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7923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不伴随肌肉硬化,肌肉痛、疲劳等对身体的负担小,能得到柔软且富于弹性的肩部、臂部、背部肌肉等的训练器具(1),包括:座位部(2);能调整负荷大小的负荷施加部(3);以预定间隔沿垂直方向延伸以使座位部(2)位于其中央的左右导向支柱(4);2个升降部(5),其分别由左右导向支柱(4)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旋转部(7),其连结在分别固定于两个升降部(5)上的轴(6)上,可在该升降部(5)上旋转;拉伸构件(8),其一端连结于负荷施加部(3),另一端连结于升降部(5);负荷传递部(9),其在升降部(5)内与拉伸构件(8)另一端连结,通过负荷施加部(3)对旋转部(7)的以轴(6)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所使用的训练器具
技术介绍
作为对肩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所使用的训练器具,有一种叫做下拉机(pulldown)的训练器具。对于该训练器具,由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用向上方伸出的两只手握住一根棒状的把持棒,将该把持棒向下拉从而将连结在把持棒上的重物向上拉,由此对肩部、背部的肌肉等施加负荷从而进行训练。另外,作为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所使用的训练器具,有一种叫做升降机(dipping machine)的训练器具。对于该训练器具,由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提肩曲肘,用两手分别握住位于身体两侧附近的把持棒,将该把持棒向下压从而将连结在把持棒上的重物向上拉,由此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施加负荷从而进行训练。在这些训练中,一直到最后都对下压把持棒的动作施加由重物的重量产生的负荷。这样的训练被称作终动负荷训练(ending movement loadtraining),一直到最后都施加负荷,使肌肉在各关节角度发挥较大力量,由此伴随着肌肉的较强的紧张(硬化)而使肌肉肥大化(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非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特开2004-187724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修订版《新トレ一ニング革命新训练革命》小山裕史著,株式会社讲谈社,1994年9月12日发行,8页~13页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通过终动负荷训练获得的肌肉具有下述问题,由于柔软性、弹力性较弱,所以在实际的竞技等中成为无法做出必要的身体动作的主要原因。另外,终端负荷训练使本来可较小用力的部位用力,在与实际动作不同的动作状态、输出状态下进行训练,所以会有在身体动作中产生不舒适感的问题。另外,肌肉的紧张阻碍了氧气向肌肉细胞供给,血液的冲洗(wash out)无法进行,所以所产生的乳酸等疲劳物质蓄积起来,会有肌肉痛、疲劳等对身体的负担变大的问题。进而,会有肌肉的硬化变为故障的较大原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伴随肌肉的硬化,肌肉痛、疲劳等对身体的负担较小,能够得到柔软且富于弹性的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的训练器具。为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特征在于,包括座位部;负荷施加部,其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左右导向支柱,其隔开预定的间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座位部位于其中央;2个升降部,其分别由该左右导向支柱所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旋转部,其连结在分别固定于该两个升降部的轴上,被可旋转地设置在该升降部上;拉伸构件,其一端连结于所述负荷施加部,另一端连结于所述升降部;负荷传递部,其被设置成,在所述升降部内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从而通过所述负荷施加部对所述旋转部的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技术方案2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升降部通过其一端侧分别嵌合在所述左右导向支柱上从而被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且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所述轴被分别固定在所述2个升降部的另一端侧,连结在该轴上的所述旋转部被设置成可在所述升降部的下方旋转;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于比所述升降部的嵌合在导向支柱上的嵌合位置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技术方案3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升降部分别由所述左右导向支柱所导向,仅可沿上下方向移动;连结在所述轴上的所述旋转部被设置成可在所述升降部的上方旋转。技术方案4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部、所述负荷施加部以及所述左右导向支柱分别固定在1个框体的预定位置上。技术方案5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施加部由被支撑得在所述框体上可上下移动且可互相连结、分离的重物构成。技术方案6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传递部包括传递所述旋转部的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旋转传递部;和将由该旋转传递部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的滑动轴的上下移动的曲轴机构部。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当坐在座位部上的使用者一边在适当的上下位置用两手分别保持旋转部一边使其旋转时,使用者的预定部位的肌肉“松弛”从而成为放松的状态,同时通过经由拉伸构件传递的负荷施加部的负荷,旋转部被向上方加载力,所以使用者的预定部位的肌肉得到“伸张”。接下来,使用者为了使适度地“伸张”了的肌肉引起“反射”,进而使旋转部分别向与所述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施加扭转的“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使预定部位的肌肉“缩短”。通过使该各旋转部相对于升降部向与所述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动作,变为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的一部分,使旋转部与升降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初始动作的负荷减少。该移动的升降部在消除手的力时,由于负荷施加部的作用,在受导向支柱所导向的同时,返回当初的位置,所以重复与前述同样的动作。如上所述,实现了“松弛-伸张-缩短”一连串的动作的促进,进而防止了共同收缩,所以能够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协调性,减少肌肉痛、疲劳等给身体的负担,不伴有肌肉的硬化,得到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肌肉。另外,较少强制性地使心率、血压上升,但能够促进有氧代谢,所以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病的预防以及促进韧带损伤、骨折等的治愈很有效,同时能够解除神经·肌肉·关节的紧张,除去废旧物等,使身体进入有益的状态。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训练器具,当坐在座位部上的使用者用向上方伸出的手分别保持各旋转部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时,使用者的肩、臂“松弛”而成为放松的状态,同时通过经由拉伸构件传递的负荷施加部的负荷,把持部被向上方加载力,所以肩胛带附近等的肌肉被“伸张”。接下来,使用者为了使被适度地“伸张”了的肩胛带附近等的肌肉引起“反射”,进而进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的“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而使两臂弯曲,使肌肉“缩短”,将旋转部向下拉。通过使上臂向外侧扭转以使各旋转部旋转,从而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的一部分,将两臂向下拉的初始动作的负荷减少。这样,在使两臂弯曲而将把持部向下拉、使肌肉“缩短”时,在通过进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以进行“松弛”和“伸张”的动作的同时,能够使适当的“缩短”定时出现,能够得到各肌肉群“松弛-伸张-缩短”的定时,从而进行联动性优异的动作。另外,由于将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在比升降部的嵌合在导向支柱上的嵌合位置更靠近另一端侧上,所以通过经由拉伸构件传递的负荷施加部的负荷,升降部被可旋转地加载力。使用者抵抗该旋转加载力,以使各升降部分别逐渐朝向外侧的方式使两臂向外侧逐渐外扩,同时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把持部向下拉。此时,伴随着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把持部向下拉,作为相对于使两臂向外侧外扩的抵抗力的旋转加载力减小。因此,在使用者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旋转部向下拉时,以使两臂向外侧外扩的方式输出大致一定的肌肉力量,由此能够一边将旋转部向下拉,一边顺利地进行使两臂向外侧逐渐外扩的动作,所以能够防止肌肉的共同收缩。被压下的升降部在消除手的力时,由于负荷施加部的作用,在受导向支柱所导向的同时,一边旋转一边上升,所以重复与前述同样的动作。如上所述,实现了“松弛-伸张-缩短”一连串的动作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位部;负荷施加部,其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左右导向支柱,其隔开预定的间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座位部位于其中央;2个升降部,其分别由该左右导向支柱所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旋转部,其连结在分别固定于该两个升降部的轴上,被可旋转地设置在该升降部上;拉伸构件,其一端连结于所述负荷施加部,另一端连结于所述升降部;负荷传递部,其被设置成,在所述升降部内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从而通过所述负荷施加部对所述旋转部的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山裕史
申请(专利权)人:世界之翼事业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