方法的从车厢内侧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的扶手上部的从车厢外侧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的扶手下部的从车厢内侧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是从车厢内侧上方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
门内饰用扶手构造的车门时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具有:扶手下部,其形成于车门内饰;扶手上部,其安装于所述扶手下部的上部;以及连结构件,其将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连结,所述连结构件具备:紧固夹板部,其一端部与所述扶手上部和所述扶手下部中的一方连结,且穿过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中的另一方上形成的安装孔;以及锚定部,其形成于所述紧固夹板部的另一端部,所述安装孔具有所述锚定部能够穿过的宽幅部以及所述锚定部无法穿过的窄幅部,在进行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时,所述锚定部通过所述宽幅部,在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所述锚定部处于所述扶手下部上形成的所述安装孔的窄幅部的下方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22 JP 2013-2422771.一种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具有:扶手下部,其形成于车门内饰;扶手上部,其安装于所述扶手下部的上部;以及连结构件,其将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连结,所述连结构件具备:紧固夹板部,其一端部与所述扶手上部和所述扶手下部中的一方连结,且穿过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中的另一方上形成的安装孔;以及锚定部,其形成于所述紧固夹板部的另一端部,所述安装孔具有所述锚定部能够穿过的宽幅部以及所述锚定部无法穿过的窄幅部,在进行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时,所述锚定部通过所述宽幅部,在所述扶手上部与所述扶手下部的组装状态下,所述锚定部处于所述扶手下部上形成的所述安装孔的窄幅部的下方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其中,所述锚定部朝着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插入方向前端而逐渐变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其中,所述紧固夹板部能够弹性变形。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饰用扶手构造,其中,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紧固夹板部具有向所述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可奈子,佐佐木裕嗣,广濑史尚,小岛和美,赤羽泰宣,斋田泰生,伊藤勇二,宇田津岩,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