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扬声器模组,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后声腔内填充有吸音颗粒,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周粘贴有隔离部件;所述吸音颗粒由非发泡材料制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扬声器模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扬声器模组后声腔吸音颗粒吸音性能利用不充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扬声器模组吸音颗粒可最大程度的填充后腔,并充分利用所填充吸音颗粒的吸音性能,产品声学性能好,且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声产品
,特别涉及一种扬声器模组。
技术介绍
扬声器模组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部件,用于完成电信号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现有的扬声器模组通常包括外壳,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为了降低模组的F0(低频),扩展带宽,技术人员通常会在后声腔内增设吸音件,吸音件可有效的降低模组的F0,并且使得中频曲线更为平滑,是扬声器模组内的一个重要部件。吸音件在后声腔中起作用的程度与后声腔中吸音件的填充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后声腔尽可能多的填充吸音件对扬声器模组性能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受限于扬声器模组后声腔空间、封装材料材质问题和吸音效果不足以实现声学性能需求等,吸音棉作为吸音件已不能放入后声腔。目前技术人员多是将沸石颗粒用丝网布包裹成封装包作为吸音件,但是封装包会受到后声腔的形状和尺寸的限制,无法填满整个后声腔;且封装包的整体透气性差,严重影响了沸石颗粒的吸音性能的利用,致使此封装包吸音件不能达到产品预期声学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此扬声器模组的吸音材料可最大程度的填充后声腔,并可充分利用吸音材料的吸音性能,产品声学性能好,且工艺简单,成本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后声腔内填充有吸音颗粒,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周粘贴有隔离部件;所述吸音颗粒由非发泡材料制得。其中,所述隔离部件为网布。其中,所述网布粘贴覆盖在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后出声孔的外侧。其中,所述隔离部件为吸音棉。其中,所述吸音棉纵向粘贴在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周侧,且所述吸音棉的上端和下端均与所述外壳相衔接。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结合在一起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所述扬声器单体的位置均结合有钢片。其中,所述非发泡材料为天然沸石粉、白炭黑、活性炭或分子筛中的一种,或者是所述天然沸石粉、白炭黑、活性炭或分子筛中至少两种材料的混合物。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扬声器模组的后声腔内设有吸音颗粒,扬声器单体的外周粘贴有隔离部件,吸音颗粒由非发泡材料制得。此种在模组后声腔内直接填充吸音颗粒,并通过隔离部件有效的隔离了吸音颗粒与扬声器单体的方案,使得吸音颗粒不受后声腔的形状约束能很好地充满后声腔,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后腔容积填充最多的吸音颗粒,避免了因扬声器模组后腔不规则形状而限制了吸音颗粒的填充。吸音颗粒的整体透气性在没有丝网布的包裹封装情况下也更加通畅,大大的能提升吸音颗粒吸音性能的有效利用率,吸音颗粒上的孔道能很好的增大后声腔的容积,可有效的调节模组中低频性能扩展通频宽带,并且吸音颗粒与模组后声腔的贴合程度更高,大大的提高模组的声学性能。同时本技术技术方案现有技术相比不仅节省了吸音颗粒封装包工序、降低了组装难度,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吸音颗粒封装设备、物料及模具,也有效的减少了工人的数量,节省了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隔离部件为网布,网布在有效的隔离扬声器单体与吸音颗粒的同时能够保证气流的流通,同时占用后声腔空间较小,可最大程度的为吸音颗粒提供填充空间,增大吸音颗粒的填充量。由于隔离部件为吸音棉,吸音棉本身就具有吸音的功能,在有效的隔离扬声器单体与吸音颗粒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模组的F0,更有利于提高模组的中低频性能。综上所述,本技术扬声器模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扬声器模组后声腔吸音颗粒吸音性能利用不充分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扬声器模组吸音颗粒可最大程度的填充后腔,并充分利用所填充吸音颗粒的吸音性能,产品声学性能好,且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扬声器模组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组合图—未包含第二壳体;图3是图2中扬声器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图5是本技术扬声器模组实施例二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0、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30、扬声器单体,40、FPCB,50、吸音颗粒,60、网布,70、吸音棉,80、钢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上均指扬声器单体振动系统的方向,方位下均指与扬声器单体磁路系统的方向;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内侧均指位于模组内腔内的一侧,外侧均指位于模组内腔外的一侧。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外壳,外壳由结合在一起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结合而成,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围成的空间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30。扬声器单体30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扬声器单体30与第一壳体10共同围成前声腔;扬声器单体30与第二壳体12共同围成后声腔,后声腔内填充有吸音颗粒50,扬声器单体30的外周粘贴有隔离部件,隔离部件可有效的防止吸音颗粒50进入扬声器单体30的内腔,保证了扬声器单体30的正常工作。如图2、图3和图4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隔离部件为网布60,网布60的数量、形状及尺寸均与扬声器单体30的后出声孔相适配,各网布60分别粘贴覆盖在各后出声孔的外侧。网布60有效的阻挡了吸音颗粒50从后出声孔处进入到扬声器单体30内,保护了扬声器单体30的同时占用后声腔的空间最小,使得后声腔内能够最大量的填充吸音颗粒50。如图2所示,吸音颗粒50由非发泡材料通过粘接剂造粒制得,非发泡材料包括天然沸石粉、白炭黑、活性炭或分子筛等,或者是上述材料中至少两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的混合物,但并不限于上述几种材料,上述几种材料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材料。吸音颗粒的最大外径≥0.01mm,并小于后声腔的填充区的最大高度。网布60的孔径为0.01mm~1mm,在选择网布60孔径时需要根据所填充的吸音颗粒的外径来选择,要保证网布60的孔径小于吸音颗粒的外径。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上对应扬声器单体30的位置均注塑结合有钢片80,钢片80在保护扬声器单体30的同时还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模组的高度,使得扬声器模组更能适应便携式电子设备薄型化的发展趋势。实施例二: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隔离部件为吸音棉70,吸音棉70为片状结构,纵向粘贴在扬声器单体30的周侧,且吸音棉7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相衔接。吸音棉70在起到隔离扬声器单体30与吸音颗粒50的同时还具有吸音功能,更有利于提高扬声器模组的中低频性能。本技术上述两个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将吸音颗粒散装到后声腔的填充区内并通过隔离部件进行与扬声器单体隔离的技术方案的举例说明,并不是仅限于此两种方案,且扬声器模组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任何一种需要在后声腔内设置吸音颗粒的模组中,故无论扬声器模组的结构是否与本技术相同,只要是将吸音颗粒散装到后声腔的填充区内并通过隔离部件进行与扬声器单体隔离,用以扩大吸音颗粒填充量、提高模组声学性能的产品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命名仅是为了区别技术特征,并不代表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扬声器模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后声腔内填充有吸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周粘贴有隔离部件;所述吸音颗粒由非发泡材料制得。
【技术特征摘要】
1.扬声器模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后声腔内填充有吸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周粘贴有隔离部件;所述吸音颗粒由非发泡材料制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件为网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布粘贴覆盖在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后出声孔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涛,张军,张成飞,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