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70665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9 1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包括曝气瓶(1)、废液真空收集袋(2)和废气吸附筒(8),所述曝气瓶(1)的底部由竖直设置的液体分隔板(3)分隔为废液暂存区(4)和废液曝气区(5)以及连通区(6),所述曝气瓶(1)的顶部设置有废液入口和废气出口,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底部设置有废液排放口,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废液排放口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2)的液体入口流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具有密封性好,能较彻底地去除废液中易挥发性溶质的特点,且能够较好的控制渗流模型排水端的水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液废气收集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分布最为广泛的水资源之一。全世界超过15亿的人主要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2008年,我国总供水量5910亿m3,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3%。我国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地下水,华北、西北地区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地下水往往是部分城市和农村唯一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所必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近20年来,在我国人口较为密集、人类活动干扰大、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平原地区,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面积、超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垃圾场的淋滤和地下油罐的渗漏等原因,地下水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97.5%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严重污染。在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的197万km2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Ⅰ类和Ⅱ类水质区的面积仅为总流域面积的4.98%,Ⅲ类面积为35.53%,Ⅳ、Ⅴ类面积高达59.49%。太湖、辽河、海河、淮河等流域地下水污染最为严重,劣于Ⅲ类水质的水质区面积占各相应流域面积的91.49%,84.55%,76.40%和67.78%。地下水污染所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地下水保护手段、污染治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是当前亟待解
决的课题。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是利用隔水材料及含水介质构建的能够模拟地下水在含水层中运动及水质演变的模型,是研究地下水水流运动及溶质运移规律的主要手段之一。当利用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开展溶质运移或地下水污染治理相关方面的研究时,模型排出的废液有可能含有害的成份,如果研究涉及到易挥发性溶质,渗流模型还会排放一定量的废气。为避免废液与废气带来的危害,需要对废液与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先收集,再处理,以实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对于含有挥发性溶质的废液,现有收集技术密封性较差,废液中仍含有较多的易挥发性溶质,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伤害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提供一种废液废气的收集装置,具有密封性好,能较彻底地去除废液中易挥发性溶质的特点,且能够较好的控制渗流模型排水端的水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的废液,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包括曝气瓶和废液真空收集袋,所述曝气瓶的底部由竖直设置的液体分隔板分隔为废液暂存区和废液曝气区以及位于所述液体分隔板、废液暂存区和废液曝气区上方的连通区,所述曝气瓶的顶部设置有废液入口和废气出口,所述曝气瓶的废液入口通过穿过所述连通区的废液输送管与所述废液暂存区的底部流体连通,所述废气出口与所述连通区流体连通,所述废液曝气区的底部设置有废液排放口,所述废液曝气区的废液排放口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的液体入口流体连通。优选地,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还包括废气吸附筒,所述废气吸附筒由上至下包括密封连接的废气吸附筒盖A、废气吸附筒壁和废气吸附
筒盖B,所述废气吸附筒壁内设置有至少两层椰壳活性炭;所述曝气瓶的废气出口与所述废气吸附筒盖A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并通过所述椰壳活性炭与所述废气吸附筒盖B的气体出口流体连通。优选地,所述废气吸附筒盖A、废气吸附筒壁和废气吸附筒盖B两两之间通过螺纹密封连接。优选地,相邻两层椰壳活性炭之间设置有防止椰壳活性炭泄露的玻璃纤维垫片。优选地,所述废液排放口通过蠕动泵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流体连通。优选地,所述废液曝气区的下部所述废液排放口的上方还设置有用于送入空气的曝气口。优选地,所述曝气口的上方设置有取样口。优选地,所述废液排放口通过废液排放管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的液体入口流体连通。优选地,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还包括固定在其液体入口处的塑料内盖以及与所述塑料内盖螺纹连接的塑料外盖,所述塑料外盖的内侧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密封塞,所述废液排放管设置有依次穿透塑料外盖、聚四氟乙烯密封塞和塑料内盖进入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的密封塞穿刺针。本专利技术方法具有如下优点:与以往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废液废气采集装置无有害气体或液体泄露,密封性好,能较彻底地去除废液中易挥发性溶质,且能够较好的控制渗流模型排水端的水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废液废气收集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曝气瓶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包括一种尺寸的具体实施方式)。图3是本专利技术废气吸附筒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包括一种尺寸的具体实施方式)。图4是本专利技术蠕动泵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废液真空收集袋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包括一种尺寸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标记说明1、曝气瓶,2、废液真空收集袋,3、液体分隔板,4、废液暂存区,5、废液曝气区,6、连通区,7、废液输送管,8、废气吸附筒,9、蠕动泵,10、废液排放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包括曝气瓶1和废液真空收集袋2,所述曝气瓶1的底部由竖直设置的液体分隔板3分隔为废液暂存区4和废液曝气区5以及位于所述液体分隔板3、废液暂存区4和废液曝气区5上方的连通区6,所述曝气瓶1的顶部设置有废液入口和废气出口,所述曝气瓶1的废液入口通过穿过所述连通区6的废液输送管7与所述废液暂存区4的底部流体连通,所述废气出口与所述连通区6流体连通,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底部设置有废液排放口,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废液排放口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2的液体入口流体连通。如图2所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示曝气瓶为锥形瓶形状,高度为105.00毫米,有效高度为103.40毫米,底部宽度为64毫米,液体分隔板3的高度为59.20毫米,隔开废液暂存区4的底部宽度为30.60毫米,连通区6的最窄距离为20.29毫米,密封曝气瓶顶部的聚四氟乙烯瓶塞的厚度为18.79毫米,废液输送管7的内径为5.00毫米,曝气口内径为5
毫米,废液曝气区5的废液排放口的长度为5毫米。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还包括废气吸附筒8,所述废气吸附筒8由上至下包括密封连接的废气吸附筒盖A、废气吸附筒壁和废气吸附筒盖B,所述废气吸附筒壁内设置有至少两层椰壳活性炭;所述曝气瓶(1)的废气出口与所述废气吸附筒盖A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并通过所述椰壳活性炭与所述废气吸附筒盖B的气体出口流体连通。所述废气吸附筒盖A、废气吸附筒壁和废气吸附筒盖B两两之间可以通过螺纹密封连接。相邻两层椰壳活性炭之间可以设置有防止椰壳活性炭泄露的玻璃纤维垫片。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废气吸附筒盖A的直径为58毫米,厚度为13毫米,废气吸附筒壁的外径为54毫米,内径为50毫米,高度为15.27+11.70+12.54毫米。如图1和4所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废液排放口通过蠕动泵9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2流体连通。如图1和2所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下部所述废液排放口的上方还设置有用于送入空气的曝气口。所述曝气口的上方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包括曝气瓶(1)和废液真空收集袋(2),所述曝气瓶(1)的底部由竖直设置的液体分隔板(3)分隔为废液暂存区(4)和废液曝气区(5)以及位于所述液体分隔板(3)、废液暂存区(4)和废液曝气区(5)上方的连通区(6),所述曝气瓶(1)的顶部设置有废液入口和废气出口,所述曝气瓶(1)的废液入口通过穿过所述连通区(6)的废液输送管(7)与所述废液暂存区(4)的底部流体连通,所述废气出口与所述连通区(6)流体连通,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底部设置有废液排放口,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废液排放口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2)的液体入口流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地下水渗流物理模型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包括曝气瓶(1)和废液真空收集袋(2),所述曝气瓶(1)的底部由竖直设置的液体分隔板(3)分隔为废液暂存区(4)和废液曝气区(5)以及位于所述液体分隔板(3)、废液暂存区(4)和废液曝气区(5)上方的连通区(6),所述曝气瓶(1)的顶部设置有废液入口和废气出口,所述曝气瓶(1)的废液入口通过穿过所述连通区(6)的废液输送管(7)与所述废液暂存区(4)的底部流体连通,所述废气出口与所述连通区(6)流体连通,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底部设置有废液排放口,所述废液曝气区(5)的废液排放口与所述废液真空收集袋(2)的液体入口流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废气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废气收集装置还包括废气吸附筒(8),所述废气吸附筒(8)由上至下包括密封连接的废气吸附筒盖A、废气吸附筒壁和废气吸附筒盖B,所述废气吸附筒壁内设置有至少两层椰壳活性炭;所述曝气瓶(1)的废气出口与所述废气吸附筒盖A的气体入口流体连通并通过所述椰壳活性炭与所述废气吸附筒盖B的气体出口流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玉桥崔婷婷吴春勇李景林李伟金初阳杨杰崔江涛黄勇李海杰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澳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