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模块,属于光通信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路板、光源、入光部、导光部及出光部,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入光部、导光部及电路板均位于腔体内部,出光部位于腔体外部,光源置于电路板上,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入光部进入导光部,通过导光部进入出光部,进而将光导出至光模块的外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利用可见光提供视觉指示,使得光模块的工作状态便于获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光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
技术介绍
光模块是光通信组网中的重要部件,其实现了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对于安装好的设备和光模块是否正常工作,从实际光模块上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使用专业的监控设备和监控程序,对每只光模块进行工作状态信息的读取,而这个监控设备一般设置在离光模块工作区域较远的光模块监控区域。在进行光模块的异常检测时,通常先要获取光模块监控区域监控到的光模块的工作状态信息,再到达每一只光模块所在的工作区域进行检测和确认,才能逐个排查出有异常的光模块以及具体的异常部位,整个排查过程需要在光模块工作区域和光模块监控区域之间多次往返,导致异常光模块的排查效率极低。综上所述,现有技术提供的光模块,其工作状态的获取工序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模块,使得光模块的工作状态便于获取。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模块,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路板、光源、入光部、导光部及出光部,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入光部、导光部及电路板均位于腔体的内部,出光部位于腔体的外部,光源位于电路板上,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入光部进入导光部,导光部将光传入所述出光部,进而将光导出至腔体的外部。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在光模块插入系统端后,该腔体在系统端内,位于腔体外部的出光部位于系统端外部,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入光部传入导光部,再从导光部传入出光部,出光部发出的光可以产生视觉,用于指示光模块的工作状态,使得光模块的工作状态便于获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结构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光模块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光模块下壳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另一结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模块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包括上壳体101、下壳体102、电接口103及光接口104。光模块的上壳体101及下壳体102组成包裹光模块内部器件的开口式空腔,空腔不仅用于包裹保护光模块的内部器件,同时形成电磁隔离。空腔的一端为光模块的电接口103、空腔的另一端是光模块的光接口104。光模块的下壳体102为U型凹槽,光模块的上壳体101为盖板,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具有两端开口的空腔。光模块的光接口是光模块与光纤的光传输接口,为了实现光纤与光接口的光连接,行业中采用标准光纤插座连接光模块与光纤。光纤插座的一端插接外部光纤,另一端插入光模块的光接口,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光纤插座塞满光模块的光接口。目前,光模块的封装尺寸、光模块光接口的设计都存在具体的行业标准,特别是光模块的光接口部分,其通过标准的光纤插座与外部光纤连接。具体地,标准的光纤插座与光模块光接口的面积尺寸相匹配,光纤插座连接有光纤,光纤插座插入光模块的光口,实现了光模块与外部光纤的连接。为了遵循行业标准,改进后的光模块仍然沿用标准光线插座,保证改进后的光模块兼容改进前所采用的外部光纤连接方式。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外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包括上壳体201、下壳体202、电接口203、光接口204及出光部301。光模块的上壳体201及下壳体202组成包裹光模块内部器件的两端开口式空腔,光模块的下壳体202为U型凹槽,光模块的上壳体201为盖板,上壳体201与下壳体202形成具有两端开口的空腔。空腔的一端为光模块的电接口203、空腔的另一端是光模块的光接口204。空腔不仅用于包裹保护光模块的内部器件,同时形成电磁隔离。光模块与系统端连接时,光模块的电接口203及模块本体插入系统端中,光模块的光接口204裸露在系统端的外部,便于连接光纤。光模块的电接口203中包括电连接器205,通过电连接器205插入系统端预留的接口中,实现光模块与系统端的电导通;常见的电连接器为金手指。光模块的光接口204是光模块与光纤的光传输接口,为了实现光纤与光接口的光连接,行业中采用标准光纤插座206连接光模块与光纤。光纤插座206的一端插接外部光纤,另一端插入光模块的光接口,光纤插座塞满光模块的光接口。常见的光纤插座包括MT插头。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结构爆炸图。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包括上壳体201、下壳体202、电路板304、光源300、入光部303、导光部302及出光部301。光源300位于电路板304上,当光模块工作状体异常时,通过光源发出警示光。光源300发出的光通过入光部303传入导光部302,通过导光部302传入出光部301。入光部303与导光部302位于上壳体201与下壳体202形成的空腔内部,出光部301位于上壳体201与下壳体202形成的空腔外部。出光部301将光源300发出的光导出光模块的外部,实现异常状态的指示。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光模块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光模块包括入光部303、导光部302及出光部301,其中入光部303及导光部302位于下壳体202上。入光部、导光部及出光部可以一体形成导光件,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形成光连接部件。入光部303靠近光源300,导光部302及出光部301较入光部303远离光源300。光源300发出的光射进入光部303,入光部303将光传入导光部302,导光部302将光传入出光部301。入光部具有卡接部,光模块下壳体具有卡合部,通过卡接部与卡合部的结合,实现入光部固定在光模块下壳体上。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模块中入光部303、导光部及出光部301为一体结构。导光部包括第一连接部501及第二连接部502,第一连接部501一端与入光部303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50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50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50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502的另一端与出光部301连接。第一连接部501与第二连接部502互不平行,其夹角大于0。小于180。。具体地,如图5所示,导光部为弧形结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相互构成夹角。现有技术中,光纤插座塞满光模块的光接口,而位于光模块内部的导光部需要通过光接口与位于光模块外部的出光部连接,所以导光部的设计需要考虑在空间上避让光纤插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部,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互不平行。光模块的下壳体具有凹槽,导光部的第二连接部位于凹槽中,导光部通过凹槽在空间上避让光纤插座。具体地,第二连接部形成类似火车轨道的导轨结构,出光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路板、光源、入光部、导光部及出光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所述入光部、所述导光部及所述电路板均位于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出光部位于所述腔体的外部,所述光源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入光部进入所述导光部,所述导光部将光传入所述出光部,进而将光导出至所述腔体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路板、光源、入光部、导光部及出光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所述入光部、所述导光部及所述电路板均位于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出光部位于所述腔体的外部,所述光源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入光部进入所述导光部,所述导光部将光传入所述出光部,进而将光导出至所述腔体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纤插座,所述光纤插座位于所述腔体的一端,所述下壳体具有凹槽,所述导光部置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导光部位于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光纤插座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思更,刘寅龙,黄永亮,贲仕建,夏京盛,何鹏,徐海强,薄生伟,李腾跃,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