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第一子电路、第二子电路、第三子电路、第四子电路以及第二两端子连接器。所述热电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主要通过MAX472芯片实现。所述热电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可以热‑电发电系统中的充电电流的实时监测,确定充放电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1823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和1834年发现的帕尔帖效应为热电能量转换器和热电制冷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空间探索兴趣的增加、医用物理学的进展以及在地球难于日益增加的资源考察与探索活动,需要开发一类能够自身供能且无需照看的电源系统,热电发电对这些应用尤其合适。利用自然界温差和工业废热均可用于热电发电,它能利用自然界存在的非污染能源,具有良好的综合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热电材料制备的微型元件用于制备微型电源、微区冷却、光通信激光二极管和红外线传感器的调温系统,大大拓展了热电材料的应用领域。因此,热电材料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市场前景。然而,现有技术并没有一种基于热电发电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第一子电路、第二子电路、第三子电路、第四子电路以及第二两端子连接器,所述第一子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器以及所述第三电阻器后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以及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后接地;所述第二子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器、第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以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四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后通过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感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后通过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子电路包括第五电阻器、第六电阻器、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七电阻器,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所述第六电阻器后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子电路包括第八电阻器、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第十一电阻器以及MAX472,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后与所述MAX472的RG1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器、所述第十电阻器后与所述MAX472的RG2端口连接,所述MAX472的OUT端口与所述第十一电阻器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二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一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九电阻器以及第十电阻器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四电阻器、第五电阻器、第六电阻器、第七电阻器、第八电阻器、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以及第十一电阻器的阻值分别为160kΩ、1.5kΩ、80kΩ、80kΩ、240kΩ、80kΩ、10kΩ、100Ω、0.1Ω、100Ω以及20kΩ。优选的,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电感量为2200μH。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量为100nF。优选的,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脉冲宽度调制(PWM)。优选的,所述MAX472的SHDN端口、NC端口以及GND端口接地。优选的,所述第一电阻器和第三电阻器之间输入信号IN0,所述第五电阻器和所述第六电阻器之间输入信号IN0,所述MAX472的OUT端口和所述第十一电阻器之间输入信号IN2。优选的,所述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一端口接地,所述第二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二端口接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热电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通过对充电电流的实时监测,确定充放电状态,以采用浮充、涓流或恒流等充电方式,保证充电的高效和维护电池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中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模块的电路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中的PWM控制模块以及所述电压取样模块的电路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中的稳压模块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一并参照图1,一种基于单一热-电槽的储能系统100,包括:热-电槽10、控制电路20以及储能模块30。所述热-电槽包括热端11、冷端13以及设置于所述热端11和所述冷端13之间的热-电片12。所述热端11包括第一进水口112以及第一出水口114,所述冷端13包括第二进水口122以及第二出水口124。所述第一进水口112、所述第一出水口114、所述第二进水口122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口124进一步包括电控阀门116/118/126/128,用于控制所述热端11或所述冷端13的热水或冷水的进出。所述控制电路20包括Boost变换模块22、电流检测模块23、PWM控制模块21以及电压取样模块24。所述Boost变换模块22与所述热-电片12电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模块23用于获取所述Boost变换模块22的电流信息,所述电压取样模块24用于获取所述热-电槽10、所述储能模块30以及所述电流检测模块23的电压信息,并将所述电压信息传输给所述PWM控制模块21,所述PWM控制模块21根据所述电压信息控制所述Boost变换模块22向所述储能模块30充电。请一并参照图2,所述Boost变换模块22与电流检测模块23集成设置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第一子电路、第二子电路、第三子电路、第四子电路以及第二两端子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器R1、第二电阻器R2、第三电阻器R3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D3,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器R1以及所述第三电阻器R3后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R2以及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后接地。所述第二子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器L1、第四电阻R4、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以及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后通过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感器L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后通过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器L1及所述所述第一三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第一子电路、第二子电路、第三子电路、第四子电路以及第二两端子连接器,所述第一子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器以及所述第三电阻器后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以及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后接地;所述第二子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器、第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以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四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后通过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感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后通过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子电路包括第五电阻器、第六电阻器、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七电阻器,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所述第六电阻器后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子电路包括第八电阻器、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第十一电阻器以及MAX472,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后与所述MAX472的RG1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器、所述第十电阻器后与所述MAX472的RG2端口连接,所述MAX472的OUT端口与所述第十一电阻器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二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一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九电阻器以及第十电阻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热电储能系统的Boost变换与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第一子电路、第二子电路、第三子电路、第四子电路以及第二两端子连接器,所述第一子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两端子连接器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器以及所述第三电阻器后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以及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后接地;所述第二子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器、第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以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四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后通过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感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后通过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子电路包括第五电阻器、第六电阻器、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七电阻器,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所述第六电阻器后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子电路包括第八电阻器、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第十一电阻器以及MAX472,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后与所述MAX472的RG1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器、所述第十电阻器后与所述MAX472的RG2端口连接,所述MAX472的OUT端口与所述第十一电阻器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二两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宇,欧阳文道,白斌,张旻澍,曹宁,林文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前海华兆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