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10)设置有:胎体(14),其跨设于一对胎圈部(12);倾斜带束层(16),其布置在胎体(14)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由至少一层带束帘布层构成;胎面部(20),其设置在倾斜带束层(16)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形成有多个周向槽(21);和侧增强橡胶(24),其布置于胎侧部(22)、沿着胎体(14)的内表面(14A)从胎圈部(12)侧向胎面部(20)侧延伸并且与最大宽度的带束帘布层(16A)重叠,其中与带束帘布层(16A)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重叠宽度(P)为截面高度(SH)的20%以上,并且胎面部(20)侧的上端部(24B)的位置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槽(21A)的槽底(21A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作为即使在内压因刺破等而降低的状态下也能够安全行驶一定距离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已知一种用侧增强橡胶来增强胎侧部的侧增强型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1162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侧增强型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中,在内压减小的状态下的行驶期间(缺气保用行驶期间)施加了SA(偏行角(slip angle))、诸如车辆转向等的情况下,有时会发生轮胎侧部朝向轮胎内侧弯折的翘曲现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轮胎侧部在缺气保用行驶期间发生翘曲现象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包括:胎体,所述胎体跨设在一对胎圈部之间;倾斜带束层,所述倾斜带束层设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由包括沿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帘线的至少一层带束帘布层构成;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设置在所述倾斜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胎面表面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和侧增强层,所述侧增强层设置于连接所述胎圈部和所述胎面部的胎侧部,所述侧增强层沿着所述胎体的内表面从所述胎圈部侧朝向所述胎面部侧延伸,所述侧增强层与
所述至少一层带束帘布层中的最大宽度的带束帘布层重叠,所述侧增强层与所述最大宽度的带束帘布层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重叠宽度具有轮胎截面高度的20%以上的长度,并且所述侧增强层的位于所述胎面部侧的端部被配置成比所述多个周向槽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槽的槽底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注意,这里提及的“轮胎截面高度”是指如JATMA(日本机动车轮胎协会)的2014年度版年鉴中所定义的轮胎外径与轮辋直径之间的差的1/2的长度。在倾斜带束层由单层带束帘布层构成的情况下,该单层带束帘布层就是最大宽度的带束帘布层。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能够抑制轮胎侧部在缺气保用行驶期间发生翘曲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截取的截面的一侧的半截面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在缺气保用行驶期间的状态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3是比较例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在缺气保用行驶期间的、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车辆转向内侧的轮辋脱离指标与车辆转向外侧的轮辋脱离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10(以下,称作“轮胎10”)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截取的截面的一侧。在图中,箭头TW表示轮胎10的宽度方向(轮胎宽度方向),箭头TR表示轮胎10的径向(轮胎径向)。这里提及的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10的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并且还被称作轮胎轴向。轮胎径向是与轮胎10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方向。符号CL表示轮胎10的赤道(轮胎赤道)。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轮胎10的轮胎径向上的转动轴线侧称作“轮胎径向内侧”,将轮胎10的轮胎径向上的转动轴线所在侧的相反侧称作“轮胎径向外侧”。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CL侧称作“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CL所在侧的相反侧称作“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图1示出了安装到标准轮辋30(在图1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充填了标准空气压力时的轮胎10。这里提及的“标准轮辋”是指JATMA(日本机动车轮胎协会)的2014版年鉴(Year Book)中规定的轮辋。上述标准空气压力是与JATMA(日本机动车轮胎协会)的2014版年鉴中的最大负荷能力对应的空气压力。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负载是指如下述标准中记载的适用尺寸的单个车轮的最大负载(最大负荷能力)。内压是与下述标准中记载的单个车轮的最大负载(最大负荷能力)对应的空气压力。此外,轮辋是如下述标准中记载的适用尺寸的标准轮辋(或“核准轮辋(Approved Rim)”、“推荐轮辋(Recommended Rim)”)。标准根据在制造或使用轮胎的地域中有效的产业标准来确定。例如,如美国的“轮胎和轮辋协会(The Tire and Rim Association Inc.)的年鉴”、欧洲的“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织(The European Ti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的标准手册(Standards Manual)”以及日本的日本机动车轮胎协会的“JATMA年鉴”中所规定的。如图1所示,轮胎10包括左右一对胎圈部12(图1中仅示出了一侧的胎圈部)、环状地跨设在一对胎圈部12之间的胎体14、倾斜带束层16、带束增强层17、被设置成比胎体14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增强帘线层18、构成轮胎10的被设置成比倾斜带束层16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外周部的胎面部20、连接胎圈部12和胎面部20的胎侧部22以及作为设置于胎侧部22的侧增强层的示例的侧增强橡胶24。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轮胎10具有设定为115mm以上的截面高度SH。这里提及的截面高度SH(轮胎截面高度)是指在轮胎10组装到标准轮辋30、充填标准空气压力的内压的状态下轮胎外径与轮辋直径之间的差的1/2的长度。注意,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轮胎10的截面高度SH设定为115mm以上,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构造,截面高度SH可以设定为小于115mm。在一对胎圈部12中分别埋设有胎圈芯26。胎体14跨设在胎圈芯26之间。胎体14由单层或多层胎体帘布层构成。通过用包覆橡胶包覆多股帘线(例如,有机纤维帘线或金属帘线)形成胎体帘布层。以此方式形成的胎体14构成从一个胎圈芯26环状延伸到另一个胎圈芯26的轮胎骨架。胎体14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均以延伸到稍后说明的胎面部20的方式绕着对应的胎圈芯26从轮胎内侧向轮胎外侧折返。注意,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胎体14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均延伸到胎面部20,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构造,可以应用如下构造:胎体14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均延伸到胎侧部22、即均布置在对应的胎侧部22内。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胎体14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均绕着对应的胎圈芯26折返并且胎体14固定于胎圈芯26;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构造。例如,可以应用如下构造:多个胎圈芯片布置于胎圈部12,并且胎体14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均被夹在多个胎圈芯片之间以将胎体14固定于胎圈芯26。从胎圈芯26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胎圈填胶28埋设于胎圈部12的由
胎体14包围的区域。胎圈填胶28的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28A进入到胎侧部22中,并且胎圈填胶28的厚度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减小。胎圈填胶28的高度BH设定在截面高度SH的30%至50%的范围内。这里提及的胎圈填胶28的高度BH是指在轮胎10组装到标准轮辋30、处于标准空气压力的内压的状态下从胎圈填胶28的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28A到胎圈部12的顶端的高度(轮胎径向上的长度)。在胎圈填胶28的高度BH小于截面高度SH的30%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地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期间的耐久性。在胎圈填胶28的高度BH大于截面高度SH的50%的情况下,会使乘坐舒适性劣化。因而,胎圈填胶28的高度BH优选设定在截面高度S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其包括:胎体,所述胎体跨设在一对胎圈部之间;倾斜带束层,所述倾斜带束层设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由包括沿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帘线的至少一层带束帘布层构成;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设置在所述倾斜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胎面表面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和侧增强层,所述侧增强层设置于连接所述胎圈部和所述胎面部的胎侧部,所述侧增强层沿着所述胎体的内表面从所述胎圈部侧朝向所述胎面部侧延伸,所述侧增强层与所述至少一层带束帘布层中的最大宽度的带束帘布层重叠,所述侧增强层与所述最大宽度的带束帘布层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重叠宽度具有轮胎截面高度的20%以上的长度,并且所述侧增强层的位于所述胎面部侧的端部被配置成比所述多个周向槽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槽的槽底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14 JP 2014-0267521.一种缺气保用子午线轮胎,其包括:胎体,所述胎体跨设在一对胎圈部之间;倾斜带束层,所述倾斜带束层设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由包括沿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帘线的至少一层带束帘布层构成;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设置在所述倾斜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胎面表面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和侧增强层,所述侧增强层设置于连接所述胎圈部和所述胎面部的胎侧部,所述侧增强层沿着所述胎体的内表面从所述胎圈部侧朝向所述胎面部侧延伸,所述侧增强层与所述至少一层带束帘布层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樱井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