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78796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5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包括多个单元温室,支撑于相邻的单元温室之间,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内遮阳幕布,相邻的单元温室顶部所设置的内遮阳幕布之间具有分区缝隙,用于封闭分区缝隙的保温结构,保温结构包括:第一上支撑板、第一下支撑板、第二上支撑板、第二下支撑板、两条上支撑钢丝、下支撑钢丝以及围设于下支撑钢丝和两条上支撑钢丝外侧,且上端开口,内侧壁与分区缝隙处相邻两个内遮阳幕布的端部均搭接的保温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能够减少玻璃连栋温室内的热量散失,增强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温室大棚
,特别涉及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
技术介绍
玻璃温室是一种常见的温室大棚的结构,且一般采用连栋温室设计结构,为了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在玻璃温室内的顶部一般会设置内遮阳幕布,根据温室内结构需要,内遮阳幕布是分区布置的,因此在相邻的内遮阳幕布之间会留有缝隙,导致温室的热量会从相邻的幕布之间的缝隙处溢出,影响玻璃温室的保温效果,且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能源的浪费。综上所述,如何减少玻璃连栋温室内的热量散失,增强保温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能够减少玻璃连栋温室内的热量散失,增强保温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包括连栋设置的多个单元温室;支撑于相邻的单元温室之间,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设置于所述单元温室顶部的内遮阳幕布,相邻的所述单元温室顶部所设置的内遮阳幕布之间具有分区缝隙,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用于封闭所述分区缝隙的保温结构,所述保温结构包括:水平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长度大于所述分区缝隙,两端部对称设置有一对通孔的第一上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下方,一端部具
有通孔的第一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对称的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上的第二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一下支撑板对称的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上的第二下支撑板;穿设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和第二上支撑板的两组相对的通孔之间的两条上支撑钢丝;穿设于所述第一下支撑板和第二下支撑板上相对的通孔之间的下支撑钢丝;围设于所述下支撑钢丝和两条所述上支撑钢丝外侧,且上端开口,内侧壁与分区缝隙处相邻两个所述内遮阳幕布的端部均搭接的保温兜。优选的,所述保温兜为保温幕帘围成的U形结构。优选的,所述保温兜的两侧边缘通过若干依次布置的扎带夹设于上支撑钢丝。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扎带之间的距离为200mm。本技术所提供的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包括连栋设置的多个单元温室,在内遮阳幕布的分区缝隙处设置有用于封闭分区缝隙的保温结构,保温结构设置于支撑于相邻的单元温室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具体的,在第一立柱上固定有长度大于分区缝隙,两端部对称设置有一对通孔的第一上支撑板和一端部具有通孔的第一下支撑板,在第二立柱上固定有与第一上支撑板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上支撑板以及与第一下支撑板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下支撑板,第一上支撑板和第二上支撑板的两组相对的通孔之间穿设有两条上支撑钢丝,第一下支撑板和第二下支撑板上相对的通孔之间穿设有的下支撑钢丝,保温兜围设于下支撑钢丝和两条上支撑钢丝所形成的立体骨架结构的外侧,且上端开口,即围成开口朝上的槽状结构,分区缝隙处相邻两个内遮阳幕布的端部落入保温兜形成的槽状结构内,且均与保温兜内侧壁搭接,上述保温结构,能够减
少玻璃连栋温室内的热量散失,增强保温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保温兜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能够减少玻璃连栋温室内的热量散失,增强保温效果。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结合图1至3,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保温兜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的设置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提供的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包括连栋设置的多个单元温室1;支撑于相邻的单元温室1之间,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设置于单元温室1顶部的内遮阳幕布3,相邻的单元温室1顶部所设置的内遮阳幕布3之间具有分区缝隙,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之间,用于封闭分区缝隙的保温结构,保温结构包括:水平固定于第一立柱21,长度大于分区缝隙,两端部对称设置有一对通孔的第一上支撑板41;固定于第一立柱21,设置于第一上支撑板41下方,一端部具有通孔的第一下支撑板42;与第一上支撑板41对称的固定于第二立柱22上的第二上支撑板43;与第一下支撑板42对称的固定于第二立柱22上的第二下支撑板44;穿设于第一上支撑板41和第二上支撑板43的两组相对的通孔之间的两条上支撑钢丝45;穿设于第一下支撑板42和第二下支撑板44上相对的通孔之间的下支撑钢丝46;围设于下支撑钢丝46和两条上支撑钢丝45外侧,且上端开口,内侧壁与分区缝隙处相邻两个内遮阳幕布3的端部均搭接的保温兜47。本技术所提供的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包括连栋设置的多个单元温室1,在内遮阳幕布3的分区缝隙处设置有用于封闭分区缝隙的保温结构,保温结构设置于支撑于相邻的单元温室1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之间,具体的,在第一立柱21上固定有长度大于分区缝隙,两端部对称设置有一对通孔的第一上支撑板41和一端部具有通孔的第一下支撑板42,在第二立柱22上固定有与第一上支撑板41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上支撑板43以及与第一下支撑板42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下支撑板44,第一上支撑板41和第二上支撑板43的两组相对的通孔之间穿设有两条上支撑钢丝45,第一下支撑板42和第二下支撑板44上相对的通孔之间穿设有的下支撑钢丝46,保温兜47围设于下支撑钢丝46和两条上支撑钢丝45所形成的立体骨架结构的外侧,且上端开口,即围成开口朝上的槽状结构,分区缝隙处相邻两个内遮阳幕布3的端部落入保温兜47形成的槽状结构内,且均与保温兜47内侧壁搭接,上述保温结构,能够减少玻璃连栋温室内的热量散失,增强保温效果。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保温兜47为保温幕帘围成的U形结构。具体的,本技术所提供的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保温
兜47的两侧边缘通过若干依次布置的扎带夹设于上支撑钢丝45,起到固定的作用,优选的,为了提高固定结构的稳定性,相邻的两个扎带之间的距离为200mm。实际安装时,第一上支撑板41和第一下支撑板42的上下间距为375mm,同样的,第二上支撑板43和第二下支撑板44的上下间距为375mm,上述间距的设置要保证内遮阳幕布3的下垂端能够刚好接触到保温幕帘围成的U形结构的内侧壁或槽底,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第一上支撑板41和第一下支撑板42、第二上支撑板43和第二下支撑板44的上下间距,另外,第一上支撑板41的两端部沿其长度方向突出第一立柱21的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包括连栋设置的多个单元温室(1);支撑于相邻的单元温室(1)之间,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设置于所述单元温室(1)顶部的内遮阳幕布(3),相邻的所述单元温室(1)顶部所设置的内遮阳幕布(3)之间具有分区缝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之间,用于封闭所述分区缝隙的保温结构,所述保温结构包括:水平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21),长度大于所述分区缝隙,两端部对称设置有一对通孔的第一上支撑板(41);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21),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41)下方,一端部具有通孔的第一下支撑板(42);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41)对称的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22)上的第二上支撑板(43);与所述第一下支撑板(42)对称的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22)上的第二下支撑板(44);穿设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41)和第二上支撑板(43)的两组相对的通孔之间的两条上支撑钢丝(45);穿设于所述第一下支撑板(42)和第二下支撑板(44)上相对的通孔之间的下支撑钢丝(46);围设于所述下支撑钢丝(46)和两条所述上支撑钢丝(45)外侧,且上端开口,内侧壁与分区缝隙处相邻两个所述内遮阳幕布(3)的端部均搭接的保温兜(4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连栋温室内的保温系统,包括连栋设置的多个单元温室(1);支撑于相邻的单元温室(1)之间,相对设置的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设置于所述单元温室(1)顶部的内遮阳幕布(3),相邻的所述单元温室(1)顶部所设置的内遮阳幕布(3)之间具有分区缝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之间,用于封闭所述分区缝隙的保温结构,所述保温结构包括:水平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21),长度大于所述分区缝隙,两端部对称设置有一对通孔的第一上支撑板(41);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21),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41)下方,一端部具有通孔的第一下支撑板(42);与所述第一上支撑板(41)对称的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22)上的第二上支撑板(43);与所述第一下支撑板(42)对称的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娟顾青海张腾达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金色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农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